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彭作義連續購并了包括3家外資啤酒企業在內的8家啤酒廠,如果將青島啤酒[微博]在全國收購的啤酒企業都算起來,目前生產能力已達到250萬噸,把同行遠遠地甩在后面。業內人士說,青島啤酒大肆購并并化解購并所帶來的風險,無疑對中國一些傳統產業的整合、重組有啟示意義,青啤的并購模式將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經濟現象。
彭作義把自己連續的并購行為形象地稱為新一輪的“跑馬圈地”運動。關鍵處不是兼并,而是速度。等地圈完了,就要開始慢慢消化,就要拿利潤了。對一個上市公司來講,最終還是要落實在贏利能力上。而業績欠佳,正是青島啤酒被猜測的口實。以青島啤酒董事會的說法,利潤率偏低,第一和青啤快速擴張而導致運營成本過高有關;第二是因為人們已經看到金黃色的小雞后,對它下蛋的過程更無耐心等待。
青啤拿到足夠的利潤尚需幾年時間,但它一步步把自身做實的想法卻已初露端倪。據悉,進入青島啤酒一年半以上的企業已全部贏利,全年外地企業盈虧相抵,已向總部提供利潤6000萬。青啤并不準備把這些利潤拿回總部,而是要投在當地,用于當地各企業的發展,打下一個健康發展的基礎。
采訪就是從這兒開始的。當記者問到,青啤購并企業為什么會這么快產生利潤呢?彭作義答:青啤近一、兩年來形成的并購模式已經是成熟的東西,再加上各地政府的支持和青啤自身的優勢,各地的青島啤酒系列酒一般能很快打開當地市場。這些品牌因酒質好、有親和力,逐漸成為當地主導品牌。
事做到現在,彭作義才算略微松一口氣。兩年前,青啤在谷底往上爬坡的時候,新鮮度管理、低成本擴張都遇到一些麻煩,金字塔戰略也暫時不能見到成效,青啤這盤棋,局勢還不明朗。
在跑步中調整現在不是追求完美的時候
當有人提出青島啤酒購下30多家啤酒廠,青啤如何整合這些品牌時,彭作義說:你們不能現在就要求我把所有的事做完美。按正常做法,青島啤酒應該是兼并一家消化一家后,再去實施下一步兼并,青啤也好有時間處理好與企業相關的一些問題。但是面對啤酒行業的大整合,青島啤酒必須利用自己的品牌優勢,完成全國的戰略布局,時不我待,青島啤酒只能在跑步中調整自己。
實際上,彭作義的思路就是,最終要在全國的中心城市鋪滿他純正的青島啤酒。因現時的狀況,多說無益,他現在只能是不動聲色,對那些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青啤發展的人,保持足夠的寬容態度。
青島啤酒早走一步的購并行動,使其在下一步的發展中占盡先機。彭作義懂得什么是“謀大勢”。對一個問題深思熟慮之后,他下手又穩又狠。1997年底,他掘出了青島啤酒的病根,青島啤酒之所以失掉市場,是因為酒不新鮮,他果斷的限產清庫,把價值3千萬的不新鮮的啤酒統一處理,當時集團內部一片嘩然。彭則說,長痛不如短痛,不然就只會把最新的酒放在倉庫里,把最陳的酒賣到市場上。青啤酒在1998年全面推開了新鮮度管理。彭作義做事的魄力是有名的,據說,在80年代末他還在青島大洋食品集團時,就有一些做法頗為大膽。一次他跟有關部門去日本洽談生意,那時官方的洽談常要流于形式,因此大洋集團沒拿到定單。等中方代表團去機場準備飛回國內時,獨獨少了彭作義,原來他退掉機票自己去找外商談項目去了。
與一般人所理解不同的是,青啤把兼并風險化解到最小程度。首先是對被兼并企業有四個方面的要求,即要看并購企業市場容量多大、領導班子情況、剝離不良資產情況、企業潛在前景等四方面,達到要求后,將其注冊為獨立的法人公司,自負盈虧。購并企業是根據公司全國戰略布局思路進行的,每一個兼并企業都是青啤在國內市場安下的一個“木樁子”,對于青啤大局,它們是一體的。
彭作義認為,并購是和新經濟密切相關的一項內容,通過盤下對方的產品、技術、人才,新型公司獲得了快速的發展。這幾年,青啤在“跑步中發展,在跑步中調整”,積累了許多購并的經驗。為了管好這30家企業,青啤又在今年推行事業部制。先后成立華南、華東、淮海等四個事業部,每個事業部管轄4到5個企業,事業部屬于青啤總公司垂直領導。
如何消化一個企業?青啤決策層的共識是,在并購之前就應夠考慮到這點,收購一個企業的可行性研究當中,應該充分考慮到管理風險,自身的消化能力。青啤的收購是有整體上的戰略布局的,在一個省份青啤一般要收購至少3個以上企業,條件成熟后,就組建事業部,因為一個啤酒企業單兵作戰容易處于地方品牌的包圍之中,很難發展壯大。
對被兼并的企業,彭作義看中的首先是市場。由于啤酒生產的地域性特征,啤酒廠所在地潛在的市場發展很重要,而不是規模有多大,產品有多好。對青啤來講,技術、工藝、網絡等已經是成熟的東西。
在廣東省,青啤收購了山水、斗門兩個啤酒廠,和日本合資建成深圳純生啤酒公司。深圳直接生產青島啤酒銷在當地,“山水”、“香江”啤酒則主攻珠海周邊地區,這兩個兼并的企業酒質好,在當地市場供不應求。這些企業要成為青島啤酒銷向港澳地區的生產基地。所以,市場是決定青啤投資的根本。
再以收購上海嘉士伯為例,現已投料試產,嘉士伯設備精良,水處理系統先進,能把當地的水處理成嶗山水的品質,可年產10萬噸青島啤酒。而上海、南京又是青島啤酒的傳統市場,當地生產青島啤酒又銷在當地,上海將成為緊隨深圳生產純正青島啤酒的第二家。
三個法寶和幾個問題
怎樣做出好酒并攻下市場,有人總結青島啤酒有三件法寶。第一是青島啤酒有親和力的文化底蘊,它像黏結劑一樣把一盤散沙粘結起來。彭作義最滿意的就是青啤文化,以他的說法,青島啤酒的企業文化是百年積淀成的,就像道家的氣,看似無,實則無處不充盈,用8個字概括就是“柔中帶剛,綿里藏針”,是和諧的人際關系加科學化的管理,他很為自己的企業文化得意。得益于這種文化,青啤外派的人很抱團,有一種嗷嗷叫的團隊精神。對外,這種文化則體現為一種包容。收購嘉士伯在上海的資產時,彭作義對香港的一個大股東說:我希望你不要撤資,第一你們集團并不是現在就要收回這些資金;第二和青啤合作,我們會成為朋友。最后,雙方果然成為合作伙伴。做酒,和諧的人際關系應該是最重要的。第二件法寶是青島啤酒這塊牌子的巨大魅力。有幾點可以看出來,全國任何一個地方的消費者都知道這塊牌子,并且充滿神秘感。青啤第三件法寶是“直供模式”。有人擔心青島啤酒會消化不良,其實說到底就是市場問題,即酒能不能賣出去?彭作義的觀點是要用幾千萬元在一個城市建一個銷售網絡。青啤跟經銷商的關系是“我開荒,你種地”,前期鋪市場的事都由青啤來做,然后再交給經銷商。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網絡永遠掌握在青啤手里。
青島啤酒在解決國內市場和企業重組后,下一步的重點應多在資本運作上下功夫,青島啤酒在拓展國內市場的同時也應該加大走向國際市場的力度。
做大、做實、做利潤
青島啤酒去年全年的產銷量達到107萬噸,重新坐上中國啤酒企業的頭把交椅,但其產品的利潤卻不及燕京。倘若把這兩家企業放在一起比較,是非常有趣的。燕京啤酒從1995年兼并了華斯啤酒廠后,隨后幾年,先后在江西、湖南、湖北收購了5家啤酒廠,幾乎和青啤同時成為年產百萬噸的行業巨頭。據1999年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年報內容,青島啤酒的主營業務收入高達24.45億元,主營業務利潤為7.75億元,但凈利潤僅為0.89億元,對于9億股的總股本而言,每股收益不到0.1元。這可能與青啤快速擴張導致運營成本較高有關,但同時,如果青啤真能通過如此手段迅速占領大部分市場,再加上青島啤酒品牌的影響力,那么其發展潛力就足以令對手生畏。相對于青啤跑馬圈地式的大手筆擴張,燕京啤酒似乎保守一些。當前啤酒市場處于資源整合期,誰現在領先一步,以后就可能步步領先。數據顯示,青島啤酒的資產負債率為56.5%,其長期負債2.49億元,流動負債高達23.94億元,給人一種破釜沉舟的感覺,為搶占市場不惜大肆負債,致使公司承擔了一定的財務風險。
其實適當地運用財務杠桿,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公司的經營水平和經營業績。在目前我國銀行利率處于比較穩定的低利率時期,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承受更多的負債,以盡可能多地占領市場。對青啤這類技術非常成熟的巨頭企業,占領市場也就是為企業將來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彭作義算了一筆賬,等青島啤酒做大了,一瓶酒多增加幾分錢的利潤,那將是一個天量的數字。(本報特約記者鄭國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