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王岐山近日指出,一切不適于國家壟斷的行業都要打破壟斷,一切不利于市場競爭和實現企業效率最大化的行業、企業結構都要進行重組
新聞事實:行業壟斷的厚墻有望在今年打破
最近一段時間,我國反行業壟斷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來自政府和企業的反壟斷“招數”也接連出手。
《中國青年報》近日的一條消息引人注意:在電信行業仍具壟斷地位的中國電信[微博]集團將再次拆分,重組新型電信集團的具體方案正在討論和上報之中。據消息靈通人士介紹,主流拆分方案是“長市分離,數據剝離”,就是將中國電信拆分成獨立經營長途電話和市內電話的公司,并將電信的數據局剝離出來,與其他的電信公司進行重組。而經營市話的公司則可根據情況再劃分成不同地域的獨立公司。通信等行業正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有關部門也將抓緊清理不利于打破壟斷、實行競爭的法規,加快立法進程。
中國電信是拆還是不拆、怎樣拆才好,立刻激起了激烈的爭論。但不管怎樣,行業壟斷走到今日,它的種種弊端已經是有目共睹。在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業壟斷日益成為一個影響改革深入,阻礙社會進步的反面角色,日益明顯地侵害著廣大民眾的諸多合法權益。
朱總理在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答記者問時,明確指出:某些行業,或者因歷史的原因,或者因壟斷的優勢,收入過高。我們即將對這些壟斷的行業進行體制改革,消除他們的壟斷地位。
緊接著,4月刮起了疾風驟雨般的“反壟斷風暴”。在4月4日結束的國務院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工作會議上,國家工商局局長王眾孚對今年的工作提出,工商總局將重點依法對電力、鐵路、郵政等壟斷行業開展反限制競爭的專項執法行動。
《中國經濟時報》今年1月5日就以《打破行政壟斷出路到底在哪里》一文開始了對壟斷行業的抨擊。4月,該報連續刊發了一系列言辭犀利的文章:《電信調價,拿誰當猴兒!、《郵政:別老拿“成本”蒙事兒》、《民航要搞“價格同盟”》、《鐵路:我是“老大”我怕誰》、《打破電力壟斷為何這樣難》。同時其他媒體的反行業壟斷報道也毫不客氣地紛至沓來。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表明:3月份,全國市內電話通話費上漲6.4%,電話月租費上漲3%,而這個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月下降0.6%。國家統計局有關人士表示,此次電話費上漲與從3月21日開始的電信資費調整有直接關系。同樣是3月,家住北京南站附近永鐵苑小區的1200多住戶卻開始享受便宜的電信資費。在這里新裝電話只交630元的初裝費,市話比電信便宜10%,長話便宜20%,這一切要歸功于新近組建的鐵通公司。有媒體對此評論說:“電信之所以可以在成本說不清的情況下將市話費上漲,根本原因就在于市場上沒有競爭對手。壟斷導致了我行我素的作風。隨著鐵通這樣的電信公司的成立,電信市場少見的價格競爭出現了,也就注定電信資費再不會是一種任意漲浮的游戲!
至于一直怨聲載道的手機雙向收費,已經在一些地方被突破。諸如蘭州的“被叫包月單向收費”等變相雙改單雖然被主管部門嚴厲批評并遭到調查,卻受到消費者歡迎。據報道,這項業務推出半個月來,一批批用戶“棄暗投明”,至少有數千名消費者辦理了此項業務。
而據《揚子晚報》日前報道:江蘇地方鐵路部門正在醞釀爭搶鐵路運輸市場,F在全國鐵路改革緊鑼密鼓,幾十年來一統天下的“鐵老大”要逐步開始鐵路是鐵路、運輸是運輸的網運分開改革,而鐵路運輸中的客源這塊蛋糕早就讓“蘇鐵”盯上了:江蘇境內的京滬鐵路大動脈上滬寧線熱得燙手,上海、南京、杭州一帶的鐵路客源更是一塊肥肉,一到節假日旅客人流如潮,火車的地板上、座椅上、椅背上和行李架上都是人。“蘇鐵”經過考察,正在招兵買馬,準備進軍鐵路客源市場。
郵政快遞與速遞專營公司之間的矛盾終于在積蓄了五六年之后來了一次總爆發。4月26日,鮮為人知的中國國際貨運代理協會突然召集二三十家媒體坐在了掛有“依法從事快遞業務”字樣的會議室里,聆聽協會會長及中國幾家專門從事貨運及速遞業務的公司的老總們對國家郵政局突擊檢查其快遞業務的一肚子不滿。而恰在此之前,國家郵政局也召集了諸多媒體痛斥國內快遞業務的混亂及檢查非法快遞公司的緣由經過。速遞公司方面的代表們一致指責“中國郵政查封合法快遞公司的行為是要利用專營權搞行業壟斷”。
民航方面,繼今年3月8日國內首批7條航線被公開打折后,5月20日,又有第二批8條航線實行明折明扣。此舉一出,上海航空公司就作出反應,在所屬4條航線上實行靈活的多等級艙位優惠票價,最低票價達5.5折。南京從事機票銷售的機構可就叫苦連天了,因為早就有不少南京的乘客跑到上海買機票,這次由于上海又推出5.5折優惠政策,甚至連原來常州、南通、連云港的旅客也都改跑上海買票了。因為價格便宜,譬如到北京,從南京走要900多元,而上海卻只要400多元。此時,就連一向規規矩矩的重慶機票市場也開始了價格大戰,據悉,一些線路的機票折扣已低至4折。
曾有人提出過疑問:本來是民航總局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航空公司的利益,制止惡性競爭,出臺了統一價格的“禁折令”,可航空公司為什么就是不領這份情,要用各種各樣的手段去暗打折而且屢禁不止呢?
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是:“市場的手”在起作用!而“市場”翻手云覆手雨的結果,必將是老百姓得到實惠。
但是,壟斷行業的壟斷行為也是一招高過一招,并找盡理由為自己辯護。有關人士指出,在我國即將加入WTO的今天,壟斷部門仍然想以恢復壟斷的方式逃避競爭,這是不符合我們發展的歷史步伐的,打破壟斷、開放市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專家訪談:百姓不愿再受“壟斷”的氣
問:最近,各方面反壟斷的呼聲十分引人注意。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年了,為什么現在才急風暴雨似的開始反對行業壟斷?
周漢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法學博士):二十年的改革中,行業壟斷一直存在,但當初沒有意識到。因為初期的改革是淺層次的,集中在放權讓利、放開價格、國企經營自主權等,還沒有深入到對利用行政權力阻礙競爭、限制競爭的做法進行批判。今天,基本的改革措施、方針及大的市場政策都出臺了,但深層的問題沒解決。這時朱總理提出要在基礎產業引入競爭,大家也認識到利用行政權力分割市場、限制競爭,已經成了改革的障礙。
另一方面,反壟斷與中國法制建設的進程相吻合。1993年我們頒布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其中提到公用部門不應指定連鎖或服務企業。但那時還是停留在簡單層次上的“反不正當競爭”,比如惡性降價、搭售行為,還沒有上升到反壟斷的層面。今天我們已經有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責任法》和其他相應的法律規定。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些行為,法律對它沒有辦法,如地方封鎖,大的公用部門如電力、電信、鐵路、民航、郵政!斗床徽敻偁幏ā贰ⅰ断M者權益保護法》都不足以調整基礎設施產業、地方政府用行政權力封鎖市場的行為。所以從法律的角度也提出了反壟斷的問題。
第三個重要的原因,隨著改革開放,老百姓的權利意識也覺醒了。以前,公用服務無論好壞大家都接受,比如能用上電就很好了,不掉閘就不錯了。電話要交5000元初裝費,電話才能用上,這就可以湊合了。而現在老百姓不光要通電話,要坐飛機,而且意識到自己作為消費者有知情權、公平交易權。他們發現自己作為權利主體,應有的權利是一個殘缺的系統。所以他們不再做沉默的消費者,對行業壟斷造成的質次價高的服務,對漠視消費者權利的現象就要說話了。
而加入WTO與此也有直接的關系。WTO要求的是自由競爭制度,行業壟斷是用行政權力來分割市場,阻礙競爭,加入WTO對這種市場秩序提出了很多挑戰。前三個原因是內因,WTO是外因。
“加強管理”做不了壟斷的幌子
問:現在一些壟斷的行業也在找出很多理由來為自己辯護,說是在加強管理,還有專營權,那我們怎么界定正常的行政管理和不正當的壟斷呢?
余暉(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壟斷”其實是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泛稱。它包括獨家壟斷、寡頭壟斷和壟斷競爭三種類型。在可競爭市場環境里,獨家壟斷的概率幾乎為零,寡頭壟斷和壟斷競爭則一般是企業通過專利權或長期競爭而自然形成的一種不穩定的市場力量,如當今美國的電信業、汽車制造業和電腦軟件業。但這種“自然形成的壟斷”與現在所說的“行業壟斷”截然不同,后者是在不可競爭的公共事業(如區域性的燃氣、給排水或配電)領域,通過政府的特許而建立起來的獨家壟斷。
行業壟斷具有如下特征:一、壟斷企業大多為國有獨資或國家絕對控股;二、壟斷企業或者由政府直接經營,或者政府通過人事權的控制對企業實行監管;三、企業的壟斷來源于法律合法性和行政合法性;四、壟斷企業具有納稅人和向政府貢獻利潤的雙重身份;五、壟斷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一種低效率的競爭,表現為不計成本的重復投資和少有創新的經營管理;市場結構以行業性的寡頭壟斷為主,即競爭主體一般只有2至10家。這些特征在民航、鐵路、電力、基礎電信、石油天然氣以及區域性建筑施工單位等運營商身上都有充分的體現。
周漢華:國外的壟斷是長期市場經濟中,通過充分的競爭形成的壟斷。微軟[微博]也好,通用汽車也好,它們的壟斷都是在市場競爭中自然形成的,是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壟斷。而中國的方向是相反的,我們沒有一個市場充分發育的階段,市場化競爭實際上是在政府的推動下進行的,沒有在自然競爭中形成的壟斷,或者說這種壟斷還很少很少,更多的是行業壟斷。它是通過行政權力來阻礙競爭的壟斷。
至于怎么區別正常行政管理和壟斷,我想這是很明確的。正常的政府監管有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比如完善的產權結構、充分的市場競爭,監管機構也是政企分離。行業壟斷卻不是這樣,他們還有法律依據,如郵政局就搬出《郵政法》做尚方寶劍,說根據《郵政法》,郵政市場由我們專營。但看一下郵政政企不分的狀況,這實際上是行業壟斷,或是保護落后的行為。
要打破壟斷就要突破現有法律條文
問:既然有法律根據,反壟斷怎么能從法律上動搖它的根基?
周漢華:這是國內外法律界討論了許多年的問題。就是說:法律到底是什么?法律規則和社會現實的關系是什么?法律是一個規范框架,它與社會發展的現實有時會脫節。尤其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法律、制度往往是政府強制推廣的。這與西方那種自然生成的法律不一樣。西方是在市場經濟充分發育成熟后形成的市場交易規則,慢慢又變成了法律,法律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我們先沒有一個市場制度,沒有多元化的經營主體。我們是通過先立法的方式來強制性地推動制度的實現。正因為如此,就形成了我們的法律有時不能反映現實生活的需要,不能反映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多]政法》就很典型,保護一家經營、獨家壟斷的體制。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改革的路究竟應該怎么走?是只能跟著以往制定法律走,還是從現實生活中創造法律?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就特別重要。判斷一個法律是否合理,應看是否符合“三個有利于”。改革中就有許多突破法律條文、順應市場規律的自發行為,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法律的變革。我國一個法律的修改周期基本是七到八年,F有法律中的某些東西不適應社會發展現實,都會進行相應修改。
余暉:對打破行業壟斷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培育產權多元化的競爭主體。在基礎設施領域,如果仍然以國有獨資企業為主,國有企業固有的制度缺陷(如所有者缺位、監管虛設、缺乏創新和危機意識以及落后的經營管理等),將使得競爭無法實現。要達到這一目標,有兩個辦法:一是在WTO國民待遇生效前,盡快允許國內民間投資主體自由進入競爭性環節,或不受限制地參與壟斷環節的特許權競爭;二是加快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對現有壟斷企業進行股份化改造,使其成為產權多元化的現代公司制企業。我們尤其強調國內資本的進入,F在許多行業壟斷企業紛紛向國外資本敞開懷抱,而本國國民卻無法享受國民待遇。
問:但也確實有一些行業是涉及國計民生的命脈行業,我們怎么能既要引入充分競爭,使市場經濟一步步走向成熟,同時又適當對命脈行業加以保護,這能有魚和熊掌兼得的途徑嗎?
周漢華:這是一個各國都面臨的問題。有些行業是不能完全引進充分競爭的,但這樣的部分所占比例應該是很少的。而且按傳統的看法這些領域都有自然壟斷,不應該有競爭。但最近二三十年的發展表明,這些領域也已經充分地引入了競爭的機制。所以這是個利益協調的問題,一方面要維護國家的戰略利益,實行一定的特殊政策,另一方面應相應地進行業務的分離,把可以競爭的領域和不可以競爭的領域分開。比如網絡,太多了肯定是浪費,但是不是都必須由中國電信來經營就不一定,可以橫切或豎切。在保有一定的自然壟斷環節之外,可以放開競爭的環節應該盡量放開。(采寫/本報記者孫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