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出售排放權,中國公司獲得了經濟利益,提高了能源利用效能;日企則借此擴大了生產,并有助于加強日在《京都議定書》后續談判中的地位
中國是最有潛力的排放權提供方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格顥 報道:10月20日,日本最大的鋼鐵公司新日鐵和主要貿易公
司之一的三菱商事,與位于山東省的中國最大的氟利昂制造公司東岳化工合作展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業務。上述公司已向中國政府提出了開展該業務的申請。據悉,估計到2012年為止,兩公司獲得的數量換算成二氧化碳(CO2)約為5500萬噸,此項目涉及溫室氣體排放權的規模將達到年度總計1000萬噸,為世界最大。
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是根據旨在控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京都議定書》上規定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開展的業務。《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規定,發達國家通過幫助發展中國家削減溫室氣體,所削減的部分可以作為自身的排放權使用。《京都議定書》于2005年2月正式生效,日本和中國都是締約國。
中日排放權交易連創紀錄
此次中日企業間項目通過削減東岳化工的氟利昂氣體排放量,使新日鐵每年獲得約20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權。中國的氟化工產品公司山東東岳化工在生產過程中產生溫室效應非常強的氟利昂替代物,為此新日鐵在2007年中期將投產分解處理該替代物的工廠。據21日的日本《日本經濟新聞》晨報報道,為了取得CDM項目認可,需要在聯合國登記等各種各樣的手續。
“各種登記手續非常煩瑣,指標換算也很困難。”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組織與國際法研究室的于宏源博士介紹。為此,日本三菱商事將專門提供這方面的協作。三菱商事計劃取得每年約800萬噸的排放權,銷售給日本電力、鋼鐵等公司。新日鐵與三菱商事未公布取得排放權的經費數額,但據日本媒體估計,兩家公司將總計花費300億~400億日元。
根據“中國清潔發展機制網”10月25日的消息,北歐電力交易所的碳排放交易行情是:每噸21.35歐元,當天完成交易4萬噸。
在CDM項目上,這是中日企業創造的第二個“世界最大規模”。此前,在今年的8月15日,日本工程技術公司日揮(日本揮發油株式會社)、丸紅株式會社、以及主要綜合性建筑公司大旺建筑宣布,三家公司將聯手進行中國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這是日企首次涉足該領域。三家公司將負責減少位于中國浙江省的化工廠溫室氣體排放量。換算成二氧化碳的重量,這三家公司自2007年開始的7年內將獲得4000萬噸排放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排放指標。
而早在2004年11月《京都議定書》生效前,就有日本媒體報道,日本住友貿易公司有意與另外兩家日本公司合作,在中國黑龍江省一煤礦場收集沼氣發電。在導致全球變暖的因素中,沼氣較二氧化碳超出21倍。
由于日本公司意在獲得排放權自用或出售,所以這些擬根據CDM進行的合作都選擇一些換算成二氧化碳比率高,容易處理的環保項目。
并非實質的技術轉讓
就目前來看,這些CDM項目對中日雙方而言都是有利的。從公司層面看,中國的公司將可意外獲利,證券分析人士在分析巨化股份將成為第一家參與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的國內氟化工企業時,認為它的股價將因交易上漲。更為可觀的是,中國獲得了提高能源利用效能的新選擇。“比如風力發電不污染環境,但發電技術要求高,設備成本高,這導致在內蒙古建設風力發電站并不太經濟。現在通過CDM,發電企業可以通過出售排放權來降低成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潘家華介紹。
“根據《京都議定書》規定,發達國家原本就有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義務。但目前,在中國的CDM項目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轉讓,只等同于技術和產品貿易”。潘家華說。同時,一些專家還對部分發達國家企業只在意購買排放權,擴大環保技術的領先優勢,而不是進行實質的技術轉讓做法表示異議。
對于從事排放權貿易商而言,它可獲得差價賺取利潤;日本國內公司可以通過購買相對價廉的排放權擴大生產;同時,一旦日本政府因此完成議定書要求的減排任務,也將加強其在《京都議定書》后續談判中的地位。
相關鏈接:
中國是最有潛力的排放權提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