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國際碳交易:道義與商業的合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0日 17:54 《經濟》雜志
作者:文/本刊記者 周政華 與實施CDM項目的大多數國內企業不同,北京神霧熱能技術有限公司在國際碳交易市場扮演技術輸出者的角色。2006年4月,公司成為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的第一家中國企業會員 全球不斷變暖的事實正在融化美國布什政府的立場。6月18日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社評稱,不久前結束的G8峰會將成為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轉折點。G8同意今年開始就2012年將到期的《京都議定書》的后續協定在聯合國的主導下展開談判。這對于全球碳交易市場來說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碳資產,原本在這個世界上并不存在,既非商品,又未見顯著的開發價值。然而,10年前《京都議定書》的簽訂,改變了這一切。 1992年,國際社會為了抑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有效遏止氣候異常變遷,在地球峰會之際,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宣示將管制“人為溫室氣體”的全球性排放。公約規定,每年舉行一次締約方大會。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舉行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并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目前已經有140個國家和歐盟批準了該協定書,但美國與澳大利亞并未批準該協定書,同時中國與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不承擔強制性的減排任務。 按照《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排放的包括二氧化碳、甲烷在內等6種溫室氣體的數量,要比1990年減少5.2%。但由于發達國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能源結構優化,新的能源技術被大量采用,因此本國進一步減排的成本極高,難度較大。而發展中國家,能源效率低,減排空間大,成本也低。這導致了同一減排單位在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成本,形成了高價差。發達國家需求很大,發展中國家供應能力也很大,碳交易市場由此產生。 清潔發展機制(CDM)、排放貿易(ET)和聯合履約(JI) 是《京都議定書》規定的三種碳交易機制。在此框架下,國際碳交易的配額市場和項目市場逐步形成。配額市場源于京都排放三機制中的排放貿易機制,主要限于承擔減排義務的公約附件締約方,即主要是發達國家。交易量來自京都議定書授予的碳配額,在這些國家之間自由交易;而項目市場主要源于清潔發展機制(CDM)和聯合履行(JI)。“JI類似于CDM,主要區別是交易主體只能是發達國家。”清華大學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所劉德順教授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配額市場和項目市場都是利用碳市場價格調節機制,只是貨源不同。” 歐洲先行 盡管布什政府最終退出了《京都協定書》,但是在全球氣候政策上,歐盟再一次采取了有別于美國的政策。這不僅是歐洲半世紀以來嘗試走出美國陰影、彰顯獨立所必須展示的姿態,同時也是擔負全球氣候變暖責任的道義和貿易制高點的雙重要求。 今天,歐洲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活躍的碳交易市場。2002年荷蘭和世界銀行首先開始碳交易時,碳排放權的價格為每噸5歐元左右,此后開始上揚,2004年達到6歐元,到2006年4月上旬,每噸價格超過了31歐元。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總額達到280億美元,為2005年的2.5倍,交易的二氧化碳達到13億噸。其中阿姆斯特丹的歐洲氣候交易所(ECX)2006年的交易量超過前一年的4倍多,達到4.5億噸。 歐盟氣候變化戰略的特征是通過市場機制,盡可能降低成本,完成《京都議定書》所承諾的目標。為了實現對國際社會做出的承諾,也為了在2008年啟動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貿易中占得先機,2003年10月13日歐洲議會和理事會通過的Directive2003/87EC為共同體設立了一個自200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溫室氣體排放許可交易制度,即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ETS)。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幫助歐盟完成京都目標的關鍵措施,并在中長期將持續發揮作用。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一種“上限-貿易”機制,包含近12000個來自燃燒過程排放二氧化碳的工業實體,占歐盟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近一半。歐盟排放貿易機制分兩期進行。從2005到2007年最初3年為第一承諾期,對各成員國以及被法令包括在內的設施運營者來說這是一個“邊干邊學”的時期;從2008-2012年開始的第二承諾期,與《京都議定書》的第一個承諾期同步。歐盟排放貿易機制中規定的配額可在歐盟成員國之間自由貿易,1個配額(EUA)等于1噸二氧化碳。而且大部分配額是免費分配的,分配方法考慮了歷史排放、預測排放和部門排放標準等因素。 舉例來說,英國被允許排放7.36億噸二氧化碳,這個額度又被分發給英國超過1200家的工廠。公司分配到的排放額度是基于它們目前的排放量和目標減少量。如果一家公司或者工廠能夠使其實際排放量小于允許額度,那么,它就可以將余下的額度放到新的排放市場上出售。反之,如果一個工廠的排放量超出了它被允許的額度,沒有符合標準,為避免罰款,它就必須到市場上購買排放權。 歐盟排放交易體系運行2年多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從第一年情況看,企業的履約率很高,其中英國的履約率超過99%。整個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所下降。只有愛爾蘭、西班牙、奧地利、葡萄牙、丹麥與規定的目標相去甚遠,其他國家都已趨向完成目標或者增加額外措施就可趨向完成目標。歐盟排放交易體系也推動了基于項目的京都機制的投資,如清潔發展機制下面的一些項目。另外,企業管理層對控制溫室氣體的認識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二氧化碳不僅僅是企業環境主管關注的事情,更是企業財務主管和CEO要考慮的問題了。 由于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一個依據歐盟法令和國家立法建立在企業層次上的機制,僅管理工業設施的排放,而《京都議定書》是政府間談判達成的,對國家的排放總量設定減排目標,因此,歐盟排放交易體系與《京都議定書》的關系是相互獨立運行。 為擴大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影響,進一步降低歐盟企業的履約成本,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積極與其他排放貿易制度進行連接。當前只能與《京都議定書》附件B國家的排放貿易制度連接,如加拿大、日本、瑞士等國的 ETS,與其他機制連接需要通過雙邊認可,例如美國州一級的排放貿易制度。 CCX例外 與實施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大多數國內企業不同,北京神霧熱能技術有限公司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中扮演技術輸出者的角色。2006年4月,公司成為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的第一家中國企業會員。據了解,公司在化石燃料節能燃燒方面的技術和產品研發水準居于國內同行前列。 “加入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既可以提升公司形象,同時對于拓展公司業務也有很大好處。”負責北京神霧公司在 CCX 交易的阮立明博士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司已按照CCX的要求,完成了減排項目報告的編寫,報告通過了CCX專家委員會的審查,二氧化碳減排量待CCX確認的機構核證后,即可以正式進場交易。 阮立明博士透露說,目前公司每年二氧化碳的減排量近600萬噸。如果所有減排量都能通過核證上市,按照現在CCX二氧化碳的交易價格每噸4美元計算,其潛在價值是2400萬美元。阮立明同時表示,這部分收益必須和客戶--即采用北京神霧公司技術和設備的公司共同分享,實現雙贏,這樣也可以取得客戶在減排項目審查過程中的積極配合。 “中國需要持續性發展,這包括發展自己的環境政策、發展自己的環境市場。通過和私營企業的溝通和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讓他們了解我們在對企業的減排和節能方面可以做什么。”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總裁及首席執行官桑德爾博士表示,對于國家而言,基于市場的交易機制是對溫室氣體排放監管體系的補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的排放權交易就在二氧化硫減排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桑德爾博士認為,中國對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措施的認識非常超前,已經批準了《京都議定書》,而且對于此類問題有了科學的認識,對于CDM和碳信用交易也有較為深刻的理解。但在中國新興的環境市場中,規模和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速度是兩個重要的因素。像中國這樣快速成長的國家如果沒有多行業參與的“限量與貿易”(cap-and-trade,不同于CDM所代表的基于項目的碳交易)提供的靈活性,往往不能有效地管理日益增長的環境威脅,例如溫室氣體排放等。 據了解,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溫室氣體減排為目標和貿易內容的市場平臺,并對減排量承擔法律約束力。具體來說,就是允許那些已經超額完成減排義務的國家,將自己多余的減排份額有償地轉讓給那些達不到減排目標的國家。該交易所現有會員近200個,分別來自航空、汽車、電力、環境、交通等數十個不同行業。 開展的減排交易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種溫室氣體。在具體交易過程中,CCX交易會員的減排量需要事先得到交易所的認可,才可以掛牌。以二氧化碳交易為例,規定以每100噸為一個交易單位,進行買賣。歷史數據顯示,自CCX成立以來,二氧化碳的交易價格在每噸0.7美元至5美元之間不等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減排策略為計劃性的逐年減量計劃,規定2003年到2006年,所有的成員均承諾在這四年間,各成員必須分別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到低于1998到2001平均排放量的1%(2003年)、2%(2004年)、3%(2005年)及4%(2006年),如果不能達成目標,將處以相應的罰金。芝加哥氣候交易所亦屬于配額交易市場模式,交易成員如果提前實現減量排放,則可以將多余的指標出售給那些不能達標的企業,指標的價格將透過競標方式確定,具體交易于2004年正式啟動。 與歐洲氣候交易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屬于自愿加入的民間組織,其成員為一群有共同減排信念的公民社會團體,同時在交易過程中引入中介業者,使得交易更為透明、可信。 有專家指出,CCX目前是起步階段,是否能符合預期成效,以落實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CSR)值得追蹤與研究。 中國的選擇 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作為全球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權賣家,中國2006年在CDM框架下所出售的減排額占全球的70%,但是中國至今沒有自己的排放權交易所。除了港交所正在研發排放權相關產品外,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辦公室更是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希望與中國合作在北京建立交易所的說法進行了否認。 6月初中國政府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作為首個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綜合性政策文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是中國迄今對氣候變化做出的最全面的回應。馬凱在宣布這一方案時表示,發達國家在率先采取行動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中國有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之際,中國首先需要繼續發展經濟,然后才是采取強制性的減排措施。馬凱還代表中國政府首次對美國總統布什的新氣候變化政策做出了回應。馬凱強調說,任何新的協定都應建立在聯合國主要協議《京都議定書》的基礎上,而不是替代它。 當前中國在國際碳交易市場上,更多扮演的是一個減排量提供者的角色,而發達國家則是以碳基金的形式購成碳市場的買方。那么當中國不再具有無限定減排任務的優勢時,此前依*賣出大量配額謀利的中國企業則需要重新打算了。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