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化工圍湖:太湖污染頑癥求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7日 03:31 第一財經日報
高學軍 太湖污染狀況備受關注之后,各界基本達成的一個共識是:太湖流域環境容量已遠不足以支撐目前的經濟規模。如果要有效治理太湖,勢必要大幅度削減該地區的排污總量 化工行業排出的各種主要污染物,在江蘇全省工業排污總量中均居前列,被列為全省“第一排污大戶”。這樣的“污染大戶”長期環太湖發展,治之不去。 太湖西岸的化工之鄉 宜興市周鐵鎮,位于太湖西岸,是有名的“化工之鄉”。 在這片河網縱橫交錯的江南鄉村,散布著數百家化工企業。這些企業排出的污水,基本未經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就通過河網排入太湖,成為污染河道和太湖的重要來源。 在60多歲的宜興農民杭堯斌眼里,這些化工廠就是讓人不得安寧的“慶父”。他說,如果不關閉化工廠,當地的河水就不可能變干凈,太湖也永遠無法治好。 2005年4月到8月,為了弄清太湖污染物來源,水利部太湖流域水資源保護局曾經組織了五次太湖上游沿湖地區工業企業污染源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太湖上游地區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是太湖污染負荷量的重要來源,而上游地區入湖的污染負荷量主要來源為無錫地區和常州地區,并主要通過宜興和武進(常州所轄區)境內的河流進入太湖,其中無錫地區所占比例最大,基本占入湖總量的一半左右,常州地區次之,浙江湖州地區占比小于1/5。 不堪重負的化工污染 今年1月27日,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宣布,2006年江蘇GDP突破2.1萬億元。江蘇由此成為國內“GDP兩萬億元俱樂部”的三省份之一。 在2006年中央加緊宏觀調控的背景下,江蘇GDP增長14.9%,增幅超過山東,也高于前兩年的增長水平。 然而,江蘇省的產業結構中,類似化工這樣排污量高的工業種類比重較大,且集中分布于環太湖地區,對當地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已經成為江蘇的心病。 江蘇省是一個化工大省。據統計,江蘇2005年化工產品銷售收入達到4000億元,位居全國第二位。目前,全省共有各類化工企業3萬余家,共生產20多個大門類、3萬多個品種的化工產品。 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的調查表明,江蘇全省化工行業廢水年排放量已達到7.75億噸,占全省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30%,化工行業排放的COD、氨氮、揮發酚和石油類等主要污染物,分別占全省工業排污總量的25%、50%、62%和33%,位居各行業前列,被列為全省“第一排污大戶”。 在江蘇省工業廢水排放前20位的重點企業中,化工行業就占了15家。 江蘇的化工企業主要集中在蘇南環太湖地區,蘇錫常三市都是化工企業集中的地區。其中無錫市化工企業目前接近3000家,規模以下企業(即“小化工”)約占2/3;蘇州市共有化工企業22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下企業約占3/4;常州市共有化工企業2400多家。 宜興作為無錫所轄的一個縣級市,化工行業是其傳統支柱產業,雖經多次整治,至今仍然擁有近1200家化工企業,并且基本分散于鄉村,沒有集中入園。 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張灝翰認為,江蘇的經濟主要分布在蘇南環太湖地區,該地區人口密度大,而傳統工業基礎密度又高,其環境承載能力相對有限,在工業化過程中,大量發展重化工業,更容易造成環境壓力。 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太湖富營養化程度逐漸加劇,環太湖地區排污企業漸漸成為眾矢之的,化工企業首當其沖。 控污之難 杭堯斌30年來的切膚之痛,江蘇省上下近日感同身受。幾天前,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在無錫重申,要以鐵腕治理“三廢”,堅決對太湖和周邊地區“小化工”企業實施關、停、并、轉,還要實行更嚴格的區域環保制度,提高太湖周邊地區的環保標準,并通過立法來強制執行,以保證太湖水質安全。 2006年10月9日,江蘇省分管環保的副省長主持召開全省電視電話會議,部署為期三年的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 在這次會議上,措辭之強硬前所未見:江蘇省副省長仇和要求用“最堅決、最嚴格、最徹底”的措施,以“堅定的信心,堅強的決心,堅持不懈的努力”,用三年時間,徹底整治“小化工”環境污染和安全問題。 在此之前,江蘇對化工生產企業進行過多次整治,但并未見到明顯成效。 此次“三年化工整治”部署之后,仇和又在多個場合重申省委書記李源潮和省長梁保華的態度:以最堅決的態度、最嚴厲的措施,全力抓好化工行業專項整治。 今年1月29日,在江蘇全省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工作會議上,仇和明確對各地上報的關停和搬遷計劃表示了不滿,他批評一些地方領導存有僥幸心理、畏難情緒和等待觀望態度,要求各地“下決心背水一戰”。 4月28日,2007年全國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在會上,仇和的發言明確表示出此次“三年化工整治”的用意:實現該省的污染減排目標。 按照國家要求,江蘇省“十一五”期間COD排放總量需削減15.1%。 仇和表示,此次江蘇全面開展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行動,已明確關閉2843家規模以下化工企業,搬遷改造941家,占規模以下化工企業總數的51%。對未進入園區的小型化工企業,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責令于2008年底前全部關停。 作為化工大戶,無錫是此次整治的重點。今年4月6日,無錫市相關官員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省里下達給無錫市的目標是三年內關閉650家化工生產企業,而無錫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確定將關閉772家規模以下企業。 該官員當時表示,大部分關閉工作今年就要完成,任務很艱巨。 確如其所說,2007年已近半,但是關閉工作仍未開始。6月4日,記者在宜興市漕橋河附近采訪時,村民們向記者表示,沒聽說附近的“小化工”有被關掉的。 6月2日晚上,無錫市委常委會議上傳出消息,無錫市確定了治理太湖、保護水源的“6699行動”,其中的“治污九大措施”就包括提前關閉規模以下化工生產企業。 對于關閉太湖周邊污染企業的前景,即使是在目前的氛圍中,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環境社會學者張玉林仍然表示不樂觀,這其中與發展壓力有關。 張灝翰認為,江蘇一直以來都是全國稅負最高的省份之一。改革開放早期,蘇南地區國企利潤上繳比例最高,曾經達到85%,現在上繳比例仍然超過50%。而江蘇省財政收入目前有60%要上繳國家。由于國企比例較高,因此與浙江、廣東等省相比,同樣的GDP下,江蘇要上繳更多。 這導致的后果是:江蘇在產業選擇上必須以高贏利的重化工業作為支柱產業,否則難以完成對國家的貢獻;其次,經濟高速發展背景下,基礎設施必須超前投入,導致財政壓力大,政府用于治理污染的經費很有限。 環境容量瓶頸 太湖污染狀況備受關注之后,各界基本達成的一個共識是:太湖流域環境容量已遠不足以支撐目前的經濟規模。如果要有效治理太湖,勢必要大幅度削減該地區的排污總量。 但如此一來,環太湖地區的經濟如何走向,就成為一個亟待解答的問題。 在太湖流域,無錫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條件,環境容量形勢尤為嚴峻。據《無錫日報》2006年12月報道,由無錫市常務副市長貢培興領銜的課題組所作的調研報告顯示,無錫在全省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耕地最少,單位面積主要污染負荷超過承載能力50%到100%。 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說,無錫污染物減排需要達到約40%以上,才有可能使環境得到喘息的機會。 張玉林教授提出,應該從太湖、太湖流域乃至于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環境容量出發,在確定一個適宜于人居的“環境上限”之后,再來考慮該地區的經濟活動如何不突破這一瓶頸。 “國家環保總局應該亮出一個可能有效的撒手锏:對于太湖流域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實行‘區域限批’。如果環保總局確有為江南乃至整個中國的生存環境負責的意志,從太湖和長三角下手著實必要。”張玉林說。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朱曉東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太湖污染發生之后,對于各地的環境容量進行系統評價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蘇、錫來說,可能排污總量已經超過環境容量,但是要把企業砍掉一半,這顯然不現實。”張灝翰說,“最可行的辦法是,第一把污染重的產業下決心淘汰,能耗高的產業可向蘇北轉移;第二優化產業結構,在減少污染的同時提高效益。” 張灝翰說,蘇南地區實際上已經處于轉軌中。江蘇省已經明確提出,要將沿滬寧線經濟帶作為高科技產業帶,去年江蘇的高科技產業產值已超過1萬億元,主要以蘇南為主。 此外,江蘇在剛剛啟動的沿海開發中已經明確提出,要把“環境容量”作為產業發展、生產力布局的重要依據。 “蘇北的環境容量大,但是省里已經提出保護第一、在保護中開發,要轉移企業、不能轉移污染,并且請了國家發改委幫助制定規劃,這顯示省里的發展觀念已經轉向,環境保護已經成為戰略重點。”張灝翰說。 “太湖目前的污染表現,應該看作是這一地區轉型過程中的問題。”他說。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