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于3月22日-24日在釣魚臺舉行。上圖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
以下是徐匡迪發言實錄:
徐匡迪:女士們,先生們,大家早上好,因為六分鐘所以我就不說套話,直接進入主題,我今天要跟大家講的是中國的制造業。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制造業的總量迅速攀升,根據世界銀行[微博]和聯合國[微博]工業統計數據,按照現價美元計算,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請注意我原本用的全部是國際數據,沒有用我們中國的統計數據,因為有些人懷疑中國的統計數據可能不準。但是這個我必須用中國數據,就是制造業已經成為中國城鎮就業與出口的主力。現在中國72%的就業人口在城鎮里面,是在制造業領域。我們出口的95%是制造業的成品貨物出口,原材料已經基本沒有。而且過去十年最大的變化是中國制造業已經從傳統的紡織、衣帽,鞋子這些輕工業向裝備制造業轉化,據聯合國的統計,中國的制造業總量已經超過了德國和美國,和俄國。正如剛才主持人說的,中國制造業雖然大,但是大而不強。
第一,核心技術對外的依存度高,中國百分之八十的高端芯片依靠進口。2012年集成電路的進口是1920.6億元,僅次于石油2600.2億美元的進口。根據亞行估算,平均一部手機所需要的成本189.86美元,多數歸屬了日本、韓國、美國等企業,負責組裝的中國企業只得到了6.5美元。
第二,制造業規模的增速緩于規模的增速,多年來我國制造業過渡依賴資源和資金的投入,發展經濟粗放,經濟效率低,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增加值率一般是在35%左右。美國、德國甚至超過了40%,中國的2010年只有21.4%,到去年更低。勞動生產力雖然有所提高,大概提高了一倍多一點,但是增速明顯低于規模的增長。因為我們制造業規模本世紀初十年提高了四倍。
第三個問題是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制造業基礎質量,相對薄弱,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產品質量合格率不高,制造業每年直接質量損失超過兩千億元,間接損失超過一萬億元,世界知名品牌前一百位當中12年來沒有中國品牌,這個數據我們是用了中國自己的統計數據。
第四,資源利用效率偏低,環境污染嚴重。中國GDP大概占世界的8.6%,但是能耗占世界的19.3%,單位GDP能耗是世界水平的2.2倍,2010年全國鋼鐵建材化工等行業單位能耗比過去先進水平高出10%到20%。
最后一個,但不是不重要的,是非常重要的,制造業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中國制造業的信息化水平仍處于初級和局部應用的階段,發達國家的制造業已經進入了與信息化全面綜合化,智能化、網絡化為特點的新階段,而我國制造業的信息化,智能化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們的效率和效益遠低于發達國家。德國從2012年起啟動了工業4.0計劃,把智能工廠,物聯網,互聯網一體化,大家看這個圖,下面是物聯網,上面是服務網,中間是智能工廠,有智能的產品,智能的建筑,智能的物流,智能的汽車和智能的電網,圍繞工廠形成智能的網絡。
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我想下面幾位專家會做出很多的解釋,因為只有六分鐘我就不談這個問題了。我就著重講一下我們中國制造業發展的評價和我們工程院的預測,關于制造業的競爭力主要的指標有很多,我們選用了四個指標,一個是瑞士IMD,就是瑞士的管理學院的指標,第二次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指數,第三個是聯合國工業發展指數的工業競爭力指數,第四個是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所的中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那么根據這個指標來算一下,從1946年到2012年制造業綜合競爭力的綜合指數趨勢圖大概按照這樣一個趨勢圖,因為文革結束以前,中國沒有可靠的數據,所以沒有進行計算。應該講這些年中國提高得還是很高,現在這個數,綜合競爭力的指數接近80。但是發達的國家,像美國要接近160,日本是120,德國是一百十幾,所以中國還是比較遠遠的落在了后面。
那么根據各階段綜合指數的平均的各個國家的增速我們預測在2020年中國的制造業的競爭力的指數,也就是說全國指數大概達到美國、德國、日本工業化中期的水平,就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水平,2030年達到美國、德國、日本、英國完成工業化的,就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水平。到了2050年,我們的制造業可以和美國、德國、日本、英國、后工業化時期的年平均增速的平均值相一致。具體的簡化成這么一個圖,就是說中國的起點是很低的。在1990年我們的綜合競爭力指數只有19.48,到了2010年,提高到76.74,那么我們預測呢在2020年可以提高到95左右,這樣就達到了工業化,后工業化時期的水平,如果我們要對照一下美國現在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美國現在是接近160,日本是120,德國是115。
時間過得很快,已經五分鐘,最后我講一個結束語,中國的制造業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必須依靠創新驅動,大力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提高創新能力,創新的設計能力,完善企業創新體系,大幅度提高產品的質量,推行綠色制造,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形成有國際競爭力和知名品牌的企業群體,這就是中國的制造業的唯一的出路。我上面講的這些數據都是公開發表的文獻和國際統計報表的數據,至于說評述的意見只是供大家參考,請批評指正,謝謝。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