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觀察:倫敦城里的中國經濟話題和視角(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8日 18:01 《全球財經觀察》 | |||||||||
“聰明”和“長期的”投資 從去年以來,蓋保羅就一直力圖將一個觀念清晰化,這個誘人的“大陸”,并不是遍地黃金。中國被看作是全球制造業出口機器上的最大齒輪。這當中并不都是褒獎之辭,“一
峰會傳遞出的信息很明顯,通過實際的商業案例,用這種開放式的交流機會,來觸摸中國市場最新的動向,從而對跨國公司的戰略決策層提供一些參考的依據和指引。又例如,建立合資公司已經不再是進入中國市場最必須的選擇。例如,中國的勞動人口將在未來10年乣15年縮水,尤其是在服務業,想要雇傭有特定技能的人才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將影響外國公司在中國做生意的方式。 在中國開展業務的跨國公司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在2005年會更加激烈。開始的時候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占據了大部分的中國市場份額,本地公司開始崛起并奪回部分市場份額,跨國公司又進行反擊……這是一種來回的市場爭奪之戰。目前的情況甚至是,當外國公司和中國本土公司競爭時,“外國公司常擔心自己受到歧視”。在蓋保羅看來,中國本土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和國家利益之間存在緊密的關系,這是外國公司很難摸得透的。 于是,在爭奪的過程中,跨國公司也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戰略,“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使自己在中國的發展不斷國際化,同時他們也更加深入地滲透到中國市場中去”。這次峰會,因為英博和漢高高層的到來,還把外國公司與中國同行間的品牌競爭擺上了桌面。 對跨國公司來講,本土化的定義不再是雇傭中國雇員這么簡單了。《經濟學人》公布的一項報告稱,現在的本土化意味著向本地銀行借貸,將生產企業設施遷往中國內陸,直接在中國采購原料,以及擴大在本地的產品開發。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中國也將會走全球化路線。科爾尼的艾根指出,作為今后的世界第一的經濟體,中國將有越來越多的自己的國際化企業。“上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最后不會是外國公司吞并中國公司,而是一個個跨國公司的形成,中國—德國公司,中國-美國公司,中國—英國公司等等。” 就像斯代切爾在這一天說的,在中國的投資要“學得聰明”,并“有長期眼光”。他甚至想象將來在中國某一個地方的社會形態是:當地人、其他地方來的中國人和外國人將會組成一個和諧的平衡。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