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非洲建筑市場的生存之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30日 18:02 《中國商界》雜志
非洲建筑市場的生存之道 ——專訪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 文 / 本刊記者 劉雅婷 隨著非洲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中非論壇之后,非洲的建筑市場越來越受到國內建筑企業的關注。無疑,對于國內的企業來說非洲建筑市場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怎樣才能吃得到,吃得好呢?日前,記者采訪了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建總)海外合作事業部的于振德、董兆平經理,在非洲工作和生活了十幾年的他們告訴大家投資非洲建筑市場的生存之道。 記者:中建總公司很早就進入了非洲市場,你們在非洲工作過,請介紹一下非洲的情況? 于振德:我們算“老海外”了,在非洲工作了十幾年。中建的前身是國家建委外事局,1982年以前對非的所有援助項目執行都在中建,當時非洲的一大半援助項目至今還有影響,比如:埃及國際會議中心、剛果議會大廈、貝寧國際會議中心、赤道幾內亞國家通訊中心。部委改革后,援外工程拿到外經貿部,我們作為企業參與投標,做的就沒有過去那么多。最近,主要是一些我們國家的優惠貸款項目,像博茨瓦納的公路項目,還有一些承包工程。中建總公司從成立到現在,在非洲49個國家進行過業務開拓和項目的實施,承接經濟援助項目超過300多個,可以說在推動中國同非洲國家的友好外交關系、推進中國建筑企業改革中,起了重要作用。 非洲和我們的環境、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都比較大,所以在那里工作和生活感覺不同,北非是中東文化,南部非洲就完全不同了。 記者:你們在非洲投資發展,有外交關系會更方便還是以商人的身份在商言商? 于振德:從法律的意義上說,有外交關系會更有保護,按照各國的領事保護條例,如果有一點不合適的行為,不會隨便抓人;從工作方面講,作為商人會更自由,沒什么限制,而且沒有建交的國家可以有意的安排我們這樣的國家公司做一些前期的鋪墊的工作。 記者:作為商業企業去非洲投資,你們的信息渠道來源有哪些? 于振德: 我們的信息來源渠道主要有: 1、公開信息,這些一般是政府工程,在當地公開發行的報紙上刊登;有專門的信息發布渠道,比如當地的招標辦等,會定期發布消息,定期去拿就可以了。 2、一些財團、私人性質的工程,這就是定向議標了。他們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和公正,選擇三四家,這個信息的取得,主要靠企業以前的業績和工程,也就是品牌。一般這種財團和私人性質的工程是不納入正式招標的程序,只有政府工程和一些國際組織的工程比如非洲發展基金,這些是納入正式的招標程序的。而且招標對國企還是私企沒有區別,目前在博茨瓦納有一些私企發展得是很好的。 記者:現在有種說法,在非洲建筑市場歐美一些公司價格抬得很高,中國的一些公司價格很低,是這樣嗎? 于振德:這是事實,歐美公司他們以前是一種在缺乏競爭下的高價策略,而中國公司的介入使市場價格更趨合理,但同時我們內部的競爭也帶來很多問題。 記者:您是指中國公司之間的競爭? 于振德:對,過去我們有一個口號:“占領一個市場打一個窗口,第一個項目虧點沒關系”。這個企業虧一個項目無所謂,另一個企業也無所謂,項目是虧的,工程的標價也拉到了正常的標價以下,這樣市場就亂了。 現在國家號召走出去,但好多企業是盲目地往外走。由于我們國家現在市場發育很好,勞動力價格低,所以拿到工程虧錢的很少,國內做事的一些過程行為也不規范。一些企業把這種國內的慣常的行為拿到國外,就帶來低價競爭的不規范。在國內一些企業拿到項目后,會有很多企業蜂擁而至來分包,一層層賺錢,他們以為國外也是如此。但低價拿到工程時,因為價格的原因,就包不出去了。所以,不能靠國內的慣性思維在國際市場做事。 另外,國際市場是講規矩、規則的,要知道什么該為什么不該為。而現在有些國內的公司是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也想做。比如某些百十來人的小公司,操盤幾十億美元,將來是會出問題的,這是他不應該為的。還有一些貿易公司,也想做工程總承包。他們擅長的是貿易,不是工程,糟糕的是還得到國內行會的一些支持,這些都造成了市場的無序和混亂。 記者: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中建能在非洲市場取得良好的業績,在管理上有什么長處? 于振德:非洲各國情況不同,管理上是不同的,這里有個性和共性的東西。我們的成功在于我們的變化。 “屬地化”提高我們的管理層次。所謂“屬地化”就是用人的屬地化和企業本身的屬地化。企業屬地化是一種風險約束機制,過去我們的駐外機構或者駐外經營部,他對總公司是一種完全連帶責任,總部要對他承擔百分百的全責,F在在當地注冊有限責任公司,有多大的能力進行多大的投資,就能規避風險,這是屬地化的一個方面。 人的屬地化包括管理人員和勞務人員,勞務我們多數是被動,受兩方面的制約:價格,是國內去合算還是當地合算;還有就是當地的勞動法,這沒有普遍意義,看工程的規模和當地失業的壓力,比如博茨瓦納上世紀80年代末不限制,我們用的就都是中國工人,現在因為當地的就業壓力,對這方面有了限制,我們的工人只有十分之一。技術人員也不全是我們的,國際化公司關鍵看成本,價格。 記者:是不是像許多報道說的那樣,非洲當地工人的工作效率不如中國工人? 于振德:不是,這也是我們的慣性思維形成的認識,我常說,“中國人沒來之前人家高樓大廈也在蓋”?陀^地講,人工效率是有區別,像一般的勞動力(labor)當地人差一點,但真正干出力氣的活可能當地人要好。中國人干活是斷斷續續的,當地人持續時間長,所以總的比起來工作量比中國人高10%左右,不像國內說的那樣差。整個工程下來也差不多,而一些項目比如修路當地人還比我們修得好。 記者:在這里機械化和科技化的程度怎么樣? 于振德:中國建筑公司的技術本身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水平很好,這里的機械化程度也不是差得很多。在非洲真正的好公司還是一些國際化的公司,在科學組織上會好一些,我們現在能跟他們比,但不會比他們好多少。 記者:在非洲這么多年感覺最大的風險是什么? 于振德:政治風險,國家的變化是誰都左右不了的,政府的更迭、內亂,是沒辦法的。越小的國家變化越快,我經歷的一次內戰,一天就打起來了,沒有一點預兆。這就希望國家能給一些幫助,建立一些風險基金,給企業一定的補償。 記者:在資金的結算方面有沒有風險,是否能按合同辦事,有沒有拖欠的行為? 于振德:沒有。非洲雖然落后,但在這方面絕對按合同辦事。有一個例子,在博茨瓦納我們中了一個污水改造工程,但他的財政有三分之一的資金缺口,我們雖然已經中標,政府等資金全部到位后才會讓我們開工。我們在外面工作十幾年基本沒有惡意拖欠的行為,私企國企都一樣。 工人的工資更不能拖欠。當地有嚴格的法律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在博茨瓦納如果你欠薪,工人會馬上到法院告你,如果你不到庭應訴,法院就會強制執行,拉你的東西來賠償,政府對勞動者的服務意識很強。我們曾經因為跟一個工人在工資上有爭議,他把我們告了,法院來車就拉計算機,你不應訴解決這件事,就把東西帶走了。從法律體系和政府的服務觀念對這些都有保障。在非洲一般是這樣,所以企業不要想著拖欠工資,有的地方都是按周發工資。 記者:從1978年中建開展國際工程承包業務至今,已經近29年,期間沒有在安全方面出現大的問題,這方面你們有什么經驗值得借鑒? 于振德:在勞動管理方面我們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阿爾及利亞,出去前,我們有專門的勞務公司對工人的技能、穩定性等進行考核,然后到那面有專門的人員負責勞務這方面,平時把公司和政府對他們的一些要求傳達、灌輸進去,關鍵是把多少的勞動得到多少的收入,給他們確定了,這樣工人就會安心地工作了。 另外平時工人外出比較少,一個是工作量有要求,再者有些時候社會不是很穩定,就不能隨意出去,出去要有一個報告制度,管理人員也不能隨意外出,因為我們要對國家,個人、家庭負責。不過最近有些變化,在社會秩序穩定的情況下更趨于人性化管理。 記者:據相關報道說,一定要取得當地資質才能承包工程,國內公司能否直接過去承包? 于振德:不是這樣的。各個國家不同,到一個國家經營一定要取得合法的經營手續,這個手續重要的就是經商納稅,不是一定要取得資格,資格也要,但他是根椐不同的工程而言的,比如一些國際的工程,就不一定要求當地的資質,不限制。非洲國家的資質等級注重的是企業的經驗、人員配備和以往的一些業績,他絕對不是用這個資質來卡你。但一些特定的工程如水電、空調,資格要求比較嚴格,他的目的是把工程做好。國外講究工程預審,講究事前的控制,而不是事后的補救,你最初資格不夠是不能拿到工程的。 記者:以您多年海外工作的經驗,展望一下非洲未來的發展前景? 于振德:去非洲發展機會是有的,而且會越來越好。非洲的發展對全球來講是滯后的,落后就要發展,再者那里資源豐富,如果當地政治穩定,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像南部非洲博茨瓦納、南非等地方。最近幾年幾個出石油的國家的經濟也飛速發展,因為他們基礎差、基數小,比如赤道幾內亞,經濟增長是翻番的。 記者:對一些想要去非洲投資的商人或企業有什么建議和忠告? 于振德:首先,不要得意忘形,有大國心態,要尊重當地的文化習慣,和平共處。越是落后的國家民族自尊心越強,盡量不要談政治和種族問題。 其次,不要有一夜暴富的心理,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因為非洲市場容量有限,一下子賺到錢很難。 還有,國企一般特別大的投資不要做,因為長線風險會很大。但也可以嘗試,比如那些跨國的跨洲的,跨政治領域的,這種工程歐洲人做過。做這樣的工程時,希望國家可以給與一定的支持和幫助。不鼓勵一些小企業的投機行為。 董兆平:關于非洲市場我再補充一些。 我認為中建在非洲市場的發展分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部非洲,像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等,南部有博茨瓦納;90年代南北部全面開花;2000年以后有所收縮,這是一個從低級到中級再到相對高級的一個發展過程。初期我們是大量的勞務輸出,因為當時國內勞務工資低,后來國內勞務工資高了,還有非洲各國的地方保護主義限制,不允許進很多工人,我們就一步步走向管理型的道路,去一些管理型的人才。 雖然從80年代到2000年后我們在非洲的點越來越少,但是工程量卻在成倍的增長,規模經營下,做的項目也非常大了。以前根本沒有上億美元的項目,現在上億美元的項目已經很多了。這樣有利于集中有效資源,做強做大。 相比我們來說,某些公司走出去就比較盲目。走出去的過程是漫長的,中建也是一點點走過來的,我們也走過彎路,然后一點點改正。簽下一個合同并不是就意味著成功,簽合同只是完成全部過程的百分之十左右,如何管理好項目并在履約的過程中獲得應有的效益,最后把工程款都收回來這才是最重要的。走出去會碰到各種問題,當地安全問題、勞務糾紛問題、材料上漲、政治風險、經濟發展趨勢等,盲目追求發展速度就會摔跟頭。 在拿項目前一定要對這個項目進行全面的考察,包括對未來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考察。1984年我們在埃及,進去的時候是1美元兌1.13個埃鎊,走的時候是1美元兌3個埃鎊,匯兌損失對經營的風險就很大了。所以現在我們做項目一定要考察當地的經濟形勢,關注這些問題。 在去一個國家之前要查很多資料,了解當地經濟、氣候、疾病等等,還要了解當地的勞動法,工資水平、節假日制度等各種規定,要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常規做法,也就是要“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另外對外籍工人,要實行人文關懷和人性化管理。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