日本經濟步入衰退已經10多年了,許多人也許并不愿意看到這個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從此消沉下去,然而,中國經濟超過日本,最終可能會成為一個嚴酷的現實。
國外一些著名機構研究報告表明,預計20年左右,中國經濟實力將超過全球老大的美國。
1994年,被認為是美國政府思想庫的蘭德集團,受國防部委托,對中、美、日、印和韓經濟進行了長期預測,它采用實際購買力平價計算法計算各國國民(或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到202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美國。
世界銀行[微博]在《1998/1999年世界發展報告》中,用購買力平價計算法(PPP)估算,認為中國1997年國民生產總值為4.3825萬億美元,大大超過日本的2.9507萬億美元,并預期到2010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到202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接近美國的一半。
199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也用相同方法,算出199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排在世界第二名。
中國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用購買力平價計算法算出的國民(或國內)生產總值可能被高估,胡鞍鋼曾用折衷數字,并根據2000年至2010年中國年均增長8%,2010至2020年為7%的預測,估計在2015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美國。
世行曾將國外直接投資視為發展中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主要途徑,在中國長期不斷吸引到大量國外投資的同時,日本直接投資卻不斷流出,注入日本的直接投資卻嚴重缺血,1997年左右,二者的比例大約為14:1,出現了產業空洞化現象。
時至今日,許多日本產品風光不再,彩電、錄像機等,中國都能制造,質量并不比日本差,當年日本人為找出路,主張轉向生產高級機械產品、產品周期短的消費產品以及特殊零件等,最近又提出發展信息資訊產業,但目前還未見到什么起色。
相反,中國通過大量的國外直接投資,形成了從勞動密集型產品到高科技(如半導體)、甚至汽車的大規模和全國的產業結構,成為中國經濟與未來日本競爭的“本錢”。
假如日本不能在高科技上突破并形成新的龍頭產業,在國內高工資成本壓力下,產業空洞化現象繼續下去,未來日本要保持現有經濟地位和足夠競爭力,就很值得懷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