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的公司治理”作為當前管理學界的熱門研究話題,在本屆年會上以主題討論會的形式吸引了二百余名來自國內外管理學者的參與與討論。6月20日上午,美國萊斯大學瓊斯商學院的張燕教授作為主持人,與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前副主編、美國波士頓學院卡羅爾管理學院的Marta A. Geletkanycz 教授、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SteenThomsen教授以及德國慕尼黑大學管理學院戰略與管理研究中心負責人Anja Tuschke教授一起,為參會者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講。他們從自身研究興趣出發,分別向參會者介紹了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的三種公司治理模式:美國模式、丹麥模式和德國模式。
Marta A. Geletkanycz教授從“美國資本主義模式能夠拯救世界嗎”這一問題切入話題,分別從主要學術觀點、當前公司治理研究的不足、美國公司治理結構與制度要求、“良好的公司治理”的標準出發,詳細介紹了多重機構驅動力作用下的美國公司治理改革。Geletkanycz教授認為,公司治理是其他管理研究的基礎,具有啟發性意義,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領域。他強調,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從代理理論和行為理論等方面,對于制度理論尤其是公司治理的研究明顯不足。“在未來,學者們應意識到公司治理的動態本質,從新的角度出發,應用那些未被充分利用的理論,加強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
Steen Thomsen教授介紹了典型的由產業基金會管理的丹麥公司治理模式。產業基金會(IndustrialFoundations)是指擁有公司的基金會,這種模式在北歐尤其是丹麥非常盛行。這類基金會基于捐贈而設立,是一種非盈利性的機構。它沒有所有者和成員,主要由政府監管、按照憲章規定進行商業活動,主要從事股票和金融投資。與其他治理模式下的公司相比,產業基金會模式下的公司傾向于長期導向。它們很少拋售股票,其管理者具有更長的任期,公司負債相對較少。同時,公司開展更多的研發活動,承擔的風險較低,擁有更好的聲譽,公司存活的時間也更長。
最后,慕尼黑大學AnjaTuschke教授做了題為“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取向能否導致競爭優勢?”的演說,從全新角度重新審視了德國公司的治理體系。他談到,不同于美國以股東為主的“市場導向型”治理模式,德國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以重要利益相關者理論為基礎的“銀行導向型”公司治理模式,這種模式不是忽視股東,而是納入更多的利益相關者。在90年代中期,德國曾進行過股東導向的實踐,后來逐漸轉向利益相關者導向的治理模式,因為后者能夠吸引更優秀的雇員、刺激創新、在戰略決策中員工的參與可以減少實施過程中的阻力,但這種模式需要通過企業文化和規范來制衡。
討論會最后,張燕教授對此次研討會做了總結。她回顧了三位學者的演講內容,指出三種公司治理模式各有千秋,強調雖然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各不相同,但又表現出趨同的特征。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應該更加開放地向其他國家借鑒與學習其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
(注:感謝新聞組成員管辛偉同學對本文的采寫。本文根據該專題研討會專家發言整理而成,未經發言人本人審閱,有刪節)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