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9中國CEO年會 > 正文
2009年9月5日,由經理人傳媒主辦的“2009中國CEO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后危機時代的管理變革”,新浪財經報道本次論壇。圖為互動對話環(huán)節(jié):并購現(xiàn)場。以下是實錄:
主持人:
感謝大家再次回到我們CEO論壇!
首先有請今天下午的第一場并購論壇嘉賓上場,他們是徐沁,阮積祥、熊俊宏、王軍。這場論壇的嘉賓主持人是徐沁先生,有請諸位嘉賓商場。
徐沁:
各位嘉賓,下午好!
今天上午聆聽了大師的演講,也聽了國內政府研究部門的聲音,
30秒鐘的介紹對于杰克來說,很難介紹透徹。給大家一組數據比較好,杰克主要的產業(yè)是縫紉機,浙江臺州是目前縫紉機制造生產基地,在這次金融危機當中有一家知名的企業(yè)倒下了,那就是飛躍的(春季寶),阮總也是臺州的一家公司,不但沒有倒,還收購了相關產業(yè)的兩家公司,在中央臺等各個方面都有報道。這一次請阮總過來跟我們交流一下,在跨國并購過程中的一些心得,和對于未來中國企業(yè),尤其是民營企業(yè)走向國際化探討的必經之路。
第二位是熊俊宏總裁,也就是艾格非集團,觀看短篇。
兩位都已經介紹,唯獨沒有短篇的只有太宇機電的王軍總裁,有請王總做一分鐘的介紹。
王軍:
我是沈陽太宇機電設備公司的CEO,王軍。公司在沈陽是一家從事節(jié)能制造業(yè)的企業(yè),在短短的七年時間,已經在行業(yè)內成為國內的領軍人物。同時我們在今年年初,在最逆勢的情況下,我們作為中國首家登陸納斯達克的企業(yè),登陸納斯達克之后,并購成為企業(yè)日常工作的常態(tài),所以非常感謝經理人雜志給我們這個機會,來向徐沁老師請教,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們并購當中的苦與樂。
徐沁:
這是我們三位民營經濟的代表人物,有一家收購到了海外,有兩家在納斯達克上市在國內并購拓展。針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大家有什么樣的收獲,有什么需要跟大家交流的經驗,變成中國式機會管理實踐當中的重要主題。
我呢!作為這場論壇的主持人,
阮積祥:
談到并購,這幾年不是很多,也是目前中國企業(yè)走向跨越式發(fā)展,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必經之路,也是全球化發(fā)展的必經之路。每一家企業(yè)都有自己的戰(zhàn)略思考,我們跟德國的制造行業(yè),特別是裝備行業(yè),他所從事的技術品牌和計劃渠道都有一定的差距,這肯定會形成互補協(xié)同的效應。每個企業(yè)都有站在協(xié)同上去考慮,設計的時候都會有我們的并購戰(zhàn)略行動。
通過這次并購,自己總結起來有這么一個感想,除了戰(zhàn)略考慮,這是我們的基本理論。尋求這么多年的并購,特別是這幾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并購,特別是中國制造業(yè)的并購,我們總結下來占了更重要的思考,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失敗案例,不多的成功案例,應該說更值得我們去探討、去思考。
我總結下來有這么兩點,一點是從整個中國的并購下來,這種出口導向性的并購,往往成功相對低一些。這種進口導向的并購活動,成功率往往會高一些。什么是出口型,什么是進口型,借助國外的品牌走向歐美市場。中國有很多的機會,往往中國企業(yè)自身沒有做大去國外做,在這么充分的競爭市場上成功率不是很高的。我們看到很多例子,不用講,大家一想就知道。什么是進口型的?我們有這么好的、這么大的中國市場、亞洲市場,而且這個市場又有著良好的基礎,又有非常好的,容易推廣的經驗,我們缺的是我們的技術,缺的是技術背后的強大品牌,加上我們中國低成本的基礎。我們的機械行業(yè)近五六年以來,像機床行業(yè),反而獲得了收獲。
徐沁:
能不能這么理解,阮總的口音重一些,剛才談到兩點,一個是出口型并購,一個是進口型并購,出口型并購是收購人家的品牌,把產品賣到歐美市場;另外一種是中國的國內內需已經開始增長,他的消費能力已經起來,但是我們國內可能需要更好的產品和品牌,來服務于國內的消費。所以我們收購了人家的品牌之后,在國內進行拓展。更多的是技術和品牌。
阮積祥:
進口型,中國亞洲市場的增長之后,活力非常快,通過這一點引進。第二個感想,從這么多年的收獲看下來,這種股權的成功案例不是很多,破產型的,歐美企業(yè)的破產,有一些法律關系沒有了,我們收購他最大的障礙就是他的勞工,制造工人的成本非常高,也是致使他破產的原因。我們收購的這兩個企業(yè),全部是非承載逐步有效資產這樣子的收購活動,我們知道整合就是我們婚姻的磨合,所以說從戰(zhàn)略的思考以外,這兩點我們追究的企業(yè)走出國外所需要考慮的地方。
徐沁:
阮總告訴我們第二個訣竅,最好別連股權帶人一塊收,最好把人家弄破產再收,因為他們的人員很貴,之所以被你收購,是因為他的競爭力出了問題。
阮積祥:
也不是,并不是完全人不能收購的。
徐沁:
阮總通過這次收購,給我們貢獻了他的感悟。
熊俊宏:
拿錢過來收購肯定是很爽,因為有錢好辦事。首先想申明的是艾格非是中國在美國上市的一家公司,很多人不是很了解,事實上他在中國的名字是叫做百事通的一家公司,收購是自身的戰(zhàn)略需要,不像別的媒體和行業(yè)猜測,是不是有國外的資本在后邊作怪。
第二,中國的農業(yè)正是處于整合的階段,任何一個行業(yè)都有整合的階段。艾格非只是在恰當的時候、恰當的時機進入了這樣一個機會,作為公司的戰(zhàn)略來思考,任何一個企業(yè)都有自身的需要。同時行業(yè)恰恰處在一個整合的機會,英雄所見略同,比如說新希望集團他們也在走行業(yè)的整合,有千家萬戶的,有大規(guī)模散養(yǎng)式的走向一個規(guī)范的,集約化的過程。
徐沁:
熊總用了一個“神奇”的字眼,而且說在恰當的時期,恰當的一群人做了一件恰當的事,在這里邊看來有四兩撥千斤的妙處。請問王總,作為太宇機電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據我了解,您在國內上市之后或者之前都進行過收購,而且不止一次,是兩次。我想聽您談一下,在兩次的收購過程中,您的兩次感悟和認識。
王軍:
徐老師,我的回答可能稍微有一點跑題。在上市之后我們做了節(jié)能設備的收購,從小企業(yè)到規(guī)范化到發(fā)展,中國是一個好時機,我們發(fā)展的非常快。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我們再想做大就非常的有迫切的收購虛構。今天談到管理方面的問題,而且沒有人談到我們中小企業(yè),另外針對收購方面,很多人都出去抄底,搶資源,央企賺多少錢到不了我們口袋里,小企業(yè)怎么辦?只能通過收購做強,而且中國未來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五十年以后在國際上還要有競爭力,都是我們小企業(yè)、中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