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于3月22日-24日在釣魚臺舉行。
以下為論壇第二單元“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發展”文字實錄:
主持人:劉世錦:斯蒂格力茨教授應該已經來了,我記得他曾經講過一句影響很大的話,二十一世紀對全世界影響最大的有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美國的高科技,第二件事情就是中國的城鎮化。
中國的城鎮化對中國來講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同時業面臨著很多的挑戰,中國為推動城鎮化戰略的實施作了大量的工作,去年年底中國的國家第一次召開了全國性的城鎮化的工作會議,作出了重要的決定,最近又發布了中國的國家城鎮化的規劃,所以我們這節討論城鎮化的問題是很有意義的,我們非常榮幸請到了兩位嘉賓,一位是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的副主任徐憲平先生,徐先生是國家城鎮化規劃主要的起草者,也是專門負責這個方面工作的國家發改委的負責人,他對這方面情況非常熟悉,他不僅是一位領導者,同時也是一位專家性的學者,我記得很清楚,大概2004年的時候我們在哈佛大學曾經一起就這個方面的問題聽過哈佛大學的課,同時他也是一位實踐者,他在北京工作以前曾經在長沙市擔任過長沙市的市長,所以我想他講這個城市化的問題應該說是從理論到實踐都是非常全面的。
另外一位演講者是世行的常務副行長英卓華女士,英卓華女士也是我們的老朋友,和我們DRC已經有多次的合作,我們在兩年前我們和英卓華女士合作,也就是DRC和世行合作曾經進行過一次大型的研究,發布了一項研究過,就是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在那個報告中間其中有相當大的篇幅討論的是城鎮化的問題,最近我們和世行有一次新的研究,內容也是城鎮化的問題,這個研究的成果將在我們這次論壇結束以后的25號將會發布這個報告,我也借此機會做一個小小的廣告。下面進行會議的兩位嘉賓的演講,首先請先徐憲平先生來做演講。
徐憲平: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推進新型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一體化是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大命題,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也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城市化已走過了200多年的歷程,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普遍達到80%左右,根據聯合國[微博]發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報告,2011年世界城鎮人口為36.3億,中國城鎮人口為6.9億,占比為19%,報告預計到2030年世界城鎮化率將達到49.8億城鎮人口,中國將達到9.7億左右,占比將達到19.5%,中國對全球城鎮人口的貢獻率將超過20%,中國城鎮化規模大、節奏快、影響廣泛而深遠,中國城鎮化道路的選擇備受世界矚目,我們說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向城鎮集聚,農業人口向城鎮集中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改革開放35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用當年價計算,由1998年的0.36萬億增加到去年的56.9萬億,實際增長了25倍左右,與此同時,中國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城鎮人口從1978年的1.7億人增加到去年的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高到53.7%,吸納了大量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就業,提高了城鄉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帶來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促進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成就舉世公認。
但發展過程中累計的矛盾和問題也不少,比如大量的農業轉移人口難以融于城市社會,城市發展模式比較粗礦,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城市病的問題日益突出,生態環境和自然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利等等,當前中國城鎮化的內外部環境和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再平衡和產業格局再調整,隨著國內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和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日益加劇,城鄉內部二元結構矛盾日益凸顯,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主要依靠勞動力廉價供給,土地等資源粗放消耗,壓低公共服務成本來推動城鎮化的過去不可持續,城鎮化轉型發展勢在必行,推動城鎮化轉型發展就是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具體形態,以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全面提高城鎮化發展的質量,走好這條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向常住人口全覆蓋,必須堅持四化同步,深入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相輔相成,必須堅持優化布局,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發射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協調發展,必須堅持生態文明,節約集約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資源,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營運模式。必須堅持文化傳承,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領土特點的美麗城鎮,彰顯城市的個性和特色,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重點是要實施五大任務:
第一,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國城鎮常住人口中有2億多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農民工已經成為中國產業工人的主體,但他們未能享受城鎮居民的待遇,城鎮內部出現了新的二元結構矛盾。也帶來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的問題突出,給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一些風險隱患。要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選擇、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的原則,以農業轉移人口為重點兼顧其他常住人口,統籌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地實現市民化作為首要任務。一方面通過實施差別化的落戶政策,全面放開縣級城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城區人口50萬到100萬的城市落戶限制,合理放開城市人口100萬到300萬的大城市的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城區人口300—500萬的大城市的落戶條件,嚴格控制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的規模。到2020年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今年我們要求各類城鎮要因地制宜的制定農業轉移人口落戶的具體的標準,特大城市要實行居民制,并向社會公開、公布,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和他們的預期。另一方面要通過建立居住證制度,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條件掛鉤,穩步推進城鎮的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務,覆蓋城鎮常住人口。
第二,優化城鎮化的布局和形態,從城市群布局看,我國東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18%的人口,創造了36%的國內生產總值,但持續發展的壓力在加大,而中西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地區的城鎮化的潛力尚有待挖掘,從城市規模結構來看,部分特大城市人口規模與資源環境綜合在能力的矛盾在加劇。但一些中小城市集聚產業和人口不足,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到202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達到8.5億左右,合理引導在東中西部地區,在大中小城市之間的不,關系到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的相互協調,關系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大局,要優化提升中部地區的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的城市群,構建兩橫三縱的城鎮化的戰略格局,依靠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通過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的連接,增強城市群內部的城市和小城市產業功能、集聚功能和服務功能,把有條件的縣城:重點鎮、重要邊境口岸發展成為中小城市。
第三,要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我們一些城區攤大餅式的擴張,空間開發無序,重經濟建設、輕環境保護,重城市建設,輕管理服務,導致城鎮建設粗礦低效,交通擁堵問題嚴重,水、空氣、土壤等環境污染加重,管理運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這既不利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也不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必須加快轉變城市的發展方式,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管理格局,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要增強城市經濟、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資源環境對人口的承載能力,強化城市產業、就業支撐,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有效預防和治理城市病。要推進創新城市、綠色城市、智能城市和人文城市的建設,全面提高城市內在品質,要完善城市治理結構,創新城市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社會的治理水平。
第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發展一體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應有之意,未來中國城鎮化率即使達到70%左右,仍然將有4—5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因此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要相輔相成,與呈現發展一體化要統籌協調,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的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推進城鄉統一要素市場建設,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要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美好的家園。 第五,要改革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現行城鄉分割的管理制度固化著已經形成的城鄉利益失衡格局,阻礙了城鎮化健康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統籌推進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財稅金融、城鎮住房、行政管理、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要逐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及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矛盾,通過改革釋放發展潛力,為新型城鎮化注入活力和動力。
女士們,先生們,在中國這樣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城鎮化這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可尋,我們需要認真借鑒、汲取世界各國的經驗和教訓,積極穩妥扎實有序的推進,我們希望國際上更多的專家學者為中國城鎮化發展提供寶貴的意見建議,我們歡迎國際上更多的企業機構參與中國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謝謝大家!
劉世錦:謝謝徐主任,他用很短的時間介紹了中國城鎮化的基本狀況和中國國家城鎮化規劃的政策要點。下面請英卓華常務副行長發表演講。
英卓華:劉主任,我很高興能跟徐憲平副主任作為這個環節的發言人講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今天早上我們已經聽到了關于城鎮化的一些政策,其他場合我們也聽到過,首先我也想提醒一下自己,為什么要有統一的城鄉統籌的發展策略,同時要保證我們發展的好處,為全民共享,城鎮化進程怎么會促進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世界經濟正在面臨新的階段。
我們看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復蘇正在繼續,世界經濟也在正常化的發展,在過去的五年中發展中經濟體不僅是穩定的來源,而且是增長的來源,所以我們現在對于危機后的現實正在作出一些意識上的調整,我們認為首先外需的增長能夠把這些發展中經濟在過去幾年中出臺的刺激政策的壓力消化掉,另外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解決一些財政方面的赤字和一些債務的問題。
另外,發展中經濟他們的治理政策也會影響資本的流動。正常化也意味著全球利率的水平會提升,這也意味著在發展中經濟體中的投資將會成本更高。所以便宜的資本這些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所以我們認為現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一些經濟體的發展速度已經慢于危機前,如果保持現有的速度或者加速發展,我們需要有新的增長引擎,同時要在一些目前沒有關注到的領域進行改革。而且要確保這些領域獲得必要的融資。
我們認為城鎮化如果做得好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引擎,實際上有一些國家他們雖然城鎮化率不高,但是也已經躋身為高收入的國家,這是一個最近的現象。在19世紀初的時候,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在20世紀初也不到40%,現在我們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到2030年我們預計大概有2/3的世界人口將會是城鎮人口。
剛才講到的城鎮人口的增長不僅僅限于發展中經濟,每個月有500萬的人口在成為城鎮化的人口,另外城鎮化也會想到工資水平的提高,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實際上這樣的進程確實能夠促進就業、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我們需要有一個更加廣的、更加有效的勞動力市場,同時要有知識的外溢效應,同時把這樣的過程跟全球經濟的進程緊密相連。
很多發展中經濟體必須要在達到60%的城鎮化率之前首先把人均GDP提高到1000美元以上,所以我們剛才講到的經濟發展與城鎮化是緊密相連的,但是這兩個之間并不是必要的互相牽連的關系。如果沒有一個比較穩健的公共政策的話,城鎮化的一些積極效應可能會被成本所拖累,比如說污染、交通擁擠以及生活成本的上漲等。另外,在世界很多國家,城鎮化實際上沒有帶來我們所希望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產效率的提升,實際上有城中村、城鎮失業率居高以及其他社會和城市的問題,實際上有很多在城市里的人還是居住在城中村里。 城鎮化和經濟轉型當然也會導致我們要關注不平等的問題。這個問題也是我們中國目前討論的一個重中之重,今天早上也有所提及,城鎮化的同時是有一個收入水平、收入差距,包括城鄉和區域差距的擴大,這又回到了剛才講到的,要讓福利和繁榮為所有人共享的目標,中國目前的經驗,在它的城鎮化經驗方面正在為其他國家所關注。其他很多的發展中國家,在過去做城鎮化的過程中也有很多的教訓,他們在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也看到了城鄉之間收入差距在快速的擴大。另外,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人還是有一些城市人融入的問題。這個問題由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的獲獎者都有所提出,確實農村地區的發展是全球的難題。城市里的工資水平較高,農村地區一般會出現赤貧的現象。大概有75%的赤貧人口都是在農村。所以這也跟我們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有所關聯,比如說要提供一個更好地衛生條件,也是我們全球想要來實現的一個目標。
大概50%的城鎮人口在2010年就能夠使用公共的廁所,這種公共廁所的可獲性也是全球在關注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世行的一個除了貧困消除之外的目標,就是要有一個更有包容性的增長,那政府怎么來實現在城鎮化過程中更有包容性的增長呢?我們的研究顯示經濟發展不會在每個區域同時發生,但是不應該有一個城鎮或者一個區域依然是存在貧困的水平之下,經濟發展推動城鎮的發展這種城鎮的發展應該帶來更具有包容性的發展,這個怎么來做呢?首先要確保經濟活動聚集在城市,為城市提供必要的工具和資源,允許這樣的一個過程發生是非常重要的,要有一個很好的城市規劃,要有一個健全的土地政策,用財政和金融的手段讓城市進一步的發展和擴張,當然這個聚集效應也有一些后果,比如說城中村、大城市病、城市蔓延、交通擁擠,這樣的一些問題需要逐步的解決。另外,我們也要看到一些在移民家庭方面遇到的問題,這些留守兒童的問題,很多的兒童他們的父母去城里務工,但是孩子卻留在農村地區,由祖父祖母贍養,所以我們需要能夠為這些務工的人員提供一個攜帶他們子女到城鎮落戶的政策,確保能夠持續的支持像這樣的政策邁進。
第二,在一些快速增長的區域,我們的政府應該注重提供公共服務,能夠來更好地促進人力資本的發展,比如剛才講到的教育和衛生,讓人們能夠具備足夠的必要的技能,不管他身所處的地方,能夠用他自己的能力找到他們想要做的工作,同時能夠進一步提升農村地區的生產效率。同時不是說所有的人都會去遷移,有一些會遷移到城市,有一些不會,所以對于農村繼續的扶貧,包括干凈的水和其他的政策,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需要有一個財政體系,能夠來提供足夠的一些財政支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使用已經出現的PPP的模式,公私合營的模式,比如在一些水務的項目上,不需要政府出太多的資金,同時又能用更低的成本實現這些項目的落地,另外我們也需要有一些更好的基礎設施,用經濟的手段來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講的比如說是是交通的走廊,能夠更好的把小城鎮的通路打通,使它能夠像大城市一樣吸收更多的經濟發展的機會。
如果沒有這種聚集化的效應的話,城市效率是沒有辦法提高的,所以他是可以為一些小型的、中型的城市提供獨特的定位和實現經濟發展。在印度的清奈周圍大概有17000的貧困人口,我們通過對于清奈地區,我們認為教育和衛生水平也是提供不足,這個區域汽車保有量大概是100萬輛,所以現在認為可以在這個區域有競爭力的實現他們汽車的生產。
剛才我講到這些移民不一定要到這個城鎮來務工,北京、天津這些大城市已經聚集了很多的外來務工人員,所以怎么讓這些人能夠在小城鎮也實現好的工作,當然我們也意識到并不是所有的地區都可以實現互通互聯,所以我們必須首先集中解決人口比較聚集的地區的發展,這些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他們可以更好的從公共服務提供中獲益,比如剛才講到的養老金可以移動,還有好的醫療、好的衛生、好的教育服務,另外對于全球的政策制定者都是有這樣的認識,要實現具有包容性的增長,還需要確保糧食的安全,確實農業的改革在英國我們看到是先行于工業革命的,這是他們的經驗,首先是能夠讓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像日本、韓國則是很快的在上世紀進行工業化,當時配套的有一些農村工作人員的生產力的解放,當然看到可能這個新釋放出來的人口未必能夠完全解決這些工業發展的用工需要,另外農業可以通過現代化的一些灌溉技術、耕作的技術,同時實現集約化的發展來提高生產效率。我覺得日韓現在他們很多的糧食是靠進口實現的,所以這是新的對于糧食安全的詮釋。對于中國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中國在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方面做得很成功,取得了很多成就,中國的經濟發展,在過去30年中也已經使5億人脫貧,包括在城市里和在農村地區的貧困人口,大概已經有3億的農民工進城去打工、去提升他們自己以及家庭的收入。我覺得中國可以繼續在扶貧方面延續過去的做法,更好地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下,我們認為是有能力可以度過危機變得更強。我們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起研究中國的新型城鎮化的進程,這是我們過去一年半左右開展的工作,我們通過比較開放、坦誠的對話,提出了非常務實全面的政策建議,新型城鎮化怎么樣可以來避過一些問題和成本。
首先我們認為要對土地政策、土地的管理進行改革,以及對土地配套的機制和體制進行調整。另外,保護農民的產權,同時讓農業用地也能夠更方便地轉為城市工業用地。另外,我們也要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比如說我們可以通過更好的公共服務的提供,以及更好的稅收體制改革,另外我們要有一個戶籍制度的優化和調整,讓人們能夠更自由的進行移動,讓他們和他們家庭覺得更加合適的地方落戶。
我們看到中國需要更好的執行一些產權保護的制度,中國的領導人也已經意識到了他們在這個成功過程中的一些挑戰,比如說城市的擁擠、成本的提高、不可持續、不協調的一些問題,我很振奮的看到中國政府已經吸取了我們在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作的報告中提出的聯合建議,把人作為改革的出發點,使得我們的改革能夠讓城鎮人口,這個城鎮人口是指廣義的,不管是來城鎮務工的還是員工城鎮的人口,能夠讓他們享受到更全面的公共服務。
所以我們領導人不僅看到了這些挑戰,而且也看到了一些好的穩健的城鎮化進程可以帶來的機會,能夠實現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的機會,跟我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起一直在研究城鎮化進程,我們也希望能夠在這個問題上繼續參與國內的一些討論,我們將會在北京的一次研討會上發布我們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讓世界很多國家學習中國的經驗,學習如何來克服他們目前看到的這些挑戰和問題。 非常感謝!
劉世錦:剛才英卓華行長用了很短的時間讓我們分享世行對城鎮化的觀點,以及世行和DRC做的研究報告當中的一些觀點,下面進行討論。看看各位有什么問題可以提出來。
海聞:我問徐主任一個問題,我們國家現在新型城鎮化規律,2014年到2020年我們的城鎮化率會從50%到60%,但是戶籍從36%到45%,就意味著到2020年還有15%的人住在城鎮里沒有戶籍,這15%的人口相當于2億人,到2020年仍然沒有戶籍,我不知道怎么解釋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到那個時候還要比較嚴格限制戶籍的問題?
徐憲平: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努力解決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戶的問題,主要的考慮是,中國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的改革,從我們國情出發還是要分步推進。我們到2020年解決1億人占1/3,你關注的是剩下的1億人怎么辦?
實際上已經有一個明確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剩下的這2億人通過實行居住證政策,根據他居住的年限在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就業服務和保障性住房等五個方面提供相應的服務,我們想戶籍制度改革還要不斷的深化,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現在提出有序推進,有序推進的就還有逐步推進,逐步最后的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就是分兩步走,一個是落戶1億人,另外2億人提供相應的基本公共服務。
提問:尊敬的徐憲平主任,我是國務院國資委[微博]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我問一個問題,讓農民變成市民,不僅僅給他逐漸的提供完善全面社會保障體系,更不是簡單的發錢養活他們,而是需要政府進行新的職業化的培訓,讓他們掌握新的職業能力和新的生活方式,在這方面我們國家有沒有新的具體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謝謝!
徐憲平: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現在中國2.7億農民工兩個70%,70%初中以下文化水平,70%沒有接受正規的職業培訓,但是他們又是中國產業工人的主體,所以為了促進中國產業結構的升級要提質增效,加強農民工的職業的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受教育的程度,這也是我們未來的一個重點。最近國務院已經出臺了現代職業教育的文件,把農民工作為重點,我們在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專門列出了制定了一個叫做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就是在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的通過政府資金的投入,通過企業加強培訓,通過農民工自身的努力來提高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水平,也適應中國未來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提問:我是中信證券的我叫德地立仁,我問徐主任一個問題,對于中國目前整個人口的結構和城鎮化的關系問題,大家都知道80后的后期和90后的初期小孩子出生比較多,但是90后的末期和本世紀的初期整個人口的出生率是剛好一半左右,也就是說再過兩三年以后逐漸的17、18歲的可以勞動的人口可能比在十年前少出一半左右,就是人口的結構問題和城鎮化的進度問題我覺得有緊密的聯系,不知道作為發改委的角度來說,對城鎮化和人口問題怎么看的?
徐憲平:改革開放35年,中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了1.02個百分點,2000年到現在大概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這次規劃提出就是根據您說的這個因素,勞動力年齡段的人在減少,我印象中2012年減少了345萬,去年減少了244萬,我們在未來城鎮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提升質量而不是強調速度,所以規劃中提到到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實際上是年均考慮0.9個百分點左右,是著重提升質量放慢速度,即使這樣的話我們也算了一下,中國去年整個勞動力年齡段的人口還有6.92億,整個比重大概占到67%,這塊的總量還是很大的,如果再提升他的教育水平和提高他的勞動技能上,那么是未來跟我們城鎮化的進程是會相互適應的。
劉世錦:還有一些問題下面可以進行討論,時間現在已經超過了,我們這節討論就到此結束,我們再次對徐憲平主任,對英卓華常務副行長表示感謝! 下面休息10分鐘,11:30分再次開會,謝謝大家!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