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最佳企業公民評選評價體系闡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4日 10:26 新浪財經
企業公民概念,由21世紀報系于2003年在中國率先引進和推廣。2004年、2005年和2006年,21世紀報系連續三屆舉辦中國最佳企業公民行為評選活動,在中國引起強烈關注。2006年,21世紀報系與長江商學院、波士頓咨詢公司和奧美公關三家專業顧問機構合作,完善了企業公民評價體系,現作如下闡釋。 當前在全球范圍內,對企業公民分析的指標體系設置并未形成統一認識,在國內仍處于概念普及階段。21世紀報系與長江商學院、波士頓咨詢公司和奧美公關,基于對企業公民理念的理解與認同,致力于推廣企業公民概念,鼓勵本土的企業公民行為,培育公民社會環境。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本項評選將企業公民行為的參選范疇作如下界定: 一、概念:企業公民,是在社會意義上對企業身份歸屬的一種認定。也就是說,企業不僅僅是屬于股東,而是社區共同體、社會共同體和人類共同體的一個部分。一個典型的企業公民,除了注重對股東的回報,會同時注重對員工和合作伙伴的回報;在核算成本時,除了企業生產運營成本,會把社會成本、環境成本考慮在內;在計算收益時,將會把企業收益、社會收益和環境收益同時計算在內;在做投資決策時將市場、社會和環境的投資回報率計算在內。一個優秀的企業公民,其商業模式能夠同時在股東、員工、客戶、環境與資源、合作伙伴和社會六個方面實現“六重盈余”。 二、理念:“企業公民”不是對企業的單純的道德約束,不是一種外在的規范。企業公民行為不僅僅意味著公眾示好型的捐錢捐物,也不等同于一般的企業慈善行為,不是以“轉移支付”方式巧妙變相的“事件營銷”,更不是問心有愧的企業和商人為洗白或包裝自己而進行的“非常投資”。企業公民行為意味著企業的商業經營能夠同時滿足善待股東、善待員工、善待客戶、善待環境與資源、善待合作伙伴、善待社會的要求。企業公民行為與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關聯,并最終與企業和社會的生存緊密相關。 三、評估標準: A.善待股東:尊重股東,給予股東良好的回報;實現良好的公司治理。 B.善待員工:在尊重社會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聘用員工,為已雇用的員工提供符合法律框架的薪酬、福利和保障體系,在符合法律和合同約定框架的情況下解聘員工。 C.善待客戶:理解并滿足客戶與顧客的需求,尊重客戶與顧客的權益。 D.善待環境與資源:主要包括減少污染物排放,廢物回收再利用,使用清潔能源,減少能源消耗,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等。 E.善待合作伙伴:對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提供公平的交易機會,不通過壓榨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方式來獲取利潤,給予合作伙伴適當的回報。 F.善待社會: 為所在社區的提供利益和回報,以及為整個社會提供利益和回報。 我們將綜合考察企業在這六個方面的表現,來評價企業公民行為表現。需要指出的是,本次企業公民評價體系在雖然往屆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善,但仍有進一步完善的需要與空間,將在以后保持漸進與更新。 企業公民評選·標準釋義之一 善待股東: “善待股東”,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尊重所有股東的權益,其次是要為股東提供良好的財務回報。 一、企業要做到尊重所有股東的權益,在某種程度上說來即要實現良好的公司治理水準。而要實現良好的公司治理水準,需要關注治理模式、控制方式、透明程度三個層次。 A.治理模式 公司的董事會要保護公司長遠利益,對公司所有者(兼顧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利益)負責。 公司最高執行官全權負責公司的管理和營運。 要求公司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擁有企業自己的道德觀以及行為準則。 B. 控制方式 在董事會內部,有獨立非執行董事提供客觀的、具有影響力的意見。從而對公司管理層提供足夠的制約與平衡。衡量標準包括獨立非執行董事在董事會上所占的比例;獨立非執行董事的專業知識、社會威望以及與企業的相關程度。 公司最高執行官的職權,罷免和待遇由董事會決定。 董事會成員的任聘和待遇由公司所有者決定。 公司按期有內部和外來專業審計人員來執行系統化的,有說服力的審計。 公司在員工的培訓與獎罰制度中,有促進公司道德觀的具體內容和條文。 C. 公司透明程度 公司最高執行官就公司實際營運狀況,對董事會做定期的,充分的匯報。 公司對于公司所有者在財務,管理和政策方面保持透明。 公司的透明度和國際金融市場的要求接軌(例如,國際著名審計公司的審計報告書)。 二、財務回報。 即要通過有效的經營,為股東提供良好的財務回報。要通過有效的經營,為股東提供良好的財務回報。但公司的財務回報,不應該在損害本標準體系其他指標的情況下獲得。 對非上市公司而言,如果有較多股東數量,并成立有董事會的,應參照“上市公司”部分。但非上市公司的公眾信息披露責任相對要小,因此可以在公眾信息披露方面放松要求,但是公司經營層和董事會的關系以及公司治理問題,應該參照“上市公司”部分。 如果是股東較少的企業,比如單人業主制或者合伙制的企業,則可以調整為: 一、尊重所有的股東、合伙人或其他形式的投資人和所有人。對公司所有的所有者(無論參與經營與否)在財務,管理和政策方面保持透明。 二、經營層(無論是否具有公司權益)兼顧公司的長遠利益、中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不采取涸澤而漁的方式來經營企業,損害公司所有人中長期權益。 三、公司努力在不損害本標準體系其他指標的情況下獲取利潤,并為所有的企業所有者和投資人提供與其所有權相應的財務回報。 四、公司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擁有企業自己的使命觀、道德觀以及行為準則,并在員工的培訓與獎罰制度中,設定促進公司道德觀的具體內容和條文。 企業公民評選·標準釋義之二 善待員工 一、在尊重社會公平公正的基礎上招聘員工: A.就業機會均等 在目前國內勞動力市場差異化比較明顯(包括地區差異、技能差異等方面)的情況下,就業機會均等更多傾向于是一個社會問題,而非企業本身所能決定的。因此,考量此指標除了從企業自身的角度思考,企業是否提供給每一個員工平等的職務升降機制,其透明性是否能夠保證機會均等。除此之外,要衡量社會因素的影響。 B.反對歧視 在雇用員工時,反對性別、地域、種族和身體歧視,以及其他的歧視。同就業機會均等指標一樣,這一指標也是需要同時考量企業自身的做法和社會層面影響力兩個方面。 二、為已雇用的員工提供符合法律框架的薪酬、福利和保障體系 A.福利保障 -在企業公民評選中,應將“福利保障”劃分為兩個層次,即“福利”與“保障”。 -“福利”包括企業向員工提供的除國家所規定的必須的社會保障之外的其他一些屬于福利性質的權益保護,如額外人身保險、住房補貼、休假、節日祝福等等。 -“保障”主要指企業按照國家相關法規要求,向員工所必須提供基本社會保障,如失業、醫療、 -按照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水平及企業實際薪酬競爭力,將福利保障列為員工利益保護考核標準的第一位有著比較現實的意義,是目前中國企業及大多數員工在考慮“員工權益保護”方面最為重視的內容。 B.員工安全計劃 -這一概念指企業為員工提供的安全保護措施,包括具體保護方法是否得體、企業員工安全預算是否合理、特殊情況下安全補償措施與標準、日常安全教育與培訓等等。 C. 薪酬公平 -- 從公平考核的維度來看,這一指標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即自我公平、外部公平、內部公平。自我公平指員工的付出要與所得匹配;外部公平指員工在本公司薪酬要與社會相同崗位平均薪酬相當;內部公平指員工所得要與公司內部做出相同貢獻的人相當。從同一考核維度的評定方式來看,薪酬公平的既要求過程公平,也要求結果公平。 -事實上,薪酬作為一個招賢納士的重要手段,企業往往對此都較為重視。加之勞動力市場的開放性與雙向性,有關薪酬公平的問題也比較容易通過企業與員工的雙向溝通中,通過討價還價的方式得到平衡。雖然企業會出現些問題,如內部公平中會出現同工不同酬的現象,但問題的核心并不出自勞資談判的初期,即雙向選擇最開始的環節,有關薪酬公平的問題很多來自于過程。換句話說,薪酬公平更多產生于員工真正深入企業后,發現不公平環節之中。因此,薪酬公平考核的一個重要環節比較適合于落在以下幾個方面:企業是否有意愿促進薪酬公平;企業是否有保證薪酬公平的方法;如果員工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企業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具體的解決方案是否隨機;企業如何消除員工“自我感覺不公”這一現象。 -除此之外,薪酬公平指標還需重點考量以下方面:企業保證薪酬公平的方法有多少種;在外部公平、內部公平、自我公平三者之間,企業是否有針對性的方案作為評定依據等等。 三、在符合法律和合同約定框架的情況下解聘員工 A.在聘用合同中詳細約定解聘的條件和補償方案,所約定的條件和方案符合國家及地方法規的規定。 B.為解聘的員工及時提供足額的補償。 企業公民評選·標準釋義之三 善待客戶 一、提供真實、充分的商品信息 事實上,這一指標主要考量企業在面對商品信息不對稱現象時的商業道德,也是企業對自身產品質量、性能等方面的商業化處理過程。因此,這一指標不但可以考量企業是否誠實的問題,還可以考量企業如何誠實的問題。提供真實、充分的商品信息是企業必須的義務,而真實與充分到怎樣的程度,則是企業如何誠實的問題。 二、企業內部執行較外部標準更為嚴格的質量控制方法 這一指標應該包括三個層面,第一,企業是否嚴格按照已有商品標準嚴格組織生產,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這是一個硬性的考核指標;第二,企業是否存在更高的內部標準,以更嚴格的內部要求提供產品質量;企業是否投身于外部標準的建立,積極發現其中問題,并促進更好、更科學的新標準產生。同時,企業是否利用參與外部標準的建議為自我參與競爭牟取私利。 三、對顧客滿意度的評估和對顧客投訴的積極應對 事實上,顧客的意見永遠應該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良策,善于利用并尊重顧客意見的企業,事實上完成的不僅僅是對顧客意見的反饋吸收過程,更是對顧客的二次商品銷售,是提高企業商譽、品牌影響力的良好途徑。因此,這一指標也可以作為企業經營與管理能力的考核指標。從具體考核方法來看,這一指標應更加側重于顧客信息的反饋體系建設方面。因為在任何情況下,只有建立完善的顧客滿意度評估體系,才可能充分利用顧客反饋的信息,其解決問題的態度才可能真正化為完善企業管理與產品質量的決心。企業對此方面的重視就不會流于形式,或不得已而為之。 顧客反饋信息體系應該包括三個層面:第一,是否存在必要、合理的信息處理體系,如專屬于企業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人工信息搜集體系等方面;第二,是否有獨立的信息處理方法與流程,如企業如何看待顧客意見,相應的意見是否會及時傳遞給企業內部相應部門,企業如何將信息進行整理與分析以促進企業經營策略的調整等;第三,信息反饋機制是否健全,包括企業如何向消費者解答,企業如何解決投訴問題,如何將與消費者的交流轉換成二次商品銷售等。 四、對有質量缺陷的產品主動召回并給予顧客補償 正如“提供真實、充分的商品信息”和“企業內部執行較外部標準更為嚴格的質量控制方法”兩項指標如此重要一樣,企業不應出現更多的問題,否則不能稱之為好的企業。因此,這一指標所應重點考慮的是企業應對問題與質疑時的補救措施適合主動、合理、公平與有效。事實上,這一指標是上一指標“對顧客滿意度的評估和對顧客投訴的積極應對”的細化,在考慮分析時可互相結合起來分析,而不必做更多權重考量。 企業公民評選·標準釋義之四 善待合作伙伴 看一個公司的合作供應鏈伙伴關系需要關注價值取向(Value System)、組織結構(Organization)、流程規范和衡量標準(Process/KPI)。 一、價值取向 公司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有一個實行公平競爭的承諾。 公司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態度是合作式的伙伴關系。 公司沒有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利益榨取行為。 公司在與供應鏈伙伴的關系處理方面有明確的規定和道德標準。 公司要求供應鏈企業伙伴嚴格遵守地方法規和道德標準,包括勞工法,環境法,職工福利法和 二、組織結構 公司對供應鏈伙伴關系的價值取向是受到公司最高管理層提倡和支持的。 公司各層職員對公司在供應鏈伙伴關系的價值取向有一致的認可和配合。 公司提供給供應鏈伙伴一個直通公司最高管理層的檢舉方式。 三、流程規范和衡量標準 公司有具體的步驟和系統來履行其對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承諾。 公司和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能夠通過定期的,公開的溝通來提高雙方的配合程度,從而導致雙贏。 企業公民評選·標準釋義之五 善待環境與資源 在對“環境保護”做具體評定分析時,按照企業類別差異進行必要的分類,將此指標分成“公益性環境保護”與“責任性環境保護”。 一、公益性環境保護 指所有企業面對 二、責任性環境保護 是對很多直接涉及環境保護問題的企業所提出的硬性要求,是企業必須完成的環境保護責任。主要包括:減少污染物排放、廢物回收再利用、使用清潔能源等方面。 二者也許存在交叉,但區分的重點在于義務與責任之間。在具體考核方面,因為存在不同企業有無的差異化問題,因此,適宜采用盡義務加分,未盡責任減分的評定方法。而不適宜采用加分多少的方法。因此,有關“環境保護”評選指標則不存在哪一項權重大小的問題,而可以作為一個廣義的評選,起到“錦上添花”的評定作用。 企業公民評選·標準釋義之六 善待社會 一、善待社區:回報社區,為社區提供服務。 企業對其所處的社區一般會產生各種影響甚至沖擊,其中最為明顯的是企業會消耗當地的資源,并對當地的就業環境、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產生影響。企業必須盡力減輕自身帶來的負面影響,并對社區發展做出貢獻。 A. 是否為所在社區提供的工作機會。 B. 是否為所在社區的關鍵性公共事務提供資金。 C. 是否參加社區的志愿活動。 D.企業是否為當地的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改善付出努力。 E.是否為社區的社會發展帶來正面影響。 二、善待社會:參加公益事業,為整個社會提供公益服務。 同理,企業的存在消耗了社會資源,因此企業公民行為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回饋整個社會。 A. 是否具有經常性的、超越社區范圍的員工志愿者活動。 B. 是否進行慈善事業捐助。 C. 是否進行社會災害事件捐助。 D. 是否具有公共性的獎學金計劃。 E. 是否設有企業發起(或者參與的)的公益基金會。 F. 是否設有經常性的、負責公益事業的部門或者個人。 三、補充性評價標準 A.是否具有持續性與企業相關性 為培養員工的忠誠度(為公司所象征的價值而自豪)及保證持續一致的企業形象,企業謹慎選擇相關案例,保證這些案例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貴公司核心業務的若干方面。 公益事業并非“突擊檢查式的逢場作戲”,而是具有戰略性及持續性的,并且是從企業價值及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的。 社會公益事業也并非“一勞永逸”,單單一次的活動并不會取得長期的效果,員工及社會大眾很快就會淡忘。 能否引入長期的戰略伙伴,是判定該案例是否具有持續性的一個基本標準。 B、是否具有風險承擔伙伴 (利益相關方) 建立具有實質意義的合作伙伴關系。與非政府組織及相關利益集團合作往往能更有效地帶來利益,并且增加企業的美譽度。這些合作伙伴關系不僅能為企業帶來直接的利益,同時也是企業社會公益事業的見證。 建立這種合作伙伴關系通常意味著要與公眾及各種組織進行溝通,而這種溝通(能夠與利益相關各方溝通)是當今企業發展應當擁有的基本技能。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是重要的因素。正因為企業都是被第三方所評價,企業必須嚴格謹慎地評估合作伙伴,以保證對方的可信度從而建立有效的長期合作關系。 C、員工的參與度 最近一份企業社會責任調查報告指出,相當一部分跨國企業在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計劃都不為自身的員工所知。通常這些計劃都是因為極少讓員工參與,因而未能對其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印象。 要保證企業社會責任計劃的成功,企業應該主動選擇那些讓員工可以參與甚至作為主導的活動。 “從社會公益活動中企業獲益的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改善雇員關系。因為良好的企業聲譽能讓員工更熱心于工作,帶來更好的績效,與企業站在同一站線,擁護屬于自己的品牌。” D、品牌是否與企業社會責任相聯系 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行為會帶來期望中的掌聲和信譽,但同時也會帶來風險。品牌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將兩者的關系割斷,則會達不到活動目的同時喪失機遇。在信息過度膨脹的時代,以新穎而又可信的方式來傳播自己的事跡成為一種必要。這就要求對自身的項目的每一個細節都必須有準確的評估尺度。(應該對所取得的進展加以評估,評估結論既要深入細致,也要簡明易解。)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