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第十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于2013年1月5日-6日在北京大學舉行。上圖為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院長吳信訓。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吳信訓:尊敬的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話題是新媒體環境與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自工業革命以降,給人類社會帶來最大震撼力的事物,可以說,是新媒介。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如果說,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成果之一是創造了“在輪子上奔馳的人類”,那么,則可以說,信息革命的標志性成果之一是創造了“在新媒介上騰飛的人類”!媒體融合的現實趨勢形成了一系列新型人才的需求,例如,在新聞傳播領域,涌現出“參與式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這一新事物。主要是指公民作為主體參與到新聞活動中所帶來的新聞模式變革,營造出多重呈現的新聞樣態。一些國際知名報刊的網站如《紐約時報》、《衛報》、《波士頓環球報》、《拉斯維加斯太陽報》、《國家地理雜志》等都專門設計了能適應用戶互動需求的版面。英國《衛報》,比如在英國大選期間,考慮到那些對大選新聞不感興趣的用戶,《衛報》設置了可以在關于大選新聞和常規版面之間自由切換的用戶選項。現在,在該報的“政治”專欄下,還設計了“流跟蹤”(pledge tracker)應用,方便用戶隨時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選舉信息。《波士頓環球報》的版面則可以應不同終端的屏幕大小而相應地調整,能夠自動適應各種大小的電腦顯示屏、Pad顯示屏和手機顯示屏,無論用戶使用何種媒體終端瀏覽,都會擁有良好的閱讀體驗。《國家地理》網站不僅有2D版本、3D版本供用戶選擇,還有衛星圖或平面道路圖相互切換。尤其是其中“互動地圖”一項,比如在互動地圖對馬里蘭的“Chesapeake Bay”地區的介紹中,通過加入氣候變換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如對海底生物的影響、對人與建筑的影響、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等選項,讓用戶可以在互動中更好地體驗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生態改變。由于參與式新聞使新聞從業者所處環境有了很大不同,根據鳳凰衛視[微博]報道顯示,2011年美國有大約四分之一新聞工作者丟失了工作,正因為這樣,一些發達國家迅速探討在新聞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哪些改革,這樣的人才在今天中國大學里面都不涉及這些人才的培養。針對不同國家的不同版本,其中內容、興趣點會有所調整。
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創新主體大眾化、青年化,創新的后果呈現巨大的前景,很多是不可預料的。知識獲取的社會環境結構改變。三歲小孩已在上網。青年一代通過網絡獲取知識已可謂無所不能,而且,他們運用網絡的能力,甚至往往超過他們的老師。
知識價值實現的社會環境通路也改變了。一粒創意的火花,哪怕從僻遠的山鄉放到互聯網上,也可能觸發五湖四海呼應的光亮。人的自我價值實現以及人生發展的成功路徑也改變了。呈現了前所未有的更多樣性、更快速性、更自主性。虛擬的網絡世界實際構成既往現實世界的理想補償,不斷推出人間奇跡。其根本動力在于因應了人的本性的需求、社會發展的需求,體現出人的自我實現的本質沖動在新媒體環境中得到空前釋放的機遇!
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當今時代,學校教育、傳統的人才培養理念及模式面臨深刻的挑戰!尤其是高等院校首當其沖的新聞傳播類、藝術創作類、綜合設計類、信息科學類等學科。業界和學界對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有不同的看法和很大的沖動,某種程度上業界看不起高校培養的人才,每個人都在找理由,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業界和學界沒有根本的沖突,關鍵是怎么樣讓雙方靠近,達到一個理想的目標。
在我國,沿革至今的人才培養模式,還呈現相當的灌輸化、教條化、照本宣科化、學用脫節化等局限。人的價值實現也還存在論資排輩化、通道單一化、路徑被動化等弊端。扼制著廣大學子的獨立思想、創新激情與文化自覺。新媒體科技前所未有的創造能量,以及我國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政方針,促使我們站在大國崛起的時代高度,面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現實,聚焦到業界與學界都日益高度關注并亟待破解的幾個問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動力在哪里?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軟肋在哪里?同時思考自己——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分子能夠做什么?
“參與式新聞”使新聞從業者所處的環境、所需的職業技能與以前大不相同,也為新聞業帶來了一度的人才危機。據鳳凰衛視的相關評論,到2011年,美國有約1/4的新聞工作者丟了工作。作為全球最早創建的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已將“媒介融合”作為全院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專業設置方面,為適應新的媒介環境要求,重點培養“新興媒介分析師”、“數據內容主任”、“互動媒體設計師”、“數據管理經理”、“多媒體傳播助理”、“多媒體營銷主任”、“移動媒體終端應用程序設計師”等新型人才。
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在新媒體環境下,人類社會的創新活動呈現創新主體大眾化、自主化、青年化、創新機率倍增化的特征。博客、播客(視頻分享)、微博客、社交網、當當網[微博]、淘寶網[微博]等一系列新事物的開創者都是青年推手,創新的后果呈現的巨大前景,很多始未所料。在我們國家,人才培養還有相當的教條化、照本宣科化,通道單一化、路徑被動化弊端,遏制著廣大學子的創新思想。新媒體科技前所未有的創造能量,以及我們國家推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方針,面對中國文化創業產業發展的現實,業界和學界都高度關注和期待破解的幾個問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動力在哪里?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軟肋在哪里?同時思考自己能夠做什么。歷史與現實的發展啟示我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動力在哪里?科技是引進力、原創是生命力。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比較,我們的軟肋在于缺乏原創力和原創作用,已經是業界和學界共識的結論。重要的原因是原創作品知識產權保護不利,原創作品社會價值認可和激勵機制不利。
原創力與原創作品的源泉又在哪里?重要的源泉之一是千百萬多學生,我們作為高校一分子,有沒有對這個事情出點力的可能呢?我們應該利用新媒體的科技發揮高校優勢,開掘大學生的原創有所幫助。我帶著我的研究生、博士生和本課生,共同創建了一個“菜鳥創意市場”網站,在這個網站上,所有大學生藝術作品,無論是設計、工藝、電影等等,只要你把你的學生證或者身份證的復印件掃描提供,你的作品都可以免費的上傳,在網上交流展示。同時,你還可以給自己的作品定價格,你覺得拍的微電影或者畫值多少錢,看有沒有人需求,我們的藝術創作和社會結合起來進行考量。我們這個網站在上海電視節期間正式上線,今年6月,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臺推進文化創業人才的產學研創新,促進學生與市場對接,讓課堂作業、畢業設計不再是為做而做,讓學生作品早日接受市場的洗禮。
我們在電視節期間,這個網站上線以后,同時我們匯聚百萬大學生,開創高校園區新時代高校創意作品大賽,這個事件引起了廣泛關注。上海大學舉辦了“大愛上海”學生微電影大賽,開展創業活動,課堂作業與實踐結合起來。很多院系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能不能為你的家鄉拍一部宣傳片,你為你的家鄉設計一座雕像,你為你的家鄉創意一個公益廣告,你為你的家鄉寫一首歌等等活動,使我們大學生把自己的創作才能自覺的、主動和家鄉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發展聯系起來,作業是有的放矢,而且是充分的,這些作業實實在在可以擺到網上。
除了上海大學以外,國內還有很多院校也對我們這個創意形成了一個廣泛的、有力的復議,我們大學從6月份開始征集作品,我們受到北京、上海、天津等參賽作品400多件,有效體現了大學生文化創意的正能量。這次評選也比較有意思,不是專家全部評完,由不同學科學生組成評委,用他們的眼光評比,老師和專家再進行一輪評審,最后有59件作品分別獲獎。上海大學的學生已經在國際上拿了很多獎,這個一等獎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獲得的。河南一個大學生關注了當地一個快要滅絕的劇種,拍了一個紀錄片。
2012年全國高校藝術類作品大賽頒獎典禮,新媒體科技在今天人才培養中是大有可為的,而且還有很多潛力是可以開掘的,但這項工作光靠高校是不夠的,需要是高校和業界協同起來共同開創,我們探索只是在新媒體與現代創業人才配合中間一個小小的火花,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高校和業界團結起來,把我們國家原創作品開發的更好,做出更大的貢獻,謝謝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謝吳老師的精彩發言,吳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一些非常成功的人才培養的做法,我覺得這些特別值得我們教育者去借鑒和學生,我們今天的人才培養不僅要教給他們一些理論的知識,更重要是培養他們動手能力和創意的原創能力。這個演講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也歡迎在座有同學能夠關注吳老師的“菜鳥創意”,北大還有獲獎的,還是一等獎。吳老師在數字領域有非常深的造詣,他的經歷也是非常輝煌,他在業界曾經參與創建了有線電視臺,創辦新聞傳播學院,同時積極推進我們國家數字媒體產業的發展。難得這個機會,我們也想看看同學們和各位來賓如果有什么問題,可以跟吳老師交流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