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Gustav-Ranis(圖)(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5日 10:53 新浪財經
2008年5月25-27日,由復旦大學舉辦的上海論壇在上海召開。新浪財經獨家直播此次大會。圖為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Gustav-Ranis做主旨演講。(來源:新浪財經 白鵬輝攝) 所以臺灣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時候就是進口替代,跟其他國家一樣,但是相對來說它是比較溫和,比較簡單的,他們同配額到關稅、統一匯率,然后打擊通貨膨脹,另外他們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土地改革,叫耕者有其田。另外他們還把一些非常大的前日本的公司進行了私有化,而且也有很多從大陸的人,從1949年,當蔣介石到臺灣去的時候,有很多大都的人進入到臺灣。而且臺灣當時還繼續不斷地支持農業,不斷地強調在農村地區的研發。而且也從大米和糖轉為那些更有經濟價值的蘆筍、蘑菇等等的發展,還有農民協會的發展,這也是日本人留下來的情況。 在進口替代階段之后,他們選擇了出口替代的階段,從60年代到70年代,也提出了19點改革的意見。而且那個時候美國也告訴臺灣,在1965年之后不會有外部的援助,這就使臺灣人覺得不能依靠國外的資本,只能依靠自己。他們對出口進行了退稅,還有出口加工區、還有保稅工廠,還有優惠的利率。但是當時國內的市場還是比較受保護的,就是大幅度地推出口。而且有開始是出口糧食,后來就變成鞋、紡織品、電子品。1952年的時候出口當中的90%都是農業,轉為到了80年代的時候90%的出口都是非農業的東西。我要特別強調的一點,在臺灣農村地區非農業活動的大幅度擴展,基本上都跟服務業有關的。而且它的增長速度比城市的工業和服務也還要快。所以土地就變成了農村地區的煙囪了。也就是說有很多人都離開了農村,后來又回來,所以農村非農業的發展是比農業更加的勞動密集型。根據克瑞斯的描述,有分散增長的惡化,但是其實在臺灣的例子是不能夠顯示這一點。經濟系數是從0.5下降到0.3,0.5是50年代的時候,貧窮大幅度的下降,義務教育也從6年上升到9年。還有一個臺灣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就是非常強調中級的職業教育,這是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忽略了,但是這個職業教育在臺灣非常被強調。在66年到1974年的這段時間職業教育上升了6倍,教育本身也很重要。 在1970年之后,根據我跟費教授一起做的調查,1970年之后,臺灣進入到科學發展的階段。然后我們看到國內經濟開始開放了,1980年的時候出現了關稅下降。中小行業仍然受到鼓勵,高等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關注。還有一點非常重要,也是前面吳教授談到的,就是我們必須要鼓勵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在那個階段當中,所以我們看到技術研究機構在1973年的時候成立,還有新竹科技園區在1979年的時候成立。新竹科技園區主要是側重研發,它占GDP的比例從1%上升到2.2%,但是這個沒有包括我所說的藍領的研發,也就是說那些穿藍領的工人做的研發是沒有被記錄下來的。還有很多人都是從硅谷回來,他們最早是從臺灣到美國去,然后又回來了,有70%的技術研究機構的人都是由海歸派來管理。另外農業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從由賺錢的財源就變成受補貼的行業。而且技術的出口到50%,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就轉到中國、印度、菲律賓和越南。而且我們也看到現在的支柱的重點從農業也轉到了生產和工業。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對知識產權的觀念和態度。以前很多發展中國家,包括像臺灣地區,他們都是像知識產權的盜版者,現在他們也開始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這也顯示出他們開始走到了技術發展的前沿。還有腐敗在臺灣也還是有的,這在任何國家都有,在美國也是。但是相對在臺灣整個機構相對來說能力還是比較強的。另外基尼系數也是有所下降。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