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滬港金融合作論壇實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7:15 新浪財經
2007年7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會組織的“2007上海金融論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新浪財經圖文直播本次會議,以下為分論壇“滬港金融合作論壇”全部實錄。 陳工孟: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下午的滬港金融合作論壇即將開始!首先請八位主講嘉賓上主席臺就座。 本人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教授,也是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院長,也是這一次論壇的組委會。今天非常榮幸主持這場滬港金融合作論壇。對于滬港金融合作問題,大家知道,從中央以及上海兩地政府,一直以來都高度關注。大家知道,上海要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這個事情是不可逆轉的。另一方面,香港要保持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就必須要維護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所以這兩個看起來有一定的矛盾,現在我們怎么樣在發展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時,又能維護發展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這是擺在我們大家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和挑戰。 我認為,上海和香港在金融領域的合作應該成為主旋律,適度的競爭是有幫助的,但是必須要避免惡性競爭,要避免無序競爭,要避免互相拆臺的競爭。兩地到底如何合作?如何實行科學的、合理的分工與定位?如何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這些問題都是我們今天下午滬港金融合作論壇要重點探討的內容。 今天很榮幸地邀請到八位滬港金融界的精英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真知灼見。他們是,上海銀監局談偉憲副局長;香港證監會執行董事雷褀光先生;我要特別提一下,在香港,執行董事的級別是很高的,相當于我們國內的證監會副主席,因為英文翻成中文的時候叫執行董事,實際上香港證監會的執行董事是由香港特區政府特首來任命的。第三位是香港交易所執行總監霍天文先生;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教授;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助理禇玦海先生;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符致京先生;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陳耿總裁;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胡奕明教授。 接下來的議程是分別先請各位主講嘉賓先發表8分鐘時間的開啟發言,最后留出大概30分鐘到40分鐘時間跟大家互動交流。我認為有時候互動交流更有意思,氣氛更活躍。 下面先請上海銀監局談偉憲副局長演講。 談偉憲: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加強滬港金融合作,提高國際競爭能力。 非常高興參加今天的滬港金融合作論壇,在中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的第一年,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大家聚集一趟,深入探討滬港兩地金融合作與發展問題,并對提升滬港為代表的中國金融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圍繞滬港金融合作講簡單的兩三點意見: 第一,要從亞洲乃至全球經濟金融競爭的戰略高度考慮滬港金融合作問題。這是滬港金融合作的大背景所決定的,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增強,特別是亞太地區經濟的高速增長,亞太各國為進一步提高產業競爭的層級或者是比較優勢,紛紛推出了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規劃,掀起了亞洲金融中心建設浪潮,以爭取本國能夠在全球化資本配置過程中處于一個有利的位置。除香港、上海外,已經明確提出金融中心建設規劃的亞洲城市,包括東京、首爾、新加坡、孟買、迪拜,外加澳大利亞的悉尼,競爭格局也可謂非常壯觀,八大城市也各具特色和優勢,但亞洲的城市還沒有像倫敦、紐約那樣成為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香港和上海要想在亞洲勝出,成為第三個全球金融中心,都必須深入分析自己的不足,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包括深挖內在的潛力,加強兩個城市的橫向聯系,以進一步提高對國際資本的吸引力和國際競爭能力。 今年以來,有兩個排名可以讓我們更加欣喜地把握亞洲金融中心競爭的優劣勢。一是倫敦發布的全球金融競爭力指數,前十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蘇黎士、日內瓦,上海排在第20位。另一個排名前十名依次是,倫敦、紐約、東京、芝加哥、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巴黎、首爾、洛杉磯,上海排名第32位。通過以上兩個排名,可以發現上海與東京、香港、新加坡、首爾、悉尼等城市仍存在較大的差距,更準確地說,尚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香港是國際化的成熟市場經濟體,而上海是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的國內金融中西,也正因為滬港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才為兩地的互助和互贏奠定了合作的基礎空間,只有滬港合作,有效發揮合力,才能為中國在金融全球化趨勢下贏得有利的競爭位置,因此滬港的合作包括競爭,必須從全球競爭的戰略高度來分析和探討,并涉及到國際金融戰略的部署問題。 第二,上海金融中心建設要更多地向香港學習,進一步加強滬港金融合作。當前,社會各界對滬港金融的合作與探討很多,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我們認為,加強滬港金融合作有利于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在亞洲各個城市比較中,上海在硬件等基礎設施方面,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同,但在生活質量、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務、知識創新和信息流量,以及企業從開業、營運到關閉的整套管理體系等軟件建設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首先需要向香港學習取經,樹立配套服務的理念和意識,按照國際慣例和標準,從管理體制、服務標準等方面努力為上海金融資產、中外資金融機構順利運作提供高效的配套服務。 其次,加強滬港兩地交流制度的有效銜接是滬港金融深入合作的基礎。目前,中國會計制度已基本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下一步合作的方向是監管與市場交易規則的結合。隨著上市公司的增多,以及人民幣在香港試點范圍的擴大,需要滬港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以及清算制度等方面加強銜接,尤其是隨著許多香港銀行在上海注冊法人支行,滬港兩地的交易日益增多,都需要加強協調和統一。 此外,滬港兩地應加強人才交流與合作。隨著外資銀行相繼進入上海,上海人才配套問題日益突出,需要滬港兩地加強合作與支持,包括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職業資格的評估,以及吸引香港等地職業優秀人才的配套政策等等。應該說香港在協助上海培訓人才、擴展產品門類、建立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和強化監管框架等方面大有作為。反過來,這也必將有利于滬港金融的有效合作,推進兩地的一體化進程。 最后也要介紹一下香港銀行業在上海的發展情況。目前,香港主要銀行均在上海設營業機構,包括匯豐銀行、東亞銀行、中銀香港、恒生銀行、永恒銀行、中信嘉華銀行,以及新進勢力的南洋商業銀行,此外大宗銀行的上海分行業已基本車間,其中在滬的匯豐銀行、東亞銀行、恒生銀行均以轉制為本地的法人銀行,南洋商業銀行也獲準籌建。截至2007年6月末,上海市港資銀行資產總額已達到2252億元,其中各項貸款余額為134億元,存款余額為886億元。港資銀行在滬經營情況良好,不良資產余額僅5.46億元,不良資產率為0.24,前5個月實現稅前利潤8.31億元。從業務發展來看,在滬香港銀行人民幣業務發展較快,已占據業務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個人業務迅速發展,營業網點擴張迅速。為了爭取較大的發展空間,部分香港銀行已經著手未來長遠發展戰略思考,如在A股市場已經發行債券等。 我相信,伴隨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通過滬港相抵的通力合作,將會進一步加快滬港金融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加快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的進程,有效加強香港和上海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謝謝大家! 陳工孟:感覺談局長的精彩發言。下面請香港證監會執行董事雷褀光先生發言。 雷褀光:陳教授,尊敬的各位嘉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上海跟香港在金融合作領域方面的一些想法。下面的發言里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回顧一下過去10年兩地在金融領域合作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別是在證券市場方面。第二部分,在內地經濟轉型過程中,香港應該如何調整。第三部分,我們如何看待紐約跟倫敦在金融合作方面對我們有些什么啟示。 97年香港回歸祖國,過去10年,一國兩制的原則在么地與香港的經濟合作中得到充分的落實,大家切切實實地感受到兩地金融互利共贏的結果。目前,香港的證券市場已經成為亞太區的主要市場,目前香港的資產總額已經比97年增長了4倍。在今年6月底,它的市場總市值已經達到15萬億港元,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香港這些年來的成就當然大部分是得到內地企業不斷來香港上市所造成的,香港的繁榮當然也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離不開內地企業的參與。目前,香港是內地企業在境外集資的首選中心。內地龐大的金融市場在將來會給香港金融市場不斷帶來新的動力。在過去10年,內地跟香港在金融領域合作的一個特點,香港是內地企業在海外集資的中心,但是隨著中國內地經濟的高速發展,它的內地經濟結構跟海外需求在不斷變化中,最近有機構指出,亞洲的國家特別是中國已經由10年前日本的進口國變成一個日本的輸出國,這些國家龐大的外匯儲備投資全球的市場,對世界的金融市場流動性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流動性的增加,如何優化民間儲蓄結構,拓寬他們的投資渠道,使得這些金融資源得以更有效的配置,這是我們將來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 內地由一個資本進口國變成一個資本的輸出國,香港應當如何調整它的角色?在這方面,我看到機會是很大的,香港除了繼續成為內地企業境外集資首選之地之外,也應該成為內地投資者走向世界的投資平臺。香港與內地長期的密切關系,使得香港不僅對有意進軍內地投資者充滿吸引力,對于內地投資者來說,也是他們到海外進行投資的理想平臺,我看這是將來香港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內地投資者的投資平臺方面,香港可以協助內地解決一些他們面臨的問題:第一,舒緩內地不斷增長的流動性對宏觀經濟的壓力;第二,可以有效地擴展內地投資者的投資范圍,通過分散化的投資來提高內地資金的投資效率,同時內地投資者也可以通過不斷學習海外優秀的投資經驗和理念,更好地管理他們的財富;第三,內地的金融企業都會隨著本土的資金流出而進一步參與海外市場金融活動,香港的企業可以在國際化的市場里面促進他們的金融產品創新方面的提升,提高他們對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的專業技術;第四,這也有助于兩邊的雙向流動,促進整個金融市場國際化。 香港與上海發展中心的定位并非非此即彼的關系,以中國龐大的經濟規模完全可以容納多個金融中心的存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上海和香港各有優勢,又各有不足,兩者的互補性是十分之強的。首先,上海的金融中心首先是以服務內地強大的經濟發展為目標的。由于內地經濟的強勁增長,內地居民、企業對各種金融服務有強大的需要,正如紐約、東京等地的金融業發展,背后也是有強大經濟體來支撐的,內地將扮演強勁的經濟體角色,這為上海成為金融中心打下堅實的基礎。香港的特色就是高度開放以及十分國際化的金融經濟體系,它的市場運作方式和法律制度與國際慣例接軌,它的稅制、金融設施等方面都有特別的優勢,所以香港和上海聯手起來互相合作,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共同增加中國金融國際競爭力這是可以辦得到的。 隨著中國經濟勢力的不斷增長,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可以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強大經濟體,在美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紐約作為美國的主要金融中心,以至世界的金融中心,都發揮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單單是紐約一個市場,并不能完全滿足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金融需要,這當中倫敦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倫敦、紐約在國際金融領域的長期合作,塑造了兩個世界級的金融中心。探討這一現實的例子,我們相信,上海與香港的合作在互補、互惠、互利這一三互的基礎上,一定可以打造一個亞洲區內世界級的金融市場。 最后用《易經》里的一句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我希望將來滬港兩地要關注兩地的變和通,包括兩地在技術、資金、人才方面的互通,使兩地金融領域的合作更富有成效。 謝謝大家! 陳工孟:感謝雷先生。下面請香港交易所執行總監霍廣文先生發言。 霍廣文: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 今天我要介紹的就是香港交易所未來的發展方向。相信大家也知道,香港交易所前身是聯合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和幾家結算公司,事實上我們發現,從80年代初期,當我國政府和聯合國政府簽訂了聯合協議之后,香港的證券市場已經慢慢出現了改變,從以前60年代、70年代在香港上市的公司100%的是英資公司或者是本地的公司,80年代我們已經見到一些內地公司,他們是以買殼上市的形式或者是以我們所謂的走后門的形式上市的,大家也知道一些,比如說熱海、華潤這些,他們在80年代已經慢慢成為香港的上市公司。 90年代初期,1993年的時候,香港大概只有20到30家的所謂內地企業,其中有幾家是H股公司,他們占香港的市值是5%。到今天,內地企業占了香港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剛好是50%。從1993年,大概幾百分之一市值的內地在香港上市的企業,到上個星期發展到8萬億的市值。我算的是全流通的,不流通的沒有算。你可以看到,一個市場為企業創造了很多所謂國際價格的有價證券,而這些證券的最大持有者是我國政府,所以得益最大的還是我國政府。 交易所過去多年的發展,從90年代到去年為止,我們非常集中于發展內地的無業務,主要是因為很多內地企業在一個經濟發展很迅速的環境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交易所和香港證監會非常緊密地配合,我們的工作包括監管上市公司、執行上市交易和結算規則、為客戶主要是上市公司、投資銀行、券商、期貨貿易商、托管銀行、資信供應商等等機構來服務。 我要強調服務這兩個字,以前香港交易所的結構和整個地區的長遠目標并不一致,公司來不來上市,對于交易所來說,那段時間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那個時候交易所賺了錢,這些錢不可以派給我們的會員。結果形成了一個情況,就是我們不需要去建企業,我們不需要去鼓勵企業利用香港這個籌資平臺。但是我們在2000年成為股份制公司,所有當時的會員我們給他們交易所的股票,他們是我們的股東,同時在同一年成為上市公司。成為上市公司之后運作方式慢慢改變過來,就是我們一定要為我們的股東服務。 過去幾年內地GDP翻一番,我們過去集中于內地企業,我們相信將來新的內地企業還是香港上市公司的重要來源地,但是我們在去年年底發表了一個2007年到2009年的策略計劃,其中有一個非常簡單的使命宣言,成為香港、內地以及亞洲其他地區的證券使命宣言。說得簡單一點,現在香港這個金融市場平臺是可以為其他地區的企業提供一個籌集資本的地方。所以在內地的定位還是力求與內地的國際交易所相輔相成,并在內地的經濟整體發展中擔當伙伴的角色。但是我們也要看看其他地區,因為我國過去經濟增長那么迅速,周邊地區也有很多企業活起來,大概一兩年以來受到越來越多的內地企業來查詢,問能不能使用香港這個資本市場,所以我們這個使命宣言以前在亞洲其他地區是沒有的。 作為交易所,我們當然希望大量發展自己的業務,我們希望推出更多與內地有關的產品。前幾天我們推出了A股的EDF在香港上市,交易量也非常好,開發現有的客戶和產品,以及潛在的客戶和產品。香港的上市渠道是非常開放的,我們也研究上股期貨、能源期貨、貴金屬期貨等等。總而言之,以前交易所是不需要提供很多服務的,但是現在情況已經不一樣了,因為你不做人家的生意,有很多其他的交易所可以選擇。 我今天的發言就是這些。謝謝大家! 陳工孟:感謝郭先生的精彩演講。下面請上海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銀教授發言。 胡汝銀:謝謝主席先生!我代表我個人做一個發言。 剛剛幾位嘉賓提到了香港和上海所謂兩個金融中心發展的意義和合作,我非常贊成他們的觀點。滬港是所謂的兩個金融中心,是中國的兩條腿。在1930年代的時候上海曾經是最大的遠東股票中心試點,最大的外匯試點,最大的債券試點,最大的黃金試點,上海曾經有130家交易所,我們以前稱上海為冒險家的樂園,是一個自由度很高的地方。1949年解放以后,出現了計劃經濟,實行計劃經濟之后,這些交易所基本上取消掉了,到1978年之后,改革開放以后,上海證券交易所是1978年之后才成立的。 我香港提到滬港是兩條腿,一個人要走得很快的話,兩條腿都應該對稱,目前來講上海這條腿比較短。香港這條腿的長處在什么地方呢?完善的法律架構,另外是自由開放的市場體系,包括政府對市場保持著較遠的距離,另外就是有完整的市場體系包括完整的產業結構,另外是剛剛很多位提到的有足夠的、豐富的專業人才。 香港的短處,經濟體小,到06年底香港GDP是1.4萬億港幣,去年增長6.6%,今年假如是7%的話,GDP可以達到1.57萬億。目前香港股市的市值超過5000萬億,市值跟GDP的比例是10.8:1,全球平均是9.3左右,美國和英國是140%多,將近150%左右。香港的長處也是上海的短處,而香港的短處也是上海的長處。上海的法律架構不完善,市場不是個自由化的市場,是政府主導的市場,也沒有完整的市場體系,沒有完整的產業結構,另外金融人才配套不夠。但是人才這一點倒不是主要的,因為知識可以自由流動,人才可以自由流動。 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今后要進一步加強滬港合作,就必須解決上海這條腿過短的問題。因為上海這條腿過短,以前我們講它的證券化比例很高,是小馬拉大車,而中國是大馬拉小車。小馬拉大車也好,大馬拉小車也好,最終的結果都會導致金融體系比較脆弱。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香港的股票市場市值只有3萬億左右,而且有人說,全球大概50%左右的游資是集中在東亞地區的,相當一部分集中在香港地區。因此,中國內地證券市場不發展,一方面會導致內地的金融市場體系扭曲,導致結構性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導致內地股價過高,因為估計不足。另一方面,也使香港承受了過多的風險,有可能再來一次金融危機。而且大家知道,全球的資金規模是在加速增長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可能不到幾千億,現在遠遠超過了1.4萬億以上,所以全球流動性過剩,這個流動性過剩也會給香港的金融體系造成很大的潛在威脅。所以要加強滬港金融合作,就必須正視這樣一個不平衡問題,正視中國金融市場落后的問題,只有解決這個落后的問題,使金融市場更加強壯,那么香港和上海的合作才會有更大的空間,更深的深度,這種合作才能夠最終有利于中國整體的發展、大中華地區的整體發展,也有利于全世界金融體系的穩定發展。 上海短腿問題主要是幾個方面:一個是要完善上海金融市場體系,比如說股票市場我們只有現貨市場,沒有股指期貨、股指期權。我們知道,在美國大概有30%的資金為了控制風險都會進行股指期權的交易,但是在中國證券市場上由于沒有股指期權這樣一個工具,所以基金公司在市場下跌的時候為了控制風險,只好減少它的倉位,這就導致市場過度波動,還有一系列的問題。 我們這個市場只有股票、國庫券這樣一些現貨,證券化的產品我們是沒有的,這樣的結果是什么呢?導致千軍萬馬都走獨木橋,沒有投資空間、沒有投資渠道,這樣就導致國內資金今天投這個市場,明天投那個市場,在一個地方就細化了,所以要保證國內金融體系的穩定,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規劃設計也需要為退休的老年人建立投資渠道,如果沒有投資渠道的話,要建設和諧社會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建設和諧社會,就必須為老年人提供一個非常穩定的可持續的投資渠道,沒有一個很好的金融市場,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最近香港股市漲得比較多,美國股市也漲得比較多,為什么漲呢?因為大陸外匯投資公司要投到香港去、投到美國去,然后他們的股票就上去了。所以我們會想到這樣一個股市,中國人買的時候就漲,賣的時候就跌。如果這樣的話我們不是變成傻瓜了嗎,像日本人那樣在高位的時候去接你的盤。要把上海證券交易所變成倫敦證券交易所那樣的全球交易平臺,國內一般的投資者、政府機構也到這里來投資,這樣可以里面股票的問題,也可以避免匯率風險,另外也可以避免人家的質疑,就是說我們不是要解放全世界。因為要加強滬港合作,就必須解決上海的短腿問題,必須加快推進中國金融市場的自由化步伐,來完善金融市場的體系,來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 這幾年來我們上交所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港交所是一年可以做十件事,我們是幾年也做不了一件事,怎么樣提高金融市場的效益,我們的制度效益、體制效益這是最關鍵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兩個市場協調發展,避免市場扭曲,避免因扭曲而給大家帶來潛在的風險。 謝謝大家! 陳工孟:感謝胡教授的精彩發言。下面請上海期貨交易所禇玦海總經理助理發言。 禇玦海:感謝陳教授! 我想演講的題目是中國經濟的發展與期貨市場發展。剛才各位已經講到了中國經濟對金融市場發展的影響,應該講金融市場實際上是為經濟服務的,它的發展過程跟實際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的發展必然會使香港和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大家都知道及19世紀、20世紀商品期貨市場當時對于制造業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期貨市場也為美歐經濟強國地位奠定了基礎。大家看到,英國的工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發展使得期貨市場發展非常迅速,美國的農業工業商品化使得CBOT、BOOE這些期貨交易所快速發展。可以看出,每一階段的期貨市場的發展都跟本國的經濟和全球經濟是非常密切相關的,因此金融中心的建設不是強行可建,一定是符合它的經濟規模的。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國家90年代開始的商品期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移,目前中國的世界加工中心地位逐步形成,必然要求有大量的期貨工具能夠為之服務。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經濟大國,如何從經濟的大國成為經濟的強國,沒有完善的金融體系來保護是不可能的。現在還不能說中國是個經濟強國,我想大家都認可這個說法,因此這為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中國的大宗原材料消費已經排在世界前列,石油、鋼材、銅、鋁的消費都非常大。商品的大進大出和國際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客觀上要求我們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否則的話對于國際競爭壓力以及企業的壓力是十分巨大的。 從新增的量來看,中國新增的量里邊能源消費將近30,煤炭將近一半了,因此這些大宗的原材料生產期也好、消費期也好客觀上需要金融來規避風險。比方說石油,06年已經進口1.4億噸,原油、成品油的量都非常大,鋼鐵的產量06年已經達到了4.66億,消費量已經達到了4.42億,這個都是全球最大的。這些情況的發現必然要求各方面的保障措施順利運行,否則的話可能會由于經濟的波動對企業造成非常劇烈的影響。 銅和鋁也一樣,中國已經是最大的銅消費國,鋁既是最大的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生產國,這些如果沒有期貨市場的保護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說我們的企業金礦很大一部分是進口的,隨著價格波動之后,它的加工費利潤就會壓縮,如果沒有期貨市場里面把它的產品鎖定價格,如果目前這段時間沒鎖定的話,這個企業最近一段時間就要虧損。銅價達到6.5萬,如果沒鎖定價格就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如果不去做的話,沒有期貨市場工具的話,它一定會虧損。 應該講,中國的期貨市場從01年開始,到今天已經取得了回報。06年我國期貨市場成交21萬億,我相信今后還會逐步增長,這說明一個市場的逐步規范。第二,畢竟中國的期貨市場發展需要實際市場。上海期貨交易所06年成交12.6萬億,比05年增長了92%。到6月份,今年的交易量已經達到了9萬多億,目前的交易量達到10萬億。需求非常強烈。上海期銅已經成為國際三大定價中心之一,06年成為僅次于倫敦的三個時區里面的最大定價中心。燃料油的價格真實反應了國內現貨市場需求,對國際價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上海天然橡膠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天然橡膠期貨交易市場之一,對于我們的工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最重要的是我們目前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法規體系,從《期貨法》到《證券公司管理辦法》都是非常健全的。 今天的題目是滬港香港,我想在中國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加強滬港兩地的期貨市場合作,促進滬港兩地期貨市場的互動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包括參與者定價國際化的影響力、標準的國際化這里面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包括現在期貨公司的一些市場規定已經開始了一些深入合作,包括期貨市場的運作、監管和人才等諸多方面可進行合作,可以在金融市場方面發揮各自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領域的特長,突出優勢,促進兩地期貨市場的共同發展。 上海或者是中國的期貨市場發展現在面臨著如何國際化的問題,我相信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期貨市場國際化是重要的一方面,我相信中國內地期貨市場的發展也必然會促進香港的期貨市場發展。 謝謝大家! 陳工孟:謝謝禇玦海先生。下面請恒生銀行執行董事符致京先生發言! 符致京:尊敬的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在這個悶熱的下午,很難保持每個人都清醒,但是可以看到95%的人都清醒,很不簡單。滬港合作這一題目很重要,在這里看到很多好朋友,也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今天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上海金融論壇,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滬港銀行業之間的互動與融合。第一,由于前面很多嘉賓談了不同的金融行業,滬港之間應該怎么合作,我下面主要就滬港銀行業之間可以怎么進一步融合,來分享我的看法。 首先,滬港金融中心的定位。上海在重新與全球經濟接軌方面雖然起步較為慢,但是到現在所取得的成就驕人。在90年代的快速發展為上海帶來了發展活力,短短10年里面,上海以制造業為主的城市,成功轉變為中國的貿易、商業和金融中心。最近香港與上海在金融業務上不斷有合作和競爭,成為了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由于上海和香港郵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因此兩地有不同的法律及金融制度,也使用不同的貨幣,在這樣的大前提下,上海與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起步點十分不同。但是,雖然兩地起步點不同,香港與上海作為金融中心都擁有扮演好對方角色的條件,金融業務漸漸重疊。 下面,讓我們先談談上海的情況。可以說,上海是以國家金融中心這樣一個概念為起步點,主要應和境內金融服務的需求。然而,隨著內地漸漸放寬金融市場與資金管制,上海金融業與境外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涉及跨境的驚異也越來越多,使得上海證朝向國際金融中心的方向發展。 讓我們看看香港,由于長久以來自由市場的背景,和與境外的緊密聯系,香港的金融業務是偏重服務跨境的需求。經過大概30年的發展,香港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根據一個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香港在亞洲排名第一,全球第三,僅次于倫敦和紐約。這是一個很獨特的情況,一般來說,金融中心的發展多以國家金融中心為起步,再向外擴張至臨近地區的跨境業務,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再進一步向外擴張與世界各地的聯系,最終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由于內地市場近年來逐步開放,使得香港作為金融中心的發展并未經歷國家金融中心階段。 隨著香港經濟與內地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以及內地逐漸放寬金融市場與資金管制,比如QFII、QDII,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和人民幣債券等,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資金流動越來越緊密,香港的金融市場也正越來越多處理內地企業和人民比的交易。 總體來說,上海及香港,一個著向外擴張,由國家金融中心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而另一個則向內拓展由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成為國家金融中心。這個過程,將成為未來十年兩地金融市場的互動和融合的推動力。 滬港同業之間的互動有兩個大方向:一個是上海同業走出去,發展國際業務,第二是香港銀行走進內地,發展人民幣業務。 上海同業業務的國際化,將涉及越來越多跨境的交易,這與越來越多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浪潮有著莫大關聯。銀行從來都是緊隨客人的步伐伴著企業成長,照顧企業業務發展上的資金需求,為企業提供最貼身的服務,因此,上海同業也要緊隨內地企業走出去,發展國際業務。 香港是內地企業境外投資的最熱門地點。至2005年年底,內地企業在香港的總投資額,達到365億美元,占內地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64%。至2006年底,總共有2905家內地企業在香港設立據點,在過去10年里增加大約3倍,而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和地區辦事處的也有超過260家。內地的金融機構在香港開展業務,除了可為內地企業提供服務外,香港也可以作為一個開展國際業務的理想平臺,有接近4000家海外企業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和地區辦事處。 這些跨國企業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外銀行到香港設點,使得香港能會聚全球最大的商業銀行,被普遍認為是三大國際銀行中心之一。到今年5月,香港總共有115家外資持牌銀行。在2006年全球最大的100家銀行中,有69家在香港營業。香港金融體系的發展已經超越香港的經濟規模,令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和經濟為跨國企業提供廣泛的服務。在2006年,股市的總市值為本地GDP的10倍,而銀行業的總資產之為本地GDP的5.6倍。 雖然香港的銀行業競爭激烈,內地同業仍然積極參與香港金融市場。根據商務部的數據,內地銀行機構在香港的業務,約估香港市場微分之一。滬港金融的互動,其中的一個方面,便是更多內地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參與香港金融市場活動。香港市場由于漸漸飽和,香港的銀行向內地發展必定是走向國家金融中心發展的必經之路。香港銀行向企業發放的內地應援有關的貸款額度達到5457億港幣,占整體貸款的22%。最近兩個月來,香港的人民幣存款業務也因為人民幣債券的發行而重拾升軌。 香港銀行業受惠于國家逐步開放國內的銀行業務,無論在地域、客戶限制以及人民幣業務方面都得到突破。到2006年底,在中國境內有312家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銀行設立了102家分行及網點。香港銀行占外資銀行總資產額約28%。 上海是外資銀行在內地發展的策略重點,原因不用多講。目前有111家外資銀行座落在上海,占外資銀行在內地營業性機構總數的三分之一。另外,有12家外資銀行選擇將法人銀行總部設立在上海。這些外資銀行大部分是香港銀行,或是以香港為亞洲區總部的外資銀行。這些發展對上海和香港的金融業都帶來好處。不僅香港銀行得到擴展的機會,內地銀行業也可以在產品開發、風險管理、金融創新等方面,從包括香港銀行在內的外資銀行獲得不少經驗和知識。 長遠來說,兩地的市場應該朝單一市場發展,特別是人民幣逐漸發展為主流貨幣,及朝向自由兌換方面前進。當兩地金融市場逐步融合,企業和投資者將會選擇在效率最高,同時提供最好價格和最低交易成本的市場交易。我相信這是上海與香港都會積極爭取的目標。 在滬港經濟不斷發展和融合的歷程中,還需要創造其他有利發展的因素,才可以確保過程順暢。這些有利因素包括海陸空交通運輸系統、設施、完善的配套安排、金融人才的培訓和供應、訊息科技的改進,對現今金融體系中的各樣限制作出適時、適度和有序的開放,簡化程序以縮短整體的處理時間,對主要審批項目落實服務承諾,從而提升審批過程的效率以及海外投資者的信心。 我們相信未來10年,最大的金融服務需求和市場應該會在內地,香港和上海現在就必須正視這些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做好各種必須的部署,結合自身的優勢,互動互惠使資金高效流動,促進國家的長遠經濟發展。 謝謝大家! 陳工孟:謝謝符總的精辟分析。下面請國泰君安總裁陳耿先生發言。 陳耿:謝謝陳院長! 我今天的題目是QDII開創兩地金融合作新局面——中資證券公司在新合作背景下的機遇和策略。 我們首先分三個方面來看看QDII這個機制:第一,建立QDII機制的內在驅動力。這是幾個方面,一個是迅速增長的境內金融資產和國際化配置需求。我們可以看到,居民最主要的金融資產中的儲蓄存款占比從2005年的68%下降到2007年二季度的52.3%。最新的調查表明,居民認為購買股票和基金最合算的比例達到了40.2%,首次超過了儲蓄存款26.3%,成為家庭金融資產配置的首選。根據美國投資公司協會的統計,2006年投資于國外股票市場的股票型基金占美國基金業總資產的13%,截止到2007年上半年,中國公募基金資產凈值接近1.8萬億,如果有10%的基金資產投到海外去,起碼會有1800億的市場規模。 第二,不斷增強兩地市場的互動。2006年,H股及紅籌股公司在港集資總額占香港股票市場集資總額68%。截止到今年6月,紅籌和H股的總市值已經占到香港交易所的48.41%,而成交量占到香港主板股票成交額的59.23%。另外,根據香港聯交所的一項研究,2005年到2006年內地投資交易只占到香港證券市場總成交金額的5%,其中美國投資者以26%的比重居首,新加坡投資者是9%。 第三,做QDII也可以緩解因外匯儲備高速增長帶來的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剛才諸位演講嘉賓也說了,QDII能夠為居民的外匯提供一個合法的流通渠道,也會對A股市場理性投資產生良好的影響,而且還可以改變國際收支平衡結構。 第二方面,中資證券公司在開展QDII業務上的優勢。我們知道,銀行系也有QDII的產品,而券商和基金系的QDII產品有什么優勢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一個是更廣的融資范圍和操作空間。銀行系的QDII產品由于只能夠投資固定收益的產品,大多數選擇與匯率、結構性票據和指數等掛鉤的策略,風險小,但是收益率偏低,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對投資者的吸引力明顯不足。另外中國銀監會規定了投資股市的資金不得超過理財產品總資產凈值的50%,這一限制將攤薄銀行系QDII產品的可能收益率。券商和基金當中有不少是A股的上市公司,券商和基金對于國內市場更為熟悉,因為QDII產品的投資收益率更值得期待。相對于境外投資者來講,同樣是股票,但是認識可能完全不一樣的,比如中國工商銀行和花旗、匯豐這些相比可能是另外一個概念,對于公司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來講,券商和基金更有優勢。 另外,我們在做QDII業務的時候不能只發展網絡,而最終的投資機會交給境外合作伙伴,我們認為這種方式不可取。國泰君安93年在香港設立了全資子公司,現在我們持有所有的金融牌照,另外國泰君安香港也是在中資證券公司當中有所創新,現在開放型募集的資金有30多億,私募基金有15億。這張表可以看出我們和恒生指數相比投資收益率是大幅度領先的,這是我們在2001年的時候,為相當于日本QDII四倍開放式資金募集。 中資券商新合作背景下的發展策略。這里要強調一點,QDII的時候如果能夠和QDII的額度相結合會更有利于這個業務的發展。 謝謝各位! 陳工孟:謝謝陳總!我也是你們國泰君安香港的十年的忠實客戶,你們做H股做得不錯,效率很高,服務很好。下面有請胡奕明教授! 胡奕明:我演講的題目叫談金融企業的內部環境建設。這個題目跟滬港合作有什么關系?可能大家看到這個題目首先會想這個問題。從今天上午到剛才各位嘉賓的演講主要是講一個東西,相對于金融企業來說,他們講的是外部的東西,講的是市場和交易所,我現在換一個角度,我們來關注到企業內部。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現在大家都講香港郵非常悠久的金融發展歷史,上海也一樣,現在都在提“雙城記”。這兩個城市對于每一個金融企業來說外部環境就是有些微差別的,這些差別不是說一下子就可以彌補的,我們就必須關注企業內部問題,也就是說金融企業內部應該怎樣做才可以做得最好,然后提升兩地金融核心競爭力。 競爭力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是不是請大家做一個這樣的設想。如果把所有中資企業的員工全部塞到一個外資企業去,那么這個外資企業效率會如何呢?這就是我今天要講的最關鍵的一個問題。人肯定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我想最關鍵的因素是如何把這些人有效地組織起來,也就是說在這個組織當中、在這個金融企業當中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我如何把這樣一群人組織得更有效。 內部環境來說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所謂的制度建設或者叫機制建設,另外一個就是文化建設。從機制上來看,可能大家也會想到,一說到機制肯定是跟激勵有關系的,比如說國內有很多銀行,現在在香港上市的兩家銀行已經開始實行員工股權激勵了,在這方面金融業是走在比較前列的,他們嘗試著這樣一種改進。這種改進會不會帶來我們效率的提高?我們也在向國外學習,這是一種機制。還有一種機制是你的業務流程、你的信息系統,這塊東西現在大家還不是特別關注這方面的,因為很簡單,比如說有一個我們說的金融業務,一上來我們可以聘請一個國外已經做過很多這方面的軟件公司,只要把它的軟件拿過來用好像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不是的。我不知道大家注意這個細節沒有,上海有中資銀行也有外資銀行,大家走進他們的銀行,感覺到有什么差別了嗎?這種差別不是在服務態度上,我想請大家注意一下,有些細節不是在服務態度上,而是在服務流程上面。也許在這個銀行要排隊,在那個銀行就不要排隊,你的所有材料遞交進去到出來,那段時間他的工作人員在干什么。有一次很有意思,在那邊我看中資銀行的小姑娘在柜臺里面忙了很長時間,我的業務實際上沒有那么多,她就是一會兒忙這個一會兒忙那個,我覺得這是流程上設計的問題,這是細節方面的競爭力。這個是由什么來構成的?是人的素質嗎?我覺得不是的,那個工作稍微培訓一下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原因就在于你的流程要做到,這也是一種內部的機制。 如果說回到剛才講的激勵機制,除了機制之外,實際上在機制背后的就是文化。文化的定義是什么?一群人在一起工作形成的一種相互默認、相互承認的這樣一種工作模式或者生活模式、行為模式,這就是文化。每個企業是不是都有這樣的文化?你們如果在銀行或者是證券公司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是哪家銀行出來的,那個人是哪家證券公司出來的,為什么可以看出來?從他的衣著打扮和他的言談舉止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文化重要不重要?其實這都是由機制形成的。 在上海國企比較濃的背景下,有一種文化是要大家都警惕的,就是我們講的官本位。比如你在企業當中實行激勵機制,你的激勵機制是以業務為導向的,你能夠接受你的部下比你的工資或者獎金拿得多嗎?第二,在很多中資企業,管理部門拿的基本上是平均獎,他就希望在某一年不同的部門業務不平衡的時候,有些部門業務非常好,有些部門是開發型的部門,他們的獎金比較低,發平均獎的話管理部門就比較合算。在市場比較嚴峻的時候,做業務非常辛苦的時候,往往會把很多人的注意力從業務部門拉向管理部門,他就會想我不要做業務了,我去做管理,為什么呢?旱澇保收,這就是典型的官本位為代表的文化。你能說管理部門的獎金比業務部門來得低嗎?你的部下工資比你的工資來得高,這種文化你能接受嗎? 這里講到文化比較多的是與機制等方面聯系在一起的,一個企業是否有競爭力實際上就在于這個機制設計得好壞。可能大家都知道我們是金融行業,我們隔一個行業看一看,比如說注冊會計師行業,對于這個行業我自己比較熟悉,作了很多調研,這個行業有個特點,最后大家只是一個概念,比如說海外比較強的跨國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有一套非常好的機制,任何其他的事務所的人來了之后就能夠運用,而且運用起來以后效率損失并不大。企業內部的管理控制系統或者說內部環境實際上就是一種真正的競爭力,一個企業有沒有競爭力,你說人更重要還是機制更重要,我相信各位聽了我的話之后會得出結論——機制更重要。 謝謝! 陳工孟:胡教授不僅人很美麗,而且發言也是非常精彩,謝謝胡教授! 我也談一下關于滬港金融合作的觀點,我認為滬港關于金融方面的合作可以分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在上海真正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情況下劃分為兩個階段。我認為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要具備三個條件,如果這三個條件不具備談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不太可能的,當然在這個條件具備之前可以說是準備階段,或者是上海市政府提出的框架階段。 第一個階段,人民幣資本帳目的可兌換,如果人民幣不可兌換的話,要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我認為是不太可能的,連資本流通都不自由的話,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個階段,符合國際法律框架體系,這也不是上海市本身能夠解決的,這實際上是需要中央制定思考的,因為沒有一個完善的跟國際比較接軌的法律體系,要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個階段,剛剛胡教授提到的文化,從企業這個角度來說是企業文化,金融體系來講是金融體系整個文化,包括專業人才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包括各種機制,這些看似無形的手恰恰是最關鍵的。 可以考慮這三個條件作為成立前后的時間段。上海和香港具備這三個條件之前也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分工和定位,這三個條件具備之后,或者上海具備了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基礎下,香港跟上海怎么分工,怎么合作。 下面還有10分鐘左右的時間請在座的各位嘉賓與臺上的八位主講嘉賓進行互動。 提問:我想問一下雷先生和霍先生,早上梁女士也提到了滬港兩地的互補、互惠、互助的三互聯動,我想問一下,香港銀監會和上海銀監會、上海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有沒有實質的聯動。有人說,下半年股市會達到5000點甚至6000點,不知道您怎么看? 雷褀光:兩地的監管機構跟交易所其實也有定期開會,我們每半年都有一個會議,是定期在兩地舉行的,在過程當中探討目前市場當中遇到的問題,有些是執法的問題,有些是條例的配合等等。香港的功能就是海外到內地籌資,現在內地的資金已經很豐富了,下一步就是怎么把資金帶出去增加它的回報,香港和上海的證監會和銀監會都要研究怎么把這個做好。 陳耿:對于股市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樣,都希望它越來越好。具體點數,國泰君安的IPO在做準備,上市時間、上市地點、股權結構方面都在做準備,所以暫時還沒有一個定論,請大家稍微等待一下。 提問:恒生銀行在內地的市場業務主要放在哪里?是公司業務還是個人業務。第二,在人民幣個人業務開放,但還是有門檻的情況下,恒生是怎么推廣人民幣個人業務的。第三,我聽朋友說,恒生的香港網絡和內地網絡并沒有聯網,也就是說內地客戶是沒有辦法在香港進行財富交易的,在這方面是否有所突破?國泰君安的陳總說到QDII的產品銀行那邊收益率比較低,券商那邊比較高,高能夠高到多少?風險是不是也高? 符致京:我先來回答恒生銀行的問題,恒生銀行重點是在財富管理和個人銀行業務,公司業務也同樣做的,所以恒生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是全方位的。第二,關于人民幣業務的開展,現在還在等待銀監會的批準,剛才演講的時候我也提到,金融業要多發展,要多開放,審批過程一定要快,不是沒有原因的。門檻方面,我們要分不同門檻的客戶來開戶,在不同的場合我也講過,因為提供高質的服務不可能免費,所以沒有達到我們的存款要求的就要收費。 聯網方面的事情,香港恒生銀行是一個很大的系統,是很有效率的,中國銀行的系統跟香港的系統是不一樣的,但是聯網沒有問題,兩地跨境的交易要聯起來,就必須要監管當局批準。我覺得終有一天,如果沒有外匯管制、人民幣開放以后,跨境的服務是不存在的。 陳耿:關于QDII產品,前五年的收益率已經給大家演示了一下,各位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切身體會。我覺得銀行系的產品集中在固定收益上,人民幣升值預期會對投資者的興趣產生一些影響。總體來看,人民幣A股市場和H股市場在風險方面大家都有各自的判斷,雷先生和霍先生在,我想大家不會認為香港的指數要比A股高。 提問:交易所對于風險教育或者是投資者教育這塊是不是有什么做法,能夠使我們的金融更加健康? 胡汝銀:大陸主要是證監會、交易所、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進行教育,上海證券交易所有專門的投資教育中心,我們有專門的小冊子,定期在報紙上有專欄大塊的文章,另外在我們的網站上也有專欄。講到投資者教育,我想不需要你去過多教育投資者,他自己就像小孩走步一樣,他自己會學會的,政府不要包攬這個事。政府干什么事呢?有小偷偷你的東西了,你作為警察把他逮住。市場活動由消費者自己來承擔,他承擔了以后就會知道這個事情。前端時間要求我們的會員公司每一個投資者來開會的時候都要跟他簽了一個風險告知書,但是很多投資者都不看的,因為市場很好。還有就是一不小心去年我們的交易量進了全球前兩名,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全球第一。第一是不是好事情?不是一個特別好的事情,因為投資者過度炒這個東西。教育就是叫你不要投機,叫你不要亂炒作,但是很多人不信。教育是有必要的,但是教育不一定能夠達到目的,一個市場投資者只有經歷了大的股災之后他才會知道他的錢是會虧的。 陳工孟: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八位主講嘉賓。謝謝各位在座的嘉賓,這一場論壇到此為止!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