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他們被EMBA改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9日 13:18 南方周末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發現用拍腦袋的方式已經無法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理論水平的不足成了這一代中國精英的弱項,正是他們,讓學費高昂的EMBA課堂人滿為患 曾經有一段時間,陳立群就是想不明白。 作為北京市百萬莊園集團總公司董事長,有一段時間他領導公司推行西餐連鎖店計劃。這項計劃是為了吸引龐大的中低端消費者,按照陳立群的經驗,消費者總喜歡物美價廉,但是事與愿違,開業一年多,定位“更多菜品,更低價格,更好環境”的西餐連鎖店卻顧客寥寥。 50歲的陳立群曾經以5萬元起家,十年內資產達到4億元,但是他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連鎖店的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公司下一步發展目標是什么?如何將公司管理制度化? “我需要這些問題的答案。”陳立群說。于是他在2003年回到教室,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學習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 和陳立群一樣,越來越多企業家選擇重回教室尋找答案,每個月的某一個周四,周長琰都準時地出現在清華經管學院的EMBA課堂上,在連續四天的學習中,這位化工企業福潤達公司董事長拒絕處理一切公司事務。 “我之所以回到這里,是因為發現駕御企業的能力不夠。”他說。現在,他需要管理600名員工,而十幾年前,他的工廠只能見到幾個創業者的身影。 “技術的發展和全球化,讓中國的企業無法用過去的經驗解決問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武常岐說,“EMBA的教育能降低他們失敗的概率。” 盡管學費高達20多萬,帶著疑惑前來求學的企業家還是讓眾多商學院的EMBA課堂人滿為患。清華只好將錄取比例從2002年的二分之一減少到四分之一,北大也從三分之一降到四分之一。而其他商學院的EMBA招生辦公室,申請人數也大大超過規定的300人。 管理MBA的人 45歲的周長琰總是提前在公司的內部網上公布自己的課程表,以提醒下屬在每個月4天的上課期間不要打擾他。他得一心一意地做學生,作為一個年銷售額達2億元的公司董事長,他面臨的問題不比陳立群少:管理指令不能準確地下達到基層;員工的積極性就屬他這個老板最高;由于沒有完善績效考核體系,開始有人抱怨分配不公;還有該不該上市融資的問題也讓他思前想后。 這些問題是十幾年前靠5000元起家的周長琰所不曾面對的。“以前的決策都是感性的,至于為什么這么做,自己并不知道。”他說。這位學化工專業的董事長也試圖從書籍中尋找答案,但他發現并不能達到目的。“我需要一個系統的學習。” 在長江商學院EMBA及高層管理培訓執行主任羅譞的分析中,周長琰是中國企業家的典型樣本。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企業走到一個岔路口,面對全球化和市場的變化,未來做什么、怎么做開始困擾這些企業家。 在長江商學院EMBA入學面試的時候,羅譞問一些企業家學員對于企業未來三五年是怎樣的規劃?“他們回答說這正是為什么來讀EMBA的原因。”羅譞說。 這批企業家大都從計劃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并沒有接受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管理大公司的正式培訓。“成功大都依賴經濟發展的機遇和對市場的敏銳判斷,更多的時候是憑感覺而不是理性的分析,”陳立群說,“有時候,這種拍腦袋的方式只能算是企業家的靈感,而不能成為決策的依據。” 而且這些企業的最高決策者還發現另一個問題———如何與出身于MBA的職業經理人對話。中國從1991年開始工商管理碩士(MBA)教育,這些MBA學生大多成為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 定位于生產奢侈服裝品牌NE·TIGER的東北虎集團董事長張志峰是長江商學院首屆EMBA的學生,在他的公司里,越來越多的從國內外商學院畢業的MBA職員出現。“他們有自己的工作語言,我該學習如何與他們溝通。”他說。 老板學會管理MBA職員也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當初在國內高校首先試點EMBA教育的一個原因。“讓決策層與管理層在管理語言上對接。”武常岐說。1999年,北大首屆EMBA試點班學費是1萬美元,當時引起轟動。試點班主要是國有企業的老總們,但是第二年,情況開始發生改變,民營企業家加入進來,并成為主流。 2002年,經國務院學位辦批準,中國30所大學正式推出了EMBA課程,但與60年前在西方開始的EMBA不同,西方的EMBA課程主要是培養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而中國的EMBA課程主要是面對企業的最高決策層。在清華的EMBA學生構成中,公司副總以上職位的占84%,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占到了58%。而其他商學院也大多如此。 相對于MBA需要全國統一考試而言,EMBA考試是各個商學院命題,更具有靈活性。 這些企業家也試圖通過各種方式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哈爾濱仁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邵銘在企業上市前,也試圖通過短期培訓和聘請戰略咨詢專家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但是他最終發現“自己不系統提升,企業就提升不了”。2006年,他成為清華EMBA的學生。在清華,企業家學員們把EMBA教育戲稱為“沒錢的教授教一幫有錢的學生怎么賺錢”。 “并非虛榮心,我想得到的是企業的戰略性管理思維和全球化視野。”已經畢業的中國人民大學EMBA學員盧文兵說。這位內蒙古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在兩年內每個月都從呼和浩特飛往520公里外的北京,“基本上很少缺課”。 思維訓練營 不久前,周長琰給自己企業的員工做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培訓。他找了四個人。他給第一個人下達一道意思不明確卻很冗長的指令,讓他告訴第二個人,然后第二個人再告訴第三個人,第三個人告訴第四個人,最后讓第四個人再告訴大家。可以想象,最后傳遞的信息與當初的信息牛頭不對馬嘴。“這就是溝通中出現的問題。”他告訴他的下屬。 這個游戲是他在清華E MBA學習到的,他立刻把這個案例拿來給自己的員工培訓。因為溝通的問題,他的員工經常把應該送到美國的貨發到土耳其,而把屬于土耳其的產品發到美國。“我現在能告訴他們,問題出在哪里,怎么解決。” 在2003年進入北大讀EMBA之初,陳立群必須克服兩重困難,一是學生和董事長的角色沖突,因為時間上總安排不開;另外就是以前的管理思維方式遭遇挑戰。陳立群說以前決策是憑感覺,而在北大課堂上分析案例時,需要用技術分析和數據為基礎進行決策。 為了改變自己,他采取的辦法就是上完課后,回來給自己的員工講。“一是通過講述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二是通過這種階梯式的溝通,使公司團隊的成長與自己形成同步。” 兩年后,他回顧以前的決策方式時感受深刻。“以前就是一言堂,我拍腦袋決定的事情100%的通過。”現在他所領導的百萬莊園集團總公司改變了過去的決策方式,在決策前,陳立群先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然后讓下面專門的分析部門進行技術性分析,然后根據分析結果一起討論決定。 正是這種理性分析,讓陳立群知道為什么當初的西餐連鎖店不能吸引顧客。原因是出人意料的簡單,當時的店面裝修只是注重了歐化的風格,而讓中低端消費者誤認為這是一家高檔消費場所,根本就不敢進來。 陳立群總結自己最大的變化是從以前靠靈感決策轉到理性加靈感。“現在我知道公司的發展方向,以及如何取得成功。”他說。 “一個是拍腦袋,一個是基于分析的決策,誰成功的概率高呢?”羅譞說。 武常岐舉例說明思維訓練的重要,在他的班級中,有一位企業家學員找到了講授財務報表分析課的教授,向他請教自己的企業正在進行的一項涉及巨額資金的并購項目,教授告訴他可能存在的風險,并根據這些風險得出不宜并購的結論。但是這位企業家經過綜合考慮,還是進行了并購,并獲得了成功。后來這位企業家和武常岐談及此事時,把成功的原因歸結于教授教給他的風險分析方法。 被稱為“中國稅務系統迄今下海最高官”的徐剛,是北大EMBA2003級的學生,這位上海華普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認為老師的話要有選擇地聽。要聽的部分就是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掌握了思維方式,我就知道自己的企業如何在不降價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產品競爭力。”他說。 在他兩年的學習時間里,他把自己以前的從政思維轉化為企業家思維,并找到了華普汽車的戰略定位。但他堅持不缺課的行為甚至招致其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團的“不滿”———因為學習和工作經常讓他分身乏術。 同學是生產力 幾個月前,山西同仁康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衛軍盡了一下地主之誼,他把他的同學們邀請到山西太原,邊上課邊到企業實地考察。馬是中國人民大學EMBA2005級學生。這種活動并非馬衛軍的獨創,在此之前,他也被洛陽的同學邀請過去觀賞牡丹。 “每個人都是各個行業的精英,你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馬衛軍說。他認為,他之所以報考EMBA,一是想系統地梳理自己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就是積累更多的人脈資源。 可以想象一個60%學生是企業決策層,其他的是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和政府官員的班級,掌握了多大的財富和社會資源。一些媒體稱EMBA課程是“富人俱樂部”,不僅僅是昂貴的學費,更是學員的企業家身份。 “他們是富人群體,但是和別的俱樂部不同,他們是為學習而來。”長江商學院EMBA及高層管理培訓執行主任羅譞說。 比馬衛軍低一年級的楊志明是德國柯諾(北京)地板有限公司中國區營銷總監,也是班級的班長。在他的同學中,有房地產公司的老板,可能是他未來的客戶,也有上游資源企業的老板,還有規劃局的官員。“他們分析問題的思路讓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他說,“當然,也有項目合作上的可能。” 楊志明認為同學是生產力的說法沒錯。他的理解是,了解相關聯企業的思維方式,以后與之打交道的時候,會有正確的判斷。另外,即使不能幫助自己企業解決問題,他們也會很熱心地告訴你解決之道。 楊志明所在的企業每個月用電就有幾百萬元支出。他的一位EMBA同學,是電力公司的管理人員,就告訴楊志明如何節約企業用電,降低生產成本。而銀行的同學則告訴他什么樣的企業財務報表能讓銀行爽快地貸款給企業。 商學院的EMBA組織者們也樂于創造這樣的交流機會。在中國人民大學EMBA同學會中,設立了各個專業分會,比如房地產俱樂部,房地產界的精英們彼此能交流經驗。而清華EMBA項目常務副主任王勇發現,連鎖產業里的知名企業老板大多是自己EMBA項目的學生,于是他組織了連鎖業的沙龍。 東北虎集團董事長張志峰也認為EMBA同學的幫助很大。“因為在企業,沒有人會指出你的錯誤,”他說,“而在這里,你不再是老總,那些反對意見會給你帶來益處。” 但是,他話峰一轉,“不要試圖指望利用同學資源取巧,因為那是不切實際的。” “在某種意義上,這里的同學更是一面鏡子。”周長琰說。 企業家缺什么 幾年前,從做裁縫起家的張志峰一直得意于自己的一項成就——所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發展起來的,企業發展從沒有去銀行貸過款,也沒向私人融過錢。但是,從長江商學院畢業后,他發現這個想法不對。 有這個想法的還有周長琰,他之前一直反對企業上市,一是他企業發展并不缺錢,二是他認為上市就是圈小股東的錢。“我內心對這種行為是抵觸的。”他說。 但是他們發現自己的想法錯了。“學習后,我以前很多認為理所當然的想法崩潰了。”周長琰說。 E MBA畢業后,張志峰開始改變不想上市的想法,他認為,一家想國際化的公司,其公司治理結構必須透明,而其途徑,就是上市。“公司治理的透明度、信譽度與其融資能力成正比的。”張志峰說。 而在EMBA課堂上,周長琰也認識到,好的企業上市后能讓更多人受益,另外,一個公眾公司,能制約其個人的管理權力濫用,防止其錯誤的決策。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成功企業必須具備的。 羅譞認為,這正是中國這一代企業家所缺少的基因———全球化視野。“以中國的立場看全球,還是全球的立場看中國,是決定企業家成敗的關鍵因素。” 盧文兵也認為,正是這種全球化視野的缺失,導致中國企業陷入兩種困境,一是企業的發展思維是戰術性思維,每年有幾百萬的利潤后,就失去了發展方向,“眼光就轉向名車豪宅,不明白財富的意義”。第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經營,他的一個企業家朋友,經常向他詢問有什么好的項目,哪怕這個項目與他的主營業務相差十萬八千里,他都會投資。“而下一步,我們的企業將在專業創新上與外企競爭,盲目多元化存在巨大風險”。 不僅僅是國際化視野的短缺,中國企業還有一塊短板,就是在與國外跨國公司競爭中,中國企業是否有自己獨特的管理文化。“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結合起來,這是更深層次的問題。”張志峰說。 但是企業家趨之若鶩的EMBA教育能否彌補這些欠缺,看來還要假以時日。在長江商學院開設EMBA課程初期,教授們常常面臨學生們“行不通”的質疑,因為教授們提供的案例大都來自西方企業。現在情況開始轉變,因為商學院提供的案例大多來自對于本土企業的研究,其中一部分還是EMBA學員自己的企業。 另外,在長江商學院EMBA課程中,已開設一系列人文與管理課程,向學生系統介紹儒學、希臘哲學、佛教等軸心文明。“希望幫助中國企業家構建完善的人文精神更好地參與全球競爭。”羅譞說。 但盧文兵對于部分EMBA課程設置仍有自己的看法。比如證券投資學,教授企業家們如何評估股票,如何組合投資。但是作為企業決策者來說,更需要知道的是投融資的渠道。 盧文兵還認為,EMBA的課堂上,應該出現更多的已成功的企業家來講授他們的企業管理經驗,而不僅僅是學院派的教授們。 “EMBA教育不能告訴你如何做大企業,”盧文兵說,“關鍵需要自己的悟性。” 但EMBA教育帶來的改變已經在周長琰的企業管理上體現出來,他現在正在和戰略投資者談判,為其公司的上市做準備。另外,企業管理變得更溫情,每天上午,員工可以享受半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享受公司免費提供的茶葉和咖啡。在休息時,還可以聽到輕松的音樂。 為此,周長琰特意去買了臺鋼琴。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