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2008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 > 正文
2008年11月27日,由中國經營報和China Economist共同主辦的“2008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在北京中國大飯店召開。新浪財經獨家圖文直播此次大會。圖為南京大學黨委書記洪銀興。
洪銀興:剛才都講的宏觀形式,而且講的經濟衰退,但在我看來這都是短期的,中國經濟還有長期的問題。另外大國和小民是值得商榷的,小民主要講的是農民,但中國這塊不是小民,但小民有含義,主要是弱勢群體,所以叫小民。我現在討論這個問題,主要是考慮目前政策要解決中國的長期發展問題,同時也要解決當前的擴大內需問題,應該關注中國的農村、中國的農業、中國的農民。我不知道現在講的是4萬億的刺激經濟的投入,是有多少是用于農村、多少用于農業、多少用于農民的,這是最重要的問題。剛剛談到,刺激經濟主要靠固定資產投資,但擴大內需最大的一塊是中國的農民,如果我們的農民收入增加,內需大大的增加,更多的進入市場,大家談到我們有許多消費需求上不去,消費需求上不去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我們的消費彈性最高的是農民,所以真正要研究擴大內需,應該關注農民的內需。
三中全會剛剛召開,討論農業問題,但正好遇到金融危機,又把這個問題掩蓋掉了。所以我今天的報告專門強調這點。我看來真正擴大農民內需,需要解決三農的整體發展,現在我們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三農現代化,我們知道我們已有工業化、城市化帶動三農發展,主要是三條途徑,一個是飛農化解決農業問題,以城鎮化解決農村問題,以勞動力轉移解決農民問題。但這是不能完全解決三農問題的,僅僅靠政府多予少取的措施也不能根本解決農民富裕問題。新的起點應該是直接以農業、農民、農村成為發展對象。
討論農民問題的時候有幾個問題,首先是關于現階段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評價,一般都說勞動生產率低,我分兩個問題分析,就農業產量來說,在農業剩余勞動力較大數量流出的條件下,留在農業中的勞動力老人、婦女占很大比重,但農業產量沒有下降。問題是農業收入衡量,是勞改生產率不高,客觀上說,這同農業中人力資本存量低下相匹配的。所以更為重要的是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而農民增收重要的前提是要解決農民中的人力資本問題。對農業發展的理論范式需要轉變,原來強調的是提供剩余產品、剩余勞動力角度研究農業發展,因此農業技術進步就是增加產量、增加剩余,F在根據人們的需求和社會發展應該轉到農產品的品質和擴大農產品品種。因此農業技術進步就是發展優質、高效、高附加值的農業和綠色農業。再看農業技術選擇,也需要調整,過去比較多的是強調機械技術,也就是機械化,用機械代替人,現在要關注的是另外一個技術,是生物化學技術,是要改良品質、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的生物技術。而這兩種技術目前供求是不對稱的,機械技術來講我們國家的供給能力比較強,但農民需求并不強烈。生物化學技術來說,供給能力不足,但農民需求十分強烈。因此農業技術選擇上更多的是要關注生物技術,也就是跟我們的農業技術進步的品質范式相一致。
我們再看農業科技要素投入的對象,通常講科技投入是要投到農村去,不錯,這里有一個結構問題。我認為我們的科技投入不能夠直接給農民,因為農民的科技要素是可以直接采用的現代科技的投入品,比如優良品種、現代農藥和花費、現代農業機械等等。因此我們的投入對象應該突出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農業機構的研發。我們注意到農業新技術的采用是有風險的,因此農業中的新技術需要有推廣和示范,而費用不可能由農民支付,所以政府應該提供農業信技術的示范和推廣費用,使農民獲取低價甚至免費的科技和教育供給,而且要解決農業科技人員在農村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的技術。再有農業中人力資本要素問題,我們通常講,主要是提高農民的教育水平,我認為現代農業所需要的比較高的人力資本不是在農村的那些勞動力,而應該在農業合農村外部引入。因為已有的非農化包含了農業人力資本和非農化,流出去的是人力資本,留下來的是低人力資本含量的勞動力。我們在發展現代農業的時候,留在農民的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術水平顯然不適應,因此我們對農業人力資本的投資需要突出遷移途徑,形式與現代農業技術相適應的人力資本結構。要激勵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城市中的創新創業人才進入農村和農業部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