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千英里商業時差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 10:45 《商界》雜志
有時候,只有處在一種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才能更清晰地認識我們自己。 就比如,站在地球另一端――英國倫敦的街頭,來回望中國的經濟和商業。 2007年9月下旬,受英國貿易投資總署邀請,本刊記者赴英國倫敦和愛丁堡,對英國金融業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采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隔著8000英里的距離(上海到倫敦的飛行距離,約13000公里),穿越于一個后工業社會和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商業時差”,我們試圖作一個粗線條的商業瞭望—— 八千英里商業時差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商業瞭望 □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行/本刊記者 屈騰龍 從世界商業櫥窗看中國制造 ――代前言 作為世界大都市,原以為倫敦街頭一定聳立著有棱有角的現代高樓大廈,馬路上奔騰的汽車永遠川流不息,晚上光怪陸離的霓虹燈招徠著喧鬧的人群。而倫敦顛覆了我們對現代城市的思維定勢。 整體來說,倫敦的城市高度遠遠不及北京和上海,街道兩邊的公寓樓宇大多不超過6層。雖然交通也較繁忙,但是因為車輛很少鳴笛,倫敦更多時候表現得很安靜。倫敦的道路也很狹窄,在小巷里繞來繞去,根本沒有國內大城市常見的三環、四環或者外環內環,據說原因是房子都屬私有,就連英國女王也無權讓老居民搬遷。 倫敦交通的最大特色是發達的地下交通系統。倫敦地下有長達400多公里的地鐵網,長度世界第一,四通八達,有274個車站,每天運送300萬人上下班。 倫敦和紐約一起,是這個世界上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兩個城市。街頭涌動著各種膚色、回響著各種語言,寫字樓里忙碌著各國才俊,商量里擺放著各國商品……全世界的商品、人才、文化在這里匯聚,在這里你可以體驗到各國的生活方式。 9月22日,記者到達英國的第二天,便和來自上海、北京、香港的同行相約一起參觀倫敦最繁華的商業街――牛津街。 牛津街類似于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淮海路。如果說倫敦是個世界級的商業舞臺,那么牛津街無疑就是屈指可數的“世界商業櫥窗”。 站在這個商業櫥窗前你可以發現,來自中國的商品比比皆是,從服裝、鞋帽、玩具到家電、電腦,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遇到一個中國的品牌,這些商品全是代工。在一家專門銷售紀念品的商店里,記者看到一種外形為倫敦街頭著名的紅色電話亭的鐵皮儲錢罐,標價6英鎊,非常暢銷。 按照眼下1英鎊相當于15元人民幣的匯率,這個不起眼的小玩意售價約合90元。但在這90元當中,位于珠三角或者長三角的中國代工企業,能拿到的材料和加工費想必不會超過5元,其余95%的利潤屬于設計、品牌、流通環節。 牛津街上的色芬哲(SELFRIGERS)百貨商店在英國久負盛名,面積幾萬平方米,尤其受年輕時尚女性的喜歡,手上提著色芬哲的購物袋走在街頭,也總能平添她們的自信。 在色芬哲銷售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等IT產品的區域,我們發現最主流的產品是美國的惠普、日本的索尼、韓國的三星和LG,不過,我們沒有發現海爾、聯想等中國大陸品牌。 那一刻,我們感覺到,在通往世界商業主流舞臺的歷程上,中國制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碰巧,當時正值中國玩具在美國被召回,在西方市場引發了對中國商品的普遍信任危機。 由于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曾經是第一個“世界工廠”,他們如何看待我們這個新的“世界工廠”和“中國制造”? 對這個問題,英國朋友的回答幾乎一致:這不過是一個制造業大國崛起過程中必然的插曲。就像歷史上的德國和日本的產品,先是低端、低質、低價的代名詞,后來成為高端、高質、高價的代表;再后來,韓國、我國的香港和臺灣也陸續經歷了這個過程。今天的中國大陸,也正在經歷這個過程。 總部在英國的馬丁•可利投資管理公司是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大的境外投資者(QDII),擁有40億美元的中國股票,其投資總監告訴我們,他們注意到中國的制造業企業正在全球產業鏈條上不斷攀升,承接全球產業轉移浪潮。在制造業領域,中國必將出現一批世界級的企業。馬丁•可利最看好中國的機械行業,尤其是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械企業。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