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9月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的致辭中強調,中國要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穩定宏觀經濟政策,著力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李克強的致辭向外界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中國經濟已經具備大國自信,選擇了一條兼顧當前和長遠的轉型升級之路。
當前世界經濟正在進行深刻復雜的變化。從美國來看,美國增加赤字和放松貨幣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定了美國經濟下滑的態勢,道瓊斯指數迅速回升,華爾街逐步走出困境,呈現復蘇的曙光。然而,美國經濟中的一些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且在美國嚴格的市場制度約束下,量化寬松政策帶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壓力,一些國家因此而動蕩不已。
面對此情此景,作為世界經濟中的新貴,中國如何選擇成為決定中國經濟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重要因素。究竟是選擇追隨美國,實行擴張性的宏觀經濟政策,竭力掩蓋經濟結構和體制機制中隱含的深層問題?還是另辟蹊徑,直面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嚴峻挑戰?這成為決定中國長遠發展的戰略問題。
有道是,船大難掉頭。作為經濟體量居世界第二的龐大經濟體,中國最重要的是穩定國內外的信心。而維護和鞏固對大國經濟信心,關鍵是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所有政策應有章可循,有規可守。市場信息是復雜而多變的,不僅投資者會望風而動,而且許多中小經濟體的政策也會聞風起舞,這是市場機制的必然。作為一個大國經濟體,其龐大的市場份額決定了難以獲得中小經濟體的靈活度,它只有直面自身存在的深層結構性問題,保持定力,精準發力,努力解決發展中存在的戰略性難題。一句話,大國需要有獨立的判斷,從容的心態,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行事。
其實,全球金融危機的核心是一場經濟轉型升級的陣痛,世界各國受危機沖擊不同,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也不同。實體經濟基礎厚實的國家,后金融危機時期的轉型升級壓力就弱一些;實體經濟基礎薄弱的國家,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就大得多。對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而言,最主要的壓力是抓住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機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以及與此相配套的體制機制改革。換言之,誰能率先推進改革,釋放改革紅利,誰就能搶得先機,獲得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
因此,李克強關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信號,不僅是一種大國心態所體現出的超強定力,更是一種對中國經濟未來的堅定信心。當然,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并非是“另起爐灶”,而是繼續深化對外開放,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經濟國際化進程,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明確中國的戰略定位,締造中國的發展優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在金融、電信、能源、服務等領域中的一系列擴大開放的舉措,都意味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將與世界經濟緊緊聯系在一起。
此外,中國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中國必須在創新驅動中有所擔當,積極參與國際治理,提供更多國際公共產品,為世界經濟繁榮做出更大貢獻。這不僅是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必然產物,也是衡量中國大國心態是否成熟的重要體現。
(作者趙可金是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免責聲明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