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5月31日消息,由中國農業大學[微博]經濟管理學院主辦的2015中國農業發展論壇于5月31日(周日)下午在中國農業大學東校區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報告廳舉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局局長程國強[微博]在開幕式上表示,農業產業化轉型必須改革創新促進提質增效。上圖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局局長程國強在發表主題演講。
以下演講稿根據程國強演講整理:
“一帶一路”與中國農業發展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今天的發展論壇。根據郭沛院長的指示,我對“一帶一路”和中國農業問題跟大家做一個匯報和交流。規定只有25分鐘時間,我盡量把我想匯報的觀點說清楚。
主要匯報兩方面內容:一是什么是“一帶一路”,今年3月28號,有關部門發布了《“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計劃》,這里先對這一文件可能會有哪些影響進行簡要分析。另外一個是分析“一帶一路”對中國的農業的影響,根據我們的研究做一個初步的判斷。
一、“一帶一路”的內涵與影響
“一帶一路”實際上是2013年9月、10月份習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先后提出來的。出訪中亞時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出訪東南亞期間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這兩個倡議連在一起簡稱“一帶一路”。
(一)什么是“一帶一路”?
究竟什么是“一帶一路”?目前國際上對“一帶一路”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也存在一些誤讀和曲解,特別是有人把它當做是中國對沖他們的戰略工具。所以,正確解讀和認識“一帶一路”的內涵非常重要。我梳理了一下“一帶一路”的核心內涵,大概有這樣一些涵義:
首先,它是一個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不是實體和機制。那么什么是實體和機制呢?我稍微梳理一下,比如中國參與的一些合作機制合作、合作平臺,大家都知道的有,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盟“10+1”、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這些都是叫合作機制,是一種合作的實體,“一帶一路”不是合作機制,也不是合作實體。
再如目前美國主導談判的TPP,即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是具有強烈排他性的區域機制,我們的“一帶一路”跟TPP、TTIP也不一樣。
第二,由于它不是合作實體和機制,因此它主要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如上所述區域合作平臺,來推進合作發展;
第三,它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所謂古絲綢之路精神,即“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古代絲綢之路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事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國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它透古通今,啟迪當下,照亮未來。因此,我們必須弘揚古絲路精神,與各方共建民心相通之路、共筑共同發展之路。
第四,它的愿景是,與各方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中國有關部委今年3月28日公布的《“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計劃》,勾畫把“一帶一路”的基本走向。
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有三個走向: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波羅的海);二是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沿岸;三是從中國出發到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分兩個重點方向:一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二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大家看看這是我們做的圖。
實際上,這個構想就是要把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與極具活力的東亞經濟圈連接起來,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合作走廊,由此帶動中亞、西亞、南亞以及東南亞的發展,并且輻射到非洲去。
那么,“一帶一路”建設的目標是什么?我們理解,“一帶一路”希望通過打造世界上最大的區域協作發展平臺,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通過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也就是說,“一帶一路”最終的目標是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到目前為止,已經有60多個國家跟我們已經達成共識,有的是已簽訂雙邊協議,有的表達要參與!耙粠б宦贰辈皇莻封閉的“小圈子”,是開放的,任何國家感興趣就可以進來。
按照已經達成共識的60多個國家來看,目前有44億人口,占世界人口63%,國內生產總值21萬億,占全球總量只有29%(2013數據)。2014,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含中國)貿易總額為13萬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總額的35%。若不包含中國,其貿易總額9萬億美元,約占世界23%。由此可見,沿線區域經濟發展還有非常大的潛力。
2014年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貨物貿易額達到1.12萬億美元(進口0.48萬億美元,出口0.64萬億美元),占我國貨物貿易總額的1/4,根據有關專家預測,未來十年,這個數字會翻一番,突破2.5萬億美元。
(二)“一帶一路”的性質與原則
“一帶一路”倡議的性質,是共商、共建、共享。這就決定了“一帶一路”跟美國的TPP以及“馬歇爾計劃”等有本質的區別。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從“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性質看,它跟美國在戰后對歐洲主導推行的“馬歇爾計劃”也有較大的差異。
目前對共建“一帶一路”設置了四個原則:
一是開放合作。簡單來講,不是說我們已經達成共識的絲綢之路沿線60多個國家才可以參加,而是說全世界所有的國家、國際組織,只要愿意,都可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二是和諧包容。也就是,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這是對古絲路精神的繼承。
三是市場運作。,即要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好市場的作用。
四是互利共贏。要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其能。
(三)“一帶一路”做什么、怎么做?
那么,“一帶一路”做什么?總體來說,是做三件大事:
第一,使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陸海空通道網絡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關鍵詞是“設施互通”;
第二,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基本形成,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關鍵詞是“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
第三,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關鍵詞是“人心相通”。
從近期操作層面看,要重點推進陸上六個經濟走廊建設:即中蒙俄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在海上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
怎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呢?重點是實現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聯通、資金融通、民心相同”為核心的互聯互通。其關鍵在于,要推進參與國家以及區域構架中的基礎設施建設、貿易投資的制度安排以及人文交流。
所謂政策溝通,關鍵是實現各方合作理念認同與發展戰略對接,這是重要保障。所以我們DRC從去年下半年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智庫合作網絡”計劃,希望通過沿線國家智庫合作,推動各國政策的溝通,把“一帶一路”倡議與各國的發展戰略對接。
設施聯通,即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優先領域,“要想富,先修路”,包括修橋建路,以及油氣管道、輸電網、跨境光纜建設等。
貿易暢通:即要解決投資貿易便利化問題,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構建高水平自由貿易區網絡。
資金融通:重點是加強亞洲貨幣金融體系建設與金融監管合作。估計今后整個亞洲地區基礎設施所需投資,按照亞行估需要7000多億美元,世行估計是要8000億美元,而亞行與世行只能提供300-400億美元,所有的國家自己籌措的話,也只有2000-3000千美億,中間有巨大的缺口。因此,必須抓緊建好亞投行、絲路基金等。
民心相通:是社會根基。包括教育、旅游、醫療、科技、文化等多層面的合作。具體就不展開介紹了。
(四)進展:從構想走向行動
目前“一帶一路”已經從構想走向行動。
首先,從許多國家最初不解、疑惑甚至是誤讀,到目前,已經有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并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億贊普大數據發現,在沿線區域,不同區域表現出對“一帶一路”的熱度體現在不同的方面。其中,最熱的區域是東南亞,他們最期待和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合作;中亞和南亞緊隨其后,他們最熱衷和中國做買賣;而歐洲最關注的是中國的海外投資。
其次,沿線重點家還達成高層共識。比如,我們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計劃、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經濟發展戰略、蒙古的“草原之路”、白俄羅斯的“中白工業園項目”等多國達成戰略對接共識。印度近年也提出“向東行動”、“季風計劃”,我們也要推動實現兩國在發展領域的戰略對接。
第三,與部分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與一些毗鄰國家簽署了地區合作和邊境合作的備忘錄以及經貿合作中長期發展規劃。
第四,加強與沿線有關國家的溝通磋商,推進了一批條件成熟的重點合作項目。
第五,完善政策措施。比如,推動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籌建,發起設立絲路基金,強化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投資功能;推動銀行卡清算機構開展跨境清算業務和支付機構開展跨境支付業務;國家稅務局退出稅收優惠政策、國家質檢總局推出促進檢驗檢疫,等等。
(五)“一帶一路”的影響與意義
綜合來看,我覺得共建“一帶一路”,有四個重大的影響。
第一,推動中國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建設“一帶一路”,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需要,是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重大舉措。將促進中國適應經濟全球化以及區域一體化的新形勢新要求,進一步促進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充分發揮國內各地區比較優勢,進一步優化西北、東北、西南、沿海和港澳臺、內陸五大區塊的定位與布局,加強東中西互動合作,促進全面釋放內陸開放潛力、提升內陸經濟開放水平,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提供新動力。共建“一帶一路”通過發揮沿線各國資源稟賦,實現優勢互補,帶來更廣泛的跨境貿易往來,大幅提升世界貿易體系的活力,這個過程也正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實現互利共贏的過程。“一帶一路”合作項目和推進措施的實施,必將對沿線國家產生廣闊輻射效應,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加快區域一體化進程。
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寶貴的實踐經驗,與中國目前的資金優勢、產能優勢和技術優勢結合起來,轉化為對外合作優勢,全面提升對外開放和對外合作水平,讓
“一帶一路”
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外溢效應惠及更多國家,必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我們DRC根據這樣的新形新要求,正在籌備成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旨在系統研究梳理我們的發展理念與模式,分享全球發展經驗,實現國際經驗中國化、中國經驗國際化、知識分享機制化,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第三,將為促進亞歐非區域發展和人類和平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一帶一路”將致力于亞歐非互聯互通,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例如,根據基礎建設的乘數效應,每投入10億美元的基礎建設投資,將新增3-8萬個就業崗位,國內生產總值增加25億美元。如果今后若干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7000-8000億美元能夠逐步到位,其影響不言而喻。
第四,有利于優化和創新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機制。按照總書記在今年“博鰲論壇”的講話所指出的,“一帶一路”建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和倡議,而是要在已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共建"一帶一路"的途徑是以目標協調、政策溝通為主,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靈活,富有彈性,是多元開放的合作進程!耙粠б宦贰辈会槍Φ谌剑桓懔愫筒┺,不搞利益攫取和殖民擴張,它對世界上所有國家或經濟體、國際組織、區域合作機制和民間機構開放。
因此,"一帶一路",既與其他合作組織或機制有效銜接,又是對新型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機制創新的積極探索;既能緩解當今全球治理機制權威性、有效性和及時性難以適應現實需求的困境,又能滿足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國家要求變革全球治理機制的呼聲需求。
因此,我認為,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倡導的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的具體實踐。也就是,推動實現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的新型國際關系。這既有利于以新的形式使歐亞非各國聯系更加緊密,互利合作邁向新的歷史高度,又有助于相關國家攜手應對貿易保護、氣候變化、貧困問題、極端主義等現實威脅,共同提供新的全球公共產品。
二、對中國農業的影響:初步判斷
(一)農業的新挑戰需要實施全球農業戰略
“一帶一路”戰略究竟對中國的農業有多大的影響呢?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農業進入新階段,新階段對農業深刻影響,剛才錫文主任和柯校長已做深刻分析。我認為,目前中國農業,面臨兩個挑戰,一是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進入快速上升通道,形成農業成本“高地板”,而國內外差價越來越大,形成提價“天花板”,同時我們對農業的“黃箱”補貼接近加入世貿組織[微博]承諾上限,形成補貼“天花板”。這樣,在成本“高地板”、價格和補貼“天花板”擠壓下,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增收難度更大;二是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生態環境約束趨緊,在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制約下,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壓力更加嚴峻。
在這樣的形勢下,新階段保持農業的持續增長,主要有三個不能:第一,就是不能再靠資源超載、環境透支來擴大農業生產,盡管糧食實現了“11年”增,但是靠巨大的資源超載和環境透支的代價來實現的,這個不能再持續下去。第二,不能再靠增加化肥和農藥使用來提高農業產量;第三,不能再靠直接的價格支持措施來刺激農業生產。
不能再靠這些過去農業增長的基本措施和工具了,那么,我們靠什么?
我覺得新常態下我國農業農業進入觀念變革、機制創新、結構轉型、產業重塑的關鍵時期。必須改革創新:促進提質增效、節本降耗。必須轉變發展方式,推動集約經營、可持續發展。必須實施新型戰略:提高統籌國內外資源市場的能力,構建全球供應網絡。
其中,首先要實現今后農業增長、糧食安全保障的觀念變革。
例如,今后國內糧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依靠國內農業資源保障糧食安全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沖突愈發尖銳。目前中國土地資源自給率只有80%,在農業資源超載運行、環境代價高昂的條件下,只能滿足國內90%的谷物、油料等農產品需求。也就是說,從國際市場進口10%的國內農產品需求,相當于用國外農業資源補充20%的國內耕地資源。過去靠資源超載、環境透支的巨大代價,實現了糧食十一年增,而與此同時,中國也成為世界重大的農產品進口國,目前確大豆進口已經超過7000萬噸,其他谷物進口也到1000-2000萬噸。當然這其中部分進口有的是“有效進口”,是國內需要的;而部分進口是“扭曲進口”,是因為國內政策的扭曲,形成國內外巨大價差所引致的進口,并不能反映我國農產品的貿易結構變化。
我們現在所需要做的是,必須真正落實中央已經明確提出的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201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4年中央1號文件對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作出重大調整,由過去“立足國內實現糧食的基本自給”,調整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我稱之為“國家糧食安全新戰略”。其要是“立足國內、適度進口”,依靠自己?诩Z,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同時,要求在重視糧食數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品質和質量安全;在保障當期供給的同時,更加注重農業可持續發展。
但是,有關部門和專家注重解讀“立足國內”的含義,對“適度進口”依然疑慮重重,對糧食安全戰略的調整,目前還存在一些誤讀,甚至是曲解。世界上,到目前為止,對實施糧食安全新戰略,國內仍沒有形成共識。
(二)必須實施全球農業戰略
現在必須加快落實中央關于糧食安全保障的新政策。這要求在確立新糧食安全觀的基礎上,實施新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初步的考慮是,在新常態背景下,今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
“兩個并重,二元路徑和三維戰略”。
兩個并重,即糧食安全和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并重;二元路徑,即立足國內,適度進口;三維戰略,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要從全球維度、國家維度和家庭維度來規劃。
其中,從家庭維度看,糧食安全不僅要解決具體的吃飽問題,今后更重要的是保障營養健康與食品安全。從國家維度看,解決糧食安全要真正把立足國內和適度進口相結合。從全球維度看,就是說解決中國的糧食安全必須要有全球視野,必須把中國的糧食供需問題,放在全球背景下的謀劃。這就要求,中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全球戰略。由此,我們早在前幾年就提出,要實施“五位一體”的全球農業戰略。
所謂全球農業戰略,第一,要全面布局境外農業投資,即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第二,要實施新型農業國際合作。除了走出去商業性的投資布局,我們還要推動對發展中國家農業的戰略合作與支持,促進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從根本上緩解全球糧食不安全問題,而且由此對沖國際糧食市場不穩定問題;第三,要積極參與和推動改革和完善全球農業治理,建立構建公平、合理、可持續的全球農業新秩序;第四,要在全球推動建立農業戰略貿易伙伴關系;第五,要謀劃建立全球大宗商品貿易中心,掌握大宗農產品定價的話語權。
(三)“一帶一路”為中國農業全球戰略提供支撐
“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中國農業全球戰略提供支撐,服務于中國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總體戰略!耙粠б宦贰弊罱K要形成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區域經濟合作構架,在這一構架下,促進形成國際農業合作新格局、全球農業治理新秩序。初步判斷,主要影響有以下幾點:
第一,資源互補。亦即有利于實現與周邊國家農業資源的互補。通過實施新型國際農業合作戰略,充分發揮相關農業資源豐富的優勢,支持有關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改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僅有利于解決其糧食安全保障和農民增收問題,還能夠擴大其農產品出口,增加全球供給,對我進口有利。
第二,產能合作。促進與相關國家農業食品產業的產能合作。目前有人擔心農產品進口過度對國內市場有較大沖擊。如果通過農業食品的國際產能合作,把國內農業食品產業的價值鏈,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延伸到境外,形成覆蓋“一帶一路”區域的農業供應鏈,這或許是一個雙贏的選擇,這既符合沿線國家的利益,也是國內農業產業發展的需要。
第三,市場互惠。在“一帶一路”倡導的區域合作框架下,如果能夠逐步建成高水平的自貿區網絡,將推動形成公平、合理安全、穩定的區域農產品市場體系,使各個國家都能平等、安全分享經濟發展、農產品市場增長帶來的利益。
第四,發展共贏。亦即,將促進中國與沿線國家農業共同受益、共同發展。例如,目前我國糧食進口主要來自北美南美,從周邊、沿線國家進口相對較少。但是,這些地區的農業發展潛力非常大。如中南半島的老撾、柬埔寨、緬甸,我們曾經根據調研做一個測算,只要在農業技術推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一點力度,三國的大米出口潛力可以新增2000萬噸。而目前全球大米量只有3500萬噸。這實際上顛覆了過去的一個說法,即全球大米貿易有限,如果說這是農業資源的限制的話,還不如講是大米有效需求不足所致。我國西南地區,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四省市,在目前農業資源嚴重超載、環境代價高昂的情況下,目前糧食缺口仍然達2500多萬噸。若“一帶一路”推動形成區域一體化農產品市場,則可考慮將我西南地區與中南半島的農產品市場對接起來,建立新型糧食保障體系。西南地區則可退出超載的耕地等資源,真正實現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中南半島則可利用西南地區的農產品市場,推動其現代農業發展。
(五)可能的風險
當然,對于我國目前面臨各種嚴峻挑戰的農業來說,沿線區域農產品市場的一體化,也會帶來一些風險。首先,對一些競爭性農產品,包括大米等,過度進入國內市場,有可能會給國內主產區市場帶來一定影響;其次,有可能出現農產品對外依存度過高的結構性風險,如目前大豆進口給國內市場帶來的困惑。今后更高程度的農產品市場開放,是否對其他農產品,如主糧、飼料糧,還有肉食等產品,會不會出現類似問題?第三,企業走出去目前基礎還比較薄弱,今后是否能夠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承載實施全球農業戰略所賦予的使命?這些風險和不確定性,必須在政策設計上予以足夠的重視,并提出應對之策。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財經會議》報道你看不見的會場實況,傳播會議精華內容,會議直播提前預告,不定期送出免費超值會議門票。官方微博:財經會議,微信號:caijinghy。掃碼更方便。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