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由中國大金融聯盟主辦的中國金融行業高端盛會——2013中國大金融高峰論壇將于10月16日在北京隆重舉行。
大金融系列訪談之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微博]
機構改革比利率市場化更重要
先明確一點,我說金融機構改革更重要,不是說利率改革不重要。監管部門經常講建立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證價格機制正常發揮作用,這就需要利率市場化。
金融市場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資金交易的市場,一個風險定價的系統。任何金融產品無論是股票、債券還是銀行信貸,它的定價都和風險息息相關,所以利率市場化很重要,這樣它才能傳遞出市場對風險的看法并正確定價。
但是想要利率真正發揮正確的作用,則必須強調市場各參與者,即各類金融機構以及管理機構的整體建設,必須讓市場的參與者能夠正面的、主動的、積極的發揮各自的作用。
金融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它需要不同類型的機構組織發揮不同的作用。根據目前我國金融體系各機構的自身及總體建設情況,我強調提出金融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只有機構自身的治理是合理的、完善的,它的整體的運營的目標符合規定,價格才會發揮更好的作用。否則,表面上利率市場化了,但機構不一定配合。特別是國有金融機構,容易產生“反正我們是國家的”,這樣的想法會嚴重影響利率市場化的實際效果。
“金改”呼喚大監管
金融聯席會議引出“大金融”的概念。在這之前無論是學術界、金融界包括政府機構,都在設想金融能否建立一個統一的監管體系。
而我國的金融監管一直是多頭管理。大家所熟知的有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包括人民銀行,但實際上發改委也在金融的監管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債券的發行要向發改委申請、備案,甚至成立一個PE機構也要到發改委備案,獲得相應的許可。另外,財政部在債券市場上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際操作中,監管機構多很容易出問題。比如債券應由誰來管,經常部委之間有不同的意見不同的看法。
此外,中國的金融機構正在逐步融合,產生了很多金融控股或者金融持股公司,像平安集團有保險、有銀行、有證券;光大集團有光大銀行[微博]、光大證券等等,金融控股集團的多元化就要從各個方面進行監管。
機構融合的同時,金融業務滲透也越來越多。比如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涉及信托、證券、公共基金,而銀行本身也是上市公司,一方需要接受證監會的監管,另一方面要聽從銀監會、人民銀行的指令,所以銀行發展自身就對監管協調有迫切的需求。
綜合看下來,我認為成立金融監管局,或者中國金融監管委員會是很好的選擇。它第一符合我們的精簡機構的大方向,也便于更好的協調金融的各種監管和中國金融業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