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不支持Flash
新浪財經

江蘇通州:促進非公經濟大發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 15:39 新浪財經

                                              江蘇省通州市委

  《中小企業促進法》的施行,為改善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發展的環境、促進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保障,標志著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們通州市認真學習和貫徹《中小企業促進法》,把發展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非公經濟,作為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方略,動員全市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更加放膽、放心、放手地引導支持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的加快發展,促進了全市經濟的新跨越。

  新特點 新成效

  我們通州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入海口北翼,與蘇州隔江相望,與上海燈火相邀,人口125萬,面積1166平方公里,下轄20個建制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0.68億元,工業總產值1316億元,財政收入24.13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9:59.6:31.4。國民經濟發展又好又快,區域經濟發展充滿活力,這主要得益于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的快速成長和有力支撐。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的發展使我市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在全市工商企業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份額均占總量的99%以上,非公有制經濟取代公有制經濟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成為通州新世紀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

  貫徹中小企業促進法5年來,全市以非公有制為主體的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突出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經濟總量迅速擴大。我市非公有制中小企業起步于改革開放初期。起初發展較為緩慢,在1995年以前,仍以發展市屬國有集體和鄉鎮集體企業為主,約有公有中小企業1000多家。從1995年底開始,我市在江蘇省較早地推行公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拓展了空間,非公有制中小企業的發展進入加速期。2003年《中小企業促進法》的施行,為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法制環境和社會氛圍,通過放手發展催生一批、企業轉制活出一批、擴大開放嫁接一批,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迎來了大發展的春天。截至目前,全市工商登記注冊中小企業16144家,注冊資本255.75億元,與2002年中小企業促進法施行前相比,分別增長409.6%和95.4%,其中規模以上中小企業949家,增長301%;個體私營工商戶42988戶,增長112.3%;2006年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218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80.4%。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非公經濟投資增勢強勁,2006年全市非公經濟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6.16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83%,比2002年增長234.6%,已成為投資的主導力量,有力地支撐了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2、結構層次加快提升。在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數量迅速擴張的同時,結構和層次也得到有效提升,涌現出一批市場前景好、成長性強、地域特色鮮明的企業群體。2006年,全市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有121家,實現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占全市經濟總量的57.8%和62.3%。一批中小企業迅速成長,做大做強,有的成為國內同行業的佼佼者。江蘇綜藝集團股份公司和江蘇東源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上市公司,實現年銷售收入分別為51.19億元和13.86億元,東源集團的頂塔牌低壓開關柜榮獲中國名牌稱號。江蘇中聯科技集團為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之一,其電極箔及相關設備產量在國內同行業中位居第一,全球排名第五。南通江海電容器公司電容器年銷售收入在國內連續14年名列第一,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成為行業的單打冠軍。江蘇大富豪啤酒有限公司通過兼并重組,產能迅速擴大,年產銷量達40萬噸,躋身“中國啤酒工業十強”,大富豪啤酒系列產品榮獲中國名牌稱號。江蘇銀河面粉有限公司的面粉產量突破30萬噸,綜合實力列全國同行業十五強。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經營領域不斷拓展,已經大量進入現代服務業領域。目前,以非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中介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傳統商貿零售業全部實現民營化,一批非公有制經濟還開始涉足衛生、教育、體育、市政、基礎設施等壟斷行業和非經營性領域。

  3、集聚態勢初步形成。我市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依托本土的人文背景、地理環境和現實基礎,在迅速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明顯的產業地域化特色。以家用紡織品、紡織服裝、機械電子、船舶修造及鋼結構、食品加工為先導的五大優勢產業初顯集聚態勢,并加快向產業集群形態轉變。一大批相關聯的中小企業在產業集聚地和工業集中區集聚,走上專業化生產、市場化聯動、社會化協作的集聚發展道路。與之相配套的專業市場也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生產服務性市場體系。在家紡產業集聚地已形成國內最大的家用紡織品交易中心,2006年成交額超過300億元。在此基礎上擴容建設的南通家紡城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總投資25億元,從2005年3月一期開盤至今,已有500多家商戶裝修完畢并開業,二期工程也正在積極推進中。到2008年底,整個家紡城將全部建成。到2010年,有望成為繼紐約第五大道、德國法蘭克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家紡中心,實現銷售收入600億元,出口創匯3億元,利稅30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萬個。

  4、貢獻份額大幅增加。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的發展,有效地加快了富民強市的進程。一是大大拓寬了城鄉居民的就業渠道。目前,全市中小企業和私營個體工商戶從業人員25.2萬人,比2002年增加10萬人,占全市城鎮就業人數的92.3%。二是成為城鄉居民尤其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2006年,中小企業和私營個體工商戶支付職工工資42億元,人均17000元。農民人均從事務工等非農收入461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9%。三是對稅收增長的貢獻加大。2006年全市中小企業和私營個體工商戶上繳稅收17億元,比2002年增長150%,占全市稅收總額的70%。四是有力促進了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對照江蘇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四大類18項25個指標,目前我市已有17個指標達標,全面小康綜合實現程度已達92.8%,位居江蘇蘇中地區第一。

  5、發展環境明顯改善。為更好地貫徹實施中小企業法,我市出臺了一系列加快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從創業扶持、資金支持、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稅收政策、社會服務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鼓勵支持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在政府管理層面上,組建了中小企業發展局和相關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業輔導、企業診斷、信息咨詢、市場營銷、投資論證、技術支持、人員培訓、對外合作等方面的社會化服務;深入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組建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實行“一門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方便投資創業。在行業管理方面,成立了家紡、電子電器、食品、服裝、機械、輕工、建筑7個行業商會,在服務企業、維護權益、行業自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的健康發展。

  新突破 新提升

  1、以“創業創新”為切入口,增強中小企業內在活力

  培育具有獨立經濟利益、富有活力和擴張力的市場經濟主體,是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基礎。而打牢這一基礎關鍵是推動全民創業、企業創新。為此,我們緊緊抓住《中小企業促進法》實施后帶來的良好發展機遇,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人人都來創造社會財富”主題教育等系列活動,深入實施小康戶競賽,激勵“百姓創家業、企業創實業、干部創事業”。全市上下形成了濃烈的創業氛圍,有近2000多名村干部帶頭創辦了經濟實體,近萬農戶進入創業領域,全民創業率達到了20%。

  結合市情實際,我市提出了在江蘇省“爭創民營經濟第一大市(縣)”的奮斗目標,并制訂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為鼓勵農民創業致富,我們出臺了房前屋后空閑地300平方米可臨時用作生產加工的政策,極大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的創業熱情。截至2006年底,全市農民從事非農生產經營活動的人數已達數十萬人,形成千軍萬馬創業奔小康的生動局面。這在我市家用紡織品集聚地表現得尤為充分,當地農民依托市場和產業,運用“公司+農戶”的生產方式,有近60%以上的家庭從事家紡產品的生產銷售活動。幾年來隨著資本的積累和市場的開拓,一大批私營個體工商戶和中小企業由此誕生。

  為增強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發展的活力,我們把推動中小企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崇學創新城市的重要內容,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加以組織推進。一是積極探索創新人才的引進、使用、培養和服務機制,強化招才引智平臺建設。創建了留學人員創業園、 北美招才引智工作站、總額為1000萬元的大學生創業基金,鼓勵留學人員、國外高層次人才、大學生來我市創業。大力實施“人才接軌上海工程”,不斷完善人才市場機制,形成了固定才市、網上才市以及與國內城市才市聯手三輪驅動的工作體系,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全市已擁有各類人才11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6萬多人;擁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0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6人,基本適應了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二是以企業為主體,大力推進科技項目建設。近年來,全市向上申報各類科技項目400多項,立項260項,獲得產業政策性扶持資金5000多萬元;實施科技成果轉換項目130多項。通過技改,一批高新技術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約有80%的企業提高了技術裝備水平和主導產品水平。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92家,其中省級以上25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比重連年提高。三是切實加強研發機構建設,為中小企業的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組建國家創新基金創業服務中心1家,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有36家企業被認定為產學研示范企業,產學研聯合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去年4月,在我市組織舉辦的首屆“通州家紡產業科技合作洽談會”上,東華大學等多家高校20多名專家學者向我市集中推介家紡科技成果1000多項,不少項目已落戶投入生產。研發機構的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產品結構的轉型升級,僅2006年,我市就新增國家重點新產品項目4個,省高新技術產品12個。今年,我們在全市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年”和“人才開發年”兩大活動,集中力量推進人才引進培養、產學研聯合、科技平臺建設、科技項目成果轉換等方面的工作,促進了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的深入開展。

  2、以“集聚集約”為著力點,放大中小企業競爭優勢

  適應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我們把集聚、集約發展作為整體提升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潛心研究產業集聚集約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推進產業集聚工作的方法。2005年,我們根據產業現有基礎、發展趨向,選擇和確定家用紡織品、紡織服裝、機械電子、船舶修造及鋼結構、食品加工五大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的產業集群,并在江蘇省縣級市中率先編制了《產業集聚發展規劃》,《規劃》對五大產業進行了詳細規劃,同時明確企業和政府的各自功能定位,得到了專家們的一致認同。

  為組織實施好產業集聚發展規劃,我們制定了《鼓勵產業集聚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突出“三個圍繞”,引領產業集群健康發展。即圍繞做大做強產業核心企業,篩選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關聯度大的骨干企業予以重點扶持,盡快形成產業集聚的核心主體;圍繞增強集群的整體競爭力,推進集群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為中小企業以及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和產品開發的條件;圍繞提升產業的層次和水平,深入開展“名企、名人、名品、名鎮”工程,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我市涌現出一批在省內外有較高知名度的企業家,有3個鎮工業產值超百億元,有10個鎮躋身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行列,2只產品獲中國名牌稱號。

  目前,我市產業初具集群化發展態勢,五大主導產業經濟總量已占全市的60%以上,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特點,并呈現出三種發展模式:一是家紡集群模式,這是典型的創業富民集群。我市有著百年的紡織史,積淀了深厚的紡織文化和經商傳統。改革開放之初,一批能工巧匠開始從事家紡產品生產銷售,當地農民紛紛仿效。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家紡業異軍突起,在我市以川港鎮為中心的周邊地區集聚了上千家家紡企業、數萬家庭工商戶,已形成了以市場為主導,相互配套的紡紗、織布、印染、成品制造、整理、包裝、研發等較為完善的生產分工協作體系,在國內家紡業中具有明顯的技術品牌和產能優勢,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三分之一強。二是電子電器集群模式,這是典型的技術創新型集群。企業優而強是其一個重要特征。以江蘇中聯科技集團公司、南通江海電容器公司和江蘇東源電器集團公司為核心,集聚了200多家電子元器件及配套企業,其中國家和省高新技術企業12家,構筑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電極箔、鋁電解電容器等產能和技術指標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正在加快形成,組建了省電子元器件功能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電容器工程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我市被國家信息產業部授予“國家級電子電器材料及原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市”稱號。三是船舶修造及鋼結構集群模式,這是典型的地域資源優勢型集群。我市濱江臨海,有16.27公里海岸線、15公里長江岸線,以及連接長江可供船舶修造的內河岸線70多公里,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船舶及鋼結構產業的地理優勢。呼應江蘇省沿江沿海大開發,近幾年來,船舶及鋼結構產業依托臨港臨江岸線的優勢、區域內發達的建筑業、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內外資的強勁投入而迅速崛起,產業起點高,發展后勁足,近兩年共有總投資額近30億元的船舶修造項目在建,將形成年百萬載重噸的造船能力和百萬噸的鋼結構生產能力。

  3、以“民資外資”為動力源,提升中小企業發展質態

  我們充分發揮自身良好的區位條件和業已形成的產業特色優勢,緊緊抓住項目建設尤其是重大項目建設這一關鍵點,在促進中小企業和非公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堅持內資外資“兩擎”并舉,為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質態的提升提供了強力支撐。

  通過每年舉辦一屆全市性的金秋經貿洽談會,組織五大產業研討會和推介會等,集中向外宣傳推介,為項目落戶搭建平臺。在實際工作中始終堅持“三化”方略,一是突出“全員化”。按照信息收集全民化、信息運用共享化的原則,在全市上下廣泛營造人人關心參與招商引資、個個支持促進項目開發的良好氛圍。重點發揮領導干部、專業隊伍、企業家、駐外機構等四個層面的力量,強化項目儲備和開發。二是突出“專業化”。組織專門力量,研究

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企業的發展戰略和投資方向,密切與國際國內高層次風險投資機構和中介機構的聯系與合作,努力在第一時間捕捉大企業、大財團最有可能到長三角地區投資的領域和產業資訊,努力挖掘一批重大項目信息。三是突出“鏈條化”。緊緊抓住國際資本和制造產業向長三角地區大規模轉移的契機,創新招商引資策略,更加注重高新項目的定向招商和產業鏈的補鏈招商,以增強對外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和項目落戶的承載力。2006年,全市新增工商登記注冊外資6.09億美元,注冊外資實際到帳4.49億美元,列江蘇省第六;引進市外民資45億元。實施規模以上項目518個,完成投資120.69億元。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中小企業產品結構和層次的提升,加粗增厚拉長了我市的優勢主導產業鏈,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4、以“三區三園”為主陣地,搭建中小企業成長平臺

  目前,我市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進入了由量變到質變的整體改善期、提升期,正加快向強化創新、提升能級、發展裝備、建設基地等方面轉變。為引領其健康發展,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突出抓好全市生產力空間布局和載體的新一輪規劃、建設,為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的成長搭建新的平臺。根據全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力度和發展潛力,統籌考慮未來我市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鎮化格局等因素,我們確立了發展片區經濟的理念,全力構造“三區三園”的發展載體,即經濟開發區、蘇通大橋工業區、濱海工業區,家紡產業園、機電產業園、船舶鋼結構產業園。

  在“三區”規劃建設方面,開發區作為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歷經十多年的發展,已引進各類企業800多家,建成面積12平方公里。在新一輪規劃建設中,開發區圍繞建設可持續發展示范區的目標,正在抓緊擴容增量提質,優化發展環境,增強對外招商引資的吸引力和項目的承載力。蘇通大橋工業區位于在建的蘇通長江大橋北橋頭堡,具有連接上海及蘇南、承接國內外產業梯度轉移的區位優勢,建設的目標是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目前已完成整體規劃,進入建設期。濱海工業區位于南黃海之濱,與在建的滬崇啟越江大通道相連,區位條件優越,功能定位為生態產業區,目前已拉開建設框架,其擁有原鹽場7.5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形成了對外招商引資的資源優勢,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關注的熱土。

  在“三園”建設方面,已組織完成了三個產業園發展總體規劃,明確了建設目標、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按照一業一策的原則,分別制訂了相關政策措施。鼓勵相關聯的企業和對產業發展有影響力帶動力的項目向“三區三園”集中,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園區建設,實行市場化運作。積極推進標準廠房建設,已建標準廠房近百萬平方米,為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通過5年來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市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已成為推動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主導力量,并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和發展力。這對于促進全市的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對于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構建

和諧社會必將發揮重要作用。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實施中小企業促進法,采取更為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發展空間,加快構建公共競爭平臺,加大扶持力度,不斷優化發展環境,支持、鼓勵、引導中小企業及非公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