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9最具全球競爭力中國公司評選 > 正文
仇勇:
坐在我旁邊這位中國化工集團傅向升先生,中國化工集團不知道大家是否熟悉,當我們環球企業家第一次報道他們的時候,我們稱任建新先生也就是中國化工集團總經理,為并購之王,因為在我們看來中國化工集團在國際化和全球化過程當中,事實上選擇了一條比較兇險的道路,他排除了自我建廠或者說是單一產品出口這樣的方式,而是選擇了并購。但是中國化工集團又確實從并購中得到了很多的收益,比如說他們收購的法國的阿迪蘇公司,收購這個公司以后,在化工集團里面蛋氨酸這個單一領域已經成為全球老大了,傅書記在之前我們這個研討會上講,他認為在化工行業中,并購似乎是一個更好的方式,我想大家都有興趣來聽聽傅書記的解釋。
傅向升:
謝謝主持人,因為中國化工集團公司成立的時間很短,是04年5月份成立,就是到今年為止剛剛五年,這個五年過程當中,應該說在國內的發展先奠定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就是說我們資產從當時的230億,到了去年年底的話是1580幾個億,銷售收入是從當時的120億左右增長到去年的1220億這樣的一個情況。那么在國內有了這樣一個基礎的同時,我們化工集團就是像剛才主持人講的,在我們總經理任建新先生的帶領下,緊緊圍繞化工集團的這樣一個主導產業,我們做了一些海外并購的這樣一些工作,我們就結合著主導產業,特別是特種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這樣一些方面,我們并購了海外的四家企業,這四家企業應該說,這兩年,特別是去年,雖然受到一些這種金融危機的一些影響,但是在化工集團的銷售收入當中,它應該占到30%以上,利潤現在應該說,我們海外有一家公司是現在化工集團當中,118家子公司當中,是利潤最大的一家,所以說從并購的這一塊來看,我們幾家海外的企業也是,應該說是小有成績吧,這是一個初步的結論。
像剛才常博逸先生談到,這是一個國際化的過程,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化工集團也會再進一步總結經驗,在這個過程當中緊緊地圍繞我們的主導產業,把國際并購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為化工集團做大做強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做一些貢獻,謝謝大家。
主持人:
謝謝傅書記,其實據我所知,任建新先生當時在談到他們對法國企業的一些并購的時候,我覺得談到了非常重要的一點給我的印象非常深。他說千萬不要有一種占領軍的心態去并購這些企業,而且在我看來一個更可貴的是,一個中國企業能夠以比較低的價格收購,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在18個月內保證這個企業能夠盈利,在這方面中國化工企業至今記錄良好,那我想下面請鄧慶旭先生,他不光是新浪網財經的總監,也是著名的商業世界的觀察者,想聽聽您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些看法。
鄧慶旭:
我就從我們網絡媒體這么一個媒體人的角度說一下這個事情。我覺得任何事情總是有四個階段。
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三,不知道自己知道。
四,知道自己知道。
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對國際化的認識處在一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過程中,所以說我們走了一段很長的路,我們覺得我們現在正在處在一個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過程中,我覺得在這么一個過程中像環球企業家這樣的媒體,有必要站出來做目前做的這樣一個事情。
剛才我在閉門的會上也說了,這個事情其實就是給我們目前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國際化的過程中來指方向、定標準、給答案的一個過程。在這個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我覺得有兩個想法、兩個思想,可能我覺得是從我們的角度,都不太可取。
第一,陳婷女士也經常說,作為一個媒體人我們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我想中國企業也是一樣的,在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曾經有過一段妄自菲薄的過程,我們覺得我們自己剛剛從改革開放走出來的時候,覺得自己力量很弱小,看著外面都是很強大,做什么都束手束腳。
到后來尤其是我們的形勢好一些,我們覺得日子過得好一些的時候,而面臨國際市場肯定有一些相競爭的企業也開始遭遇困難的時候,我們也開始妄自尊大,覺得我們自己可以老虎吃天等等各種各樣的心態,可以一步到位。
所以說當這兩種想法都遭遇挫折,或者說有一個痛苦的過程之后,我覺得我們正在走向一個見證成熟的過程,這是其一。
第二,我覺得我們之前都是從中國的角度來解讀國際化,我覺得我們簡單地把國際化理解為走出去,在海外我們設一個辦事處也好,招聘幾個高鼻子、金頭發的外國人就是我們的國際化,其實我想國際化到今天為止,我們應該從一個全球的角度來看待國際化,所以說這也是聯想為什么從全球戰略開始收縮,集中做本土業務的時候,我不認為這是他國際化的倒退,我覺得這是在他國際化過程之中,更深刻的認識。所以說今后中國這個市場是目前最活躍,也是一個最有活力的市場,它也是本身就是在全球化這么一個布局下的,所以說我們要學會從全球化的角度、國際化的角度來審視我們國際化的腳步,謝謝。
主持人:
其實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作為一個媒體,我和在座的大家一樣,我覺得是有一種幸運在這里,我們正好生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能夠見證中國從改革開放這么一個極貧極弱的狀況下成長到今天,也能見證很多中國企業真正去走向全球這樣一個過程。
下面想請陳總,是我的領導,也是媒體中的一員,她領導和做了這幾年最具全球競爭力中國公司這樣一個評選,她的感受是什么呢?
陳婷:
我想更多地是借這個平臺,因為在座的都是我們的同行,我覺得同行之間,過去有句話叫同行相輕,我覺得現在這個時代特別好的就是同行相互抬轎子。所以今天其實面對的,我剛才在觀察,其實我們臺下的這些朋友們都是我們的盟友,我們的盟友要一起做一件什么事情呢?就是如何讓我們的中國經濟更加強大、真正強大。因為在這場金融危機中,大家可能也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說中國有可能拉動全球的經濟,但是事實上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上上期的對話節目,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來中國他講的,他當然是一個非常率真,敢說真話的人,但是我覺得他講的也是有道理的。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地覺得因為我們很活躍,我們就能拯救全世界。其實事實并非如此,所以有一句話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其實在國際競爭力這一件事情上,我們環球企業家本身就是一個特別好的探索者,因為十六年前我們誕生的時候,當時我們提出的口號其實也叫國際化,但中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都由于,因為國際化讓我們很孤獨,因為在那個年代廠長經理是很熱鬧的,中國企業家、民營企業家都是大家愿意談的話題,如果說你每天雜志上寫的是外國老頭,這個外國老頭叫什么,在哪里,大家并不知道。所以那個時候我們覺得我們離國際化特別遠。
那么今天其實從九十年代中走到九十年代后期,走到今天,國際化一直在發生變化,那我覺得對我們來說,關于國際化的認識也要與時俱進。為什么我們想一直做這個評選?而且希望呼吁我們更多的盟友,在這兒的媒體、同行各位朋友們,能一起來參與這個事件,參與我們這個評選,其實這個評選我們通過羅蘭·貝格的專家團隊,包括我們自己的團隊,我也趁機介紹一下我們仇勇,是我們雜志社非常尊敬的一位編輯,他給我創造了很多的驕傲,我出差在很多的場合都講到說,你們仇勇的博客或者說你們仇勇的那篇文章寫得怎么樣,所以說這個項目主要是他在牽頭做,我也希望以我們兩家的專業團隊的力量跟媒體的力量,能夠拋磚引玉,引出一些概念供大家參考討論,然后提供更多的報道的素材跟案例,讓大家一起分享。
在大家今天看到的50強的名單里面,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說我就是并購成功的,或者說我就在海外建廠成功,好象每條路都有可能成功,還有我是中國制造成功的、我是研發成功的,大家去研究一下這50家,似乎都有可能成功。那在不同的行業選擇不同的區域,然后從每個國家開始不同的路徑,其實都有可能成功,當然這個過程我們真理越辯越明,我們大家一起,我們的盟友同行們,我們一起參與這場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