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8年度觀察家年會 > 正文
比如說大豆,如果進口以后就不是價格問題,而是地域政治、國際政治的問題,所以有很多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去看,保護好農業和農業資源,不斷地推進農業進步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發展,才可以解決中國的長期的問題。
第二個是關于農民的收入問題,農民的收入大家都可以看到,這幾年黨和國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說06年起取消了很多的稅,農民直接獲得了1251億元的補貼。農機購買補貼、糧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的綜合補貼,去年的補貼是四種合在一起,是1028億元。還有農民方面的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都在逐步地向前推進,農民的收入也是每一年在增加。但是,大家都可以知道,城鄉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并沒有因此而縮小,而是進一步在擴大。
從目前得到的數據,現在還沒有對外公布,農民居民的純收入是7400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1.5萬元。得出的結論是什么呢?由此以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08年是第一次突破了1萬元。而從目前來看,縮小差距的拐點還不存在。所以,這對于很多的回到農村的農民來講,這確實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我們如何加快轉移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可以轉移到城鎮中就業,而且去了之后可以穩定地在那里就業。就是轉出農村的農民,進入城鎮的農民,能不能真正的市民化?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建國以來很多次的向農村轉移,我們有過三次城市的人口大規模地向農村轉移,一個是三年困難時期,一個是文化大革命下鄉時期,現在又是第三次。已經脫離農村進入城市,并且在那里工作多年的人,不得不再次回鄉,為什么?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覺得我們的增長方式,我們的經濟結構,我們的生產能力的布局和我們這個國家的實際狀況,太不相吻合了。
由于我們改革開放形成的經濟增長的結構,主要是以滿足外需的增長結構,所以我們的生產能力大多數都投放在沿海地區大城市,這樣它對于就業的影響造成了全國范圍內的農民工的大跨度的移動。就這一點,其實農民也好、社會也好,為它付出的代價非常大。那么,從這個角度去講,我覺得我們應該認真考慮一下,既然依靠外需維持了這么多年的增長,又帶來了這么多的問題,那么我們是不是應該眼睛轉移一個方向?從生產力的布局,我覺得也應該向內、向下。向內就是從東南沿海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區,向下就是從大城市更多地下沉到中小城市,乃至小城鎮。
剛才李金華先生講的我非常贊成,比如說中國發展小城鎮,我們現在全國的縣級單位有2800多個,如果只講縣級市有2500。我們現在整個外出的人口,07年的統計是2.4億左右,其中有900萬人是離開了村子,但是沒有離開鄉鎮,就是俗話說在當地的鄉鎮企業,還有1.43億人是離開的鄉鎮,到外鄉鎮的城市去。這么大規模的流動,而且每年是增加幾百萬人,很可惜的是08年農民工就業的數量,幾乎是零增長。而到現在開始,又開始往回退了,退到什么程度?影響到底多大?我覺得現在還講不清楚,要到過了正月十五以后,看看農民到底可以出來多少,出不來的就是找不到工作,怎么為這些人更多地提供非農就業機會,以及為還想出來但是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農民找到新的就業機會。我想國家采取的很多的政策正在起效,但是需要一些大政策、大舉措,這就是關于增長措施經濟結構,以及經濟的布局問題。怎么樣把我們的眼光更多地朝內、朝下,更多地思考、解決中國的農業問題。這樣,才能為中國農業經濟的整體好轉奠定一個基本的基礎。謝謝!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