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六月二十九日電(記者栗建昌 門廣濤) 雖然世界經濟增勢趨緩、國際需求不斷下降,但是,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出口卻呈持續上升態勢。
中國國家海關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韓國、泰國、香港等主要亞洲國家和地區去年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均比上年增長百分之二十以上。今年一季度,除印尼以外,這些國家和地區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增幅同比又超過百分之十,其中,菲律賓的增幅高達百分之七十二。
海內外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表明中國已成為以外需為主的亞洲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市場,中國內需持續擴大、經濟快速增長對亞洲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
國際金融學會主席龐約翰說:“中國內需強勁,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小,不久可能取代日本,成為亞洲經濟的龍頭。”
近來,受美國經濟增長放緩、歐洲整體經濟環境不景氣和日本經濟衰退三大因素影響,剛剛從一九九七年金融危機中復蘇的亞洲經濟再次陷入困境,增速下滑。
在外需不振的情況下,中國繼續深化改革,堅持推行包括降低存貸款利率、增發國債等在內的擴大內需政策,不僅使本國經濟保持了充沛的活力,而且為周邊國家和地區經濟注入了新的生機。
一九九六年以來,中國內地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百分之八點三的速度遞增,去年首次突破一萬億美元。預計今年上半年的增幅仍將保持在百分之八左右。
國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住房、旅游、電信等新消費熱點的形成,全國消費市場充滿勃勃生機。過去五年間,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十四萬六千五百一十三億元,年均遞增百分之十點六。今年上半年同比還可望上升百分之十點三。
北京外交學院國際經濟系教授江瑞平說:“中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不斷增強的內需拉動,因此不會對周邊國家和地區形成威脅,相反,只會使它們從中受益。”
事實上,中國旺盛的國內需求對亞洲經濟的拉動作用早已從多方面顯現出來。許多亞洲工商界人士已把中國視為他們的主要投資地和出口市場之一。
過去五年間,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達兩千八百九十四億美元,其中約四分之三來自東亞;進口的八千多億美元商品中,半數以上產自亞洲。
今年初,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的報告》中再次強調,中國將長期堅定不移地貫徹擴大內需的方針。與這一決策相呼應,國家經貿委近日接連公布了多個行業的“十五”規劃,其中包括一項把全國汽車產量提高百分之五十五的計劃。今后五年,中國大約要進口價值一點四萬億美元的設備、技術和產品。這對亞洲其它國家和地區意味著更大的商機、更多的財富。
有關專家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將給亞洲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世界銀行[微博]調查表明,中國加入這一國際組織后,臺灣和日本的出口將增加一倍,東南亞的出口將上升百分之二十。
目前,越來越多的亞洲工商界人士正在實施或制訂立足中國市場的二十一世紀跨國發展戰略。較早進入中國的泰國正大集團已累計在華投資四十多億美元,興辦了一百八十多家農畜產品生產企業。集團董事長謝國民說,正大集團一直看好中國市場,今后要在商業領域“大做文章”。
一九八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勞倫斯·克萊因說:“把中國視為亞洲經濟中最重要部分的時候到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