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多個國家借鑒中國發展經驗 建設外國經濟特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1日 16:20 《時代信報》
印度 爭論不斷 繼續前行 “中國模式”雖然在印度有點水土不服,但依然是印度的重要參考坐標系。 2000年,印度時任工商部長馬朗宣布,將按照“中國模式”建立經濟特區。此后,深圳、珠海等中國經濟特區,便成為印度官員的“朝圣地”。 2006年,印度通過《經濟特區法》。在印度人眼里,中國的經濟特區更成了“一個大放光芒的楷模”。 然而,盡管印度興建的經濟特區在數量上數倍于中國,但印度政府卻并未從中嘗到預期的“甜頭”。更為嚴重的是,經濟特區數量上的急劇膨脹,導致國民的大規模抵抗,不少地方因征收土地而頻發流血事件。 “這又是怎么了?”印度人開始反思,“中國模式”的經濟特區,為何不能在印度根深葉茂呢? 一個印度商人的兩種境遇 不久前,印度裔世界鋼鐵大亨米塔爾向印度一家商業媒體講述了他在中國和印度不同的經商經歷。他的觀點頗具代表性。 米塔爾說:“在印度開辦工廠太難了!我不僅需要與政府談判,還要與擁有土地使用權的部落民交涉,這一談至少需要兩三年。而在中國,情況會截然不同,當我問起‘土地在哪里?’中國政府官員會告訴我,90天內一切都會打理好。” 米塔爾的不同遭遇,恰恰解釋了目前印度為何在建設經濟特區上步履蹣跚,也恰恰說明了在征用土地建設經濟特區問題上,“中國模式”為何并不適于印度。 印度一家著名軟件技術企業的經理莫漢·達斯說,“我們現在建立的經濟特區似乎都是著眼于今天,不僅規模小,而且比較短視,如果這樣下去,我擔心印度根本就不能像中國那樣從經濟特區的發展中受益。” 尋找“印度答案” 多年來,印度人一直在對比中印經濟特區的差異,以期尋找經濟特區發展的“印度答案”。印度一家研究機構的分析報告做了如下比較: 中國只有不到10個經濟特區,而印度目前已經批準和正在申請的經濟特區卻名目繁多,超過200個;中國經濟特區規模巨大,例如深圳特區的占地面積達32000英畝,而印度的特區與中國的工業園區差不多,面積大都小于100英畝;中國的經濟特區大都位于東南沿海,而印度200多個經濟特區卻遍布全印度;中國的經濟特區由政府主導,印度的經濟特區幾乎都由私人部門來開發…… “中國模式”仍是參照 目前,印度經濟特區的發展正處于十分微妙的狀態。 其實,從馬朗宣布按“中國模式”設立經濟特區的那刻起,印度媒體及專家就曾發出聲音:不要對經濟特區有過高預期。 有聲音批評稱,馬朗的方案沒有考慮到中印現實的基本差異,試圖模仿“中國模式”不可取。“中國經濟特區建設是循序漸進的,而印度的做法卻是忽左忽右,使人對它的動機產生懷疑;中國的經濟特區要么靠近港口,要么靠近工業重鎮,但印度的經濟特區卻是遍地開花。” 不過,爭論歸爭論。此間專家認為,盡管經濟特區在印度已成了“燙手的洋山芋”,但“中國模式”依然是印度的重要參考坐標系。經濟特區依然肩負著印度經濟騰飛的雄心壯志。 越南 成功借鑒 品嘗甜頭 無論工業區、出口加工區,還是經濟區,越南都全面借鑒了中國的成功經驗。 28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個“圈”,深圳由此從一個不知名的小漁村,迅速成長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深圳效應”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甚至讓“同志加兄弟”的越南也按捺不住。2003年,越共中央決定在越南中部地區仿效中國經濟特區建立第一個經濟開放區———茱萊經濟開放區。 老百姓以特區居民為榮 “中越傳統友誼代代相傳”,在茱萊,圍墻上的這行標語顯得非常醒目。 眼前這塊土地,過去曾是一片鹽堿地,當地居民生活貧困。然而,4年前的一次改革,這塊土地從“丑小鴨”很快變成了“金鳳凰”。 阮文心,一位皮膚黝黑的越南中部農民,他指著面前一條新鋪的柏油馬路告訴記者:“茱萊經濟特區的設立,給當地帶來了資金與技術,并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老百姓的生活也有了大的改觀。” 據他介紹,他的兩個孩子分別在特區的兩家工廠工作,其中一家是來自中國上海的飼料廠。“孩子們有了穩定的工作,我也可以放心退休了!”阮文心說。 茱萊成為越南第一個經濟區,當地的老百姓十分慶幸。因為他們都明白,是經濟區幫助自己擺脫了貧困,并架設起了當地與世界交往的橋梁。 到越南投資的最優越環境 茱萊經濟區位于越南中部廣南省境內的沿海地區,在首都河內以南860公里處,南北交通大干道———1號公路穿境而過。經濟區面積約為1.6萬公頃,已吸納國內外企業130家,協議金額達14億美元,主要集中在旅游和工業領域。 經濟區內,一排排現代化的廠房錯落有致,掩映于綠樹之中,一輛輛貨車進進出出,路上行走的工人三三兩兩,顯然他們大多都是當地的農民。 廣南省人民委員會主席阮春福表示:“外來投資幫助中部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我們正在為投資者創造越南最優惠的投資環境。” 坦言與中國差距 越南計劃和投資部工業區及出口加工區副局長陳玉興告訴記者,目前,越南設有9個經濟區,還有一批新的經濟區正在醞釀和規劃之中。 “在招商引資方面,越南全面借鑒、學習了中國經驗。”陳玉心說,目前,越南經濟區所推行的優惠政策,跟中國的差別不大,只是經濟區建設的規模要小。但是,越南對投資商的資金支持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都還遠不如中國。另外,中國在解決附帶社會問題方面,處理得比越南更為徹底和有效。 陳玉興還告訴記者:“無論工業區、出口加工區,還是當前正在興起的經濟區,越南都全面借鑒了中國的成功經驗。”從“中國模式”中吸取的經驗,越南更多的是用在工業區和出口加工區的建設上,例如增加對企業在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上的支持等。 俄羅斯 加強合作 堅持特色 俄羅斯在肯定中國經驗的同時,更重視保持“俄羅斯特色”。 “這座城市發展如此之快,讓我十分驚訝!俄羅斯的經濟特區應該借鑒深圳的發展經驗!”日前,“中俄友誼之旅—中國行”的俄方負責人奧斯特羅維多夫,在參觀深圳經濟特區后,如此向媒體發表他的感受。 其實,很多俄羅斯人都有同奧斯特羅維多夫一樣的感受。與此同時,“中國模式”所取得的成就,也讓許多俄羅斯人陷入思索———是否應像中國那樣大力發展經濟特區呢?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2005年,俄羅斯就組建了專門機構———俄羅斯聯邦經濟特區管理署,署長日丹諾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俄在建設經濟特區時將主要從“中國模式”中吸取經驗。 觸摸俄經濟特區的“脈搏” 綠城經濟特區,坐落在莫斯科澤廖諾格勒行政區內,是俄首批4個技術推廣型經濟特區之一。 日前,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記者驅車前往這個位于莫斯科西北部的經濟特區,親身觸摸俄羅斯經濟特區發展的“脈搏”。 進入綠城,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座綠樹成蔭、景色宜人的小城,一幢幢新建的樓房讓人感受到了小城的現代化氣息。 在紅墻綠樹的襯托下,綠城在寧靜的外表下流淌著科技創新的活力,這似乎跟中國經濟特區內的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情景大不相同。 可以說,綠城是俄羅斯經濟特區發展的一個縮影。目前,俄羅斯已經批準建立了13個各類經濟特區。俄聯邦和地方政府對經濟特區建設都極為關注,撥款支持特區基礎設施建設,以期使特區能夠早日全面開始運作。 積極向中國“取經” 對于經濟特區建設中的“中國模式”,俄官員和學者普遍認為,俄在建立經濟特區時應學習和借鑒中國的成功經驗。 俄國家杜馬工業、建設和科技委員會副主席斯摩棱斯基今年5月在莫斯科出席中俄青年議員友好交流活動時指出,俄羅斯推進經濟特區建設將為擴大俄羅斯和中國合作開辟廣闊前景,俄方歡迎中方積極參與俄經濟特區建設。 顯然,俄羅斯在借鑒中國經驗的同時,更重視與中國的合作。俄羅斯專家在肯定“中國模式”的同時,也指出了中國經濟特區的問題,例如高附加值產業比重低等。 強調“俄羅斯特色” 雖然俄羅斯很重視中國經驗,但俄羅斯更加重視“俄羅斯特色”。因此,俄羅斯經濟特區與中國經濟特區的差別也是十分明顯的。例如,俄經濟特區分為工業生產型、技術推廣型、旅游型等,屬于專業性、專門型經濟特區,而中國的經濟特區則屬于綜合性、全能型。在管理機制上,俄羅斯是實行中央直接管理、地方配合管理的雙重管理模式。 如今的俄羅斯,“經濟特區”已成為一個時髦的字眼。俄羅斯上下更是寄予了極大的熱情,希望經濟特區成為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引擎”。 據《國際先驅導報》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