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開水/文
上周,全球三大經濟體日本、歐元區和美國相繼發布不利經濟數據。日本的情況最為嚴重,當局似乎對于如何避免再次陷入經濟衰退一籌莫展。歐洲于上周調低了經濟增長預測,而美國聯邦儲備局則指出,美國的經濟“沒有發生多少變化,正在繼續減速”。
對于陷于經濟低迷長達10年的日本,經濟學家們盡管已經聽慣了負面消息,仍不免要對剛剛發布的首季國內生產總值數據表示失望。數據顯示,日本首季的國內生產總值較上一季度下滑0.2%。企業繼續削減投資計劃,出口不振,此外,調查顯示日本消費者毫無放手花錢的打算。如此看來,第二季的國內生產總值極有可能仍然是負增長,意味著日本將在十年內第四次遭遇經濟衰退(理論上,經濟連續兩季出現負增長,即表示出現衰退)。
由于日本目前的利率水平已降至零,所以,央行對應經濟放緩的慣用手法——削減利率已經行不通。盡管如此,日本銀行在6月15日宣布貨幣政策維持不變時,仍然遭到了許多政治家的批評,他們希望央行能夠通過購買更多國債或是干預匯市的方式,增加貨幣供應。但央行堅持認為,要想使貨幣政策有效,政府必須切實進行結構改革,讓虧損企業破產,解除銀行的負擔;否則,增加多少貨幣供應都沒有用。
至于歐洲,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經濟放緩正在加速。歐洲央行已經將今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由2.6-3.6%降到2.2-2.8%。6月14日,歐洲央行又發出警告,在不利的國際環境影響下,2.2-2.8%的增長預測對歐元區來說仍然過于樂觀。歐洲央行也面臨著貨幣政策的兩難處境:經濟放緩需要它減息,但它的任務是控制通脹。現在,歐元區的物價增長幅度已經超過了0-2%的目標位,上月,區內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德國和法國通脹率更是驟升,德國由2.9%上升到了3.5%,法國則由1.8%升至2.3%。
而令歐洲和日本都深感憂慮的是,美國經濟可能由放緩轉為衰退。這方面的跡象一直飄忽不定。6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五月份的工業產量下降0.8%,比去年同期下降2.8%,而工業生產能力的利用率僅為77.4%,是198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持續疲弱的需求對制造業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訂單減少,庫存上升,導致制造業產量減少和大批裁員。對高科技產業來說,去年的痛苦經歷并未改善多少。
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是,美國經濟仍在放緩,但消費者卻沒有停止花錢。6月15日,密歇根大學的消費信心指數顯示,六月份的消費信心有所下滑(四、五、六月的消費信心指數分別為88.4、92和91.6點),但消費者支出未見低落。消費者支出是美國經濟活動的重要部分,在零售業的支持下,美國經濟才不至陷入全面衰退。
美國的能源危機對經濟也不完全是壞事。油價飆升在最初的階段對經濟不利,但隨后它會使獲利頗豐的石油企業增加投資,鋪設新的油氣管道、提高煉油能力,增加產量。石油業的蓬勃發展會使制造業的某些部門訂單增加,能源工業本身也會增加新的工作職位。
美國聯邦儲備局又面臨著困難的抉擇。今年,聯儲局已經采取了相當激進的貨幣政策——五度減息,其中有兩次減息決定還是在公開市場會議召開前做出的。6月26-27日,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又將召開例會,普遍的預期是將再度減息。但如果真的減息,則意味著聯儲局對美國經濟走向進一步疲弱的擔憂。
與歐洲中央銀行一樣,聯儲局也極為關注物價的穩定程度。6月15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五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了0.4%,較一年前大幅上升3.6%,顯示美國的通脹率已經超過預期。對美聯儲來說,掌握放松銀根與控制通脹率之間的平衡點一向是一件困難的事,自1980年以來,美聯儲大部分的放松銀根政策都導致了物價的上漲。這一次,格林斯潘同樣難以選擇更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