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第七屆中小企業融資論壇 > 正文
2008年12月1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深圳市政府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主辦的“第七屆中小企業融資論壇”在深圳五洲賓館召開。新浪財經圖文直播此次會議。圖為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
劉燕華:尊敬的尚福林主席、許宗衡市長,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上午好!
非常高興參加“第七屆中小企業融資論壇”,和大家共商中小企業融資大計,探尋解決問題良方。今天,我謹代表科技部重點談談有關科技金融體系建設問題。
第一,把握時機,以技術創新和金融深化推動中國財富創造方式轉變和升級。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正在向實體經濟蔓延,世界經濟衰退的趨勢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以珠三角、長三角為主的中國制造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市場快速萎縮,大批企業定單減少,一些企業被迫關門、破產。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另一個引人注目和深思的現象,代表中國創造的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國家高新區,在這次猛烈的金融風暴中均表現出了比較強的抵御風險和化解風險的能力。2008年前三個季度,54個國家級高新區營業收入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凈利潤上交稅額和出口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幅度。
面對同樣的國際國內環境,為什么中國制造困難重重,而中國創造卻顯現出了競爭優勢呢?核心問題在于中國制造主要依靠的是廉價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這些要素的剛性決定了企業產業的第一附加價值路徑;而中國制造,主要依靠的是技術創新等技術支持要素,這些要素的彈性決定了企業產業的高附加值價值路徑。
從內需的角度看,我國在過去的60年中,可以劃分為兩個大的經濟階段:第一個30年(1949年—1978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模式,組織經濟運行的基本模式是計劃生產、計劃消費,這樣一個經濟體難以調動多主體的積極性,也難以對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所以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期,就必須通過改革來實現。
第二個30年(1978年—2008年),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市場成為組織生產消費的技術手段,這樣一個經濟體充分地調動了個人、企業的積極性,勞動力、資本、土地,甚至環境都被充分市場化,正是通過大規模投資拉動,大量引進外商投資,充分利用全球化市場,使我國經濟總量有了大規模和快速的增長,也有可能在近期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但是,這種發展模式,也給我們帶來嚴重的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諸如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民生困頓等深層經濟問題,換言之,在這30年中,我們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是以犧牲環境和許多利益的局部做法為代價的,現在已經到了不可持續的程度。今天的發展模式到了改變的時候,那么未來的出路是什么呢?這就是我們下一個30年需要認真考慮、謀劃的問題。
劉燕華:從國際成功經驗看,一個經濟體財富創造能力的大小,取決于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發育程度和金融市場效率三個維度,如果說我國在第二個30年中比較好的發展和利用了市場這個維度的話,那么在第三個30年就應該把重點放在技術創新和金融市場效率兩個維度上。如何實現技術創新,與金融市場效率提升呢?重要的方式就是科技創新鏈條與金融市場鏈條融合創新、聯合創新,形成合力,最終實現高效的財富創造方式,使中國真正成為一個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創新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