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一匹單冷空調的配件成本是多少?
在美的空調工作了十年,剛剛加盟卓爾龍空調任銷售部經理的甘福初給出的答案,顯然讓所有的人都大吃一驚————500塊!
對于空調界比較一致的“1500塊成本論”。甘福初的解釋是,“如果全部配件都用最好最貴的,當然得1500塊”。
以卓爾龍為例,現時采用的是松下壓縮機,每臺價格450元。假如用美芝、LG、鎮泰等牌子的壓縮機,價格就降低許多,最便宜的壓縮機每臺只需200元。
甘福初說,空調四大主件:壓縮機、電控板、蒸發器、冷凍器,假如全部采用低價位產品,平均每個主件最高可降200塊費用。另外兩大配件,五金件和塑料件,進口的和國產的價格相差也很大,最高分別可以再降100塊費用。
按照他的推算,一臺一匹單冷空調最低僅需500塊就可以組裝成品。據他透露,即使是空調第一集團內的海爾、美的、格力等品牌,也不可能全部采用最好的配件。
如此看來,格蘭仕不久前叫囂“要把現時空調的價格再降一半”,似乎并非毫無依據。大廠“推”,小廠“拉”
以往打價格戰,大廠總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其中最常用的一條是“清理市場”,聲稱要把沒有實力的小廠趕出去。卓爾龍空調常務副總經理林亞松認為,這種提法相當可笑。他說,小廠和大廠做市場的方法完全不一樣,小廠用“推”,大廠用“拉”。
說白了,就是大廠靠廣告轟炸,把消費者吸引到店里來,小廠則通過給足經銷商利潤,讓其愿意為自己的產品“賣”力。據林亞松透露,在地縣級城鎮,小廠的策略相當管用。以賣卓爾龍空調為例,經銷商可以得到的單臺利潤高達300多塊,而賣美的等大品牌空調現時最高也只有100多塊利潤。他說,主要是做大品牌透明度太高,消費者對它了解較深,經銷商沒辦法賺更多的錢。
賣一臺卓爾龍,等于賣3臺其它大品牌賺的錢。林亞松指出,經銷商精得很,他們完全懂得這帳該怎么算,“小廠不愁沒有人來做”。小廠商玩不完
甘福初認為,價格戰拼得兇,小廠偷笑都來不及呢?他說,打來打去,受傷的還是那些大廠。
“以彩電業為例,前段時間有報道說是全行業虧損。我看,這種說法不準確,據我所知有些小廠就不虧。不信,可以去問一問惠州的康力。即使TCL[微博]彩電最賺錢的一年,利潤都比不過它”。林亞松說,“小廠的市場占有率確實不高,但是有錢賺”。可以為林亞松這番話作有力證據的是,甘福初隨后拿出的幾份資料。第一份,是空調廠家的花名錄。僅“南海番禹順德”現時空調廠就有近100家,其中南海50多家,順德20多家,番禺10多家。加上中山、深圳、惠州等地,廣東大大小小的空調廠即將突破200家大關。如果算上省外,全國空調廠已多達300家。值得注意的是,300家中有70%的空調廠是最近一兩年新建的,多數屬于組裝廠。
第二份,是卓爾龍2000年的“成績單”。當時,卓爾龍還沒有自己的工廠,讓人家貼牌生產,一年下來居然賣出1·5萬臺,每臺可賺400—500元錢,利潤相當可觀。
第三份,是空調市場調研報告。數據表明,如今大城市雖然每戶一機飽和量為70%,但每戶兩機只占40%,每戶三機更少,僅10%。地縣級小城鎮每戶一機的飽和量不足30%,農村每戶一機10%都還不到。甘福初說,盡管中國的空調業已發展了十年時間,但是市場容量并不算大,現在仍處在起步階段,發展潛力還相當大。報告預測,我國空調業在未來幾年,可以保持20—30%的增長。
第四份,是卓爾龍的投資計劃。首期投資200多萬的3條生產線剛剛建成,產能6萬臺。林亞松說,2001年我們的銷售有望突破5萬臺。因此,第二期生產線的擴建已經提上議事日程。空調廠就是“螺絲刀廠”
事實上,與大廠競爭,小廠在成本控制上還可以有更多優勢。甘福初說,在配件采購上,大廠雖然要貨數量大,但是往往拖款嚴重,第一批要去的貨,大廠通常是要第二批貨時,才結算貨款。供應商由此經常出現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
小廠到供應商那里提貨,情形完全兩樣,基本上是現款現貨,甚至是先打給供應商預付款。因此,小廠從供應商那里取貨,不但價格比大廠優惠,而且通常拿到質量最好的貨。
大廠要貨數量大,有時反而質量得不到保證。“因為供應商一時半刻拿不出這么多的貨,結果一些次一點的產品也充到貨里面”,反正大廠有良好的售后服務,產品賣出去后還能補救。
在另一個方面,小廠哪怕連一個配件都不用生產,但是租來一個廠房,裝上一臺設備,再招聘一批工人,一臺臺空調就可以源源不斷下線。這種被人們稱為“螺絲刀廠”的做法,每臺單機的生產成本自然又比大廠降低100多元。
甘福初說,小廠“省錢”的方法還有很多,最為人們所了解的兩個是節約廣告費用和銷售費用。“大廠的廣告費一般按銷售額12%的比例投放,如果單機價格定在2000塊,它的廣告費用就得200多塊,銷售費用少說也得幾十塊”。
所有節約的費用互相沖抵,小廠的空調在市面上不但可以比大廠便宜300塊以上,而且給了經銷商300塊以上的充足利潤,還能夠保證產品質量不出大的問題,“南番順”幾乎一夜之間就冒出華高、日彩、飛揚、美旗、天元、紳寶、稻田、利凱爾等幾十家小空調廠,也就不難理解了。雖然大吃小是趨勢,但只要管理得當,小廠商不是沒有活路。甘福初認為。圖降價、降價,家電廠商的“痛”也許正是消費者的“快樂”。(本報記者黃鈣)《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