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的大手筆收購,使青島啤酒成了市場和媒體的關注對象。
7月初,青島啤酒就曾對外界透露,公司將收購世界兩大著名啤酒公司在京滬兩地的資產。8月9日,青島啤酒收了上海嘉士伯,揭開了此次收購行動的序幕;接著在18日,青啤又北上收購了亞洲戰略投資公司所持"五星啤酒"、"三環啤酒"的股權,將此波收購行動推上了高潮。耗資2250萬美元的收購行為是青啤有史以來耗資最大的市場行動。業內人士分析認為
,這一收購行為對青啤乃至整個啤酒行業,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然而,青啤收購之后的一系列問題,迄今鮮有人關注。
目前在我國500多家啤酒企業中,青島啤酒的牌子無疑是最叫得響的一個,號稱中國第一品牌,一塊世界級的牌子。1993年,青島啤酒在國內啤酒行業中率先完成股份制改造,在滬市成功發行了A股,并且在香港,作為中國內地第一家公司發行了H股。兩地上市,青島啤酒共募集資金16億元。
從青島啤酒發出的公告來看,今年以來,青島啤酒收購5家啤酒企業共需耗資約3.6億元。據悉,1993年青島啤酒上市時所籌集的16億元資金在1998年已基本用完,因此,對青啤來說,資金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對此,青島啤酒集團總經理彭作義卻認為,青啤目前的自有資金仍有2億~3億,所以錢并不是問題。也許,對青啤來說,收購企業的資金并不是問題,但是,收購過來后,企業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方能擴大生產規模、打開市場銷路。
上市帶給青島啤酒的資金,僅限于1993年那次,即在滬和香港上市之初。之后的幾年時光,青島啤酒因為業績不達標,無法從資本市場上募得一分錢。
目前在深滬兩地上市的啤酒生產企業共有5家,即燕京啤酒、重慶啤酒、拉薩啤酒、蘭州黃河和青島啤酒。誰也不能否認,在這5家上市公司中,青啤的名氣是最大的,但論實力,青啤就有些"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了。業內人士常用的比喻是"有名氣的青啤,有實力的燕京"。
青啤當然不甘心,一系列的收購后,論產量,1999年青啤以107萬噸的產量重新從燕啤手中奪回了"啤老大"的稱號,但是,論利潤,青啤就與之"啤老大"的稱號顯得極不相稱。以去年5家上市公司公布的每股收益為例,燕啤0.53元/股,拉啤為0.43元/股,蘭州黃河為0.33元/股,重啤為0.24元/股,青啤為0.1元/股,竟列5家啤酒類上市公司之尾。盈利能力如此之低,說明雖然青島啤酒宣稱所收購的企業大部分已實現盈利,但顯然盈利情況并不如人意。
對于利潤與產量、銷售收入之間出現如此不成比例的尷尬局面,青啤在年報中所做的解釋是,所兼并的企業技改、整頓花去大量資金、兼并企業出現虧損、公司為擴大銷量在市場營銷方面增加投入等等。看來,青啤自己也認為,是收購企業的后續投入拖了公司利潤的后腿。這從青啤歷年的報表對比中也可以看出。在青啤開始大規模收購前夕的1994年,其利潤狀況是上市以來最好的一年,從此以后,利潤就一路下滑。
據悉,青島啤酒目前已擁有近30個生產基地、30多個品牌,遍布全國10多個省市。管理這些企業本身就是一件費力而又成本高昂的事。
據公司1999年年報顯示,青啤營業、管理費用之和占主業收入的比例高達25.82%,大大高于其他啤酒上市公司10%左右的比例。一業內人士分析道,費用的居高不下,是青啤在獲得收購企業短暫的歡喜后,不得不為之付出的巨額代價。而且只要青啤的擴張不停止,費用的增加還在所難免。更為難辦的是,作為一家1993年就上市的老公司,青啤的負擔似乎比其它啤酒上市公司都重,由于當時的客觀原因,青啤的上市資產中有大量不良資產,而且因種種原因至今尚未剝離。
這或許也是青啤為什么要開展大規模收購,急于打開市場的原因,只有開辟新的利潤來源,才能消化自身的包袱,不愧對股東,但收購不是沒有代價的,最主要的代價就是--資金。青啤上市之初,募集的資金竟然存在銀行賬上,找不到出處,這一點深為投資者所詬病,似乎資金對于青啤來說不是問題。但在一系列"低成本"擴張之后,青啤的資金好像不再充足了。看來,收購消化眾多小啤酒企業已讓青啤消耗了不少彈藥,今年,它又連續狂吞了上海嘉士伯、北京五星、三環這些"大家伙",使人不禁擔心起來,青啤的彈藥還夠嗎?
據青啤公司董事會秘書處的張瑞祥介紹,公司收購企業及后續投入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三個:一是大約3個億的自有資金;二是每年的折舊費用;三是銀行貸款。
由于青啤這幾年的業績狀況不很理想,后續從證券市場上籌集資金的大門對其依然會緊閉。無法從證券市場上籌資,于是銀行就成為一種選擇,但是,對青啤來說,目前已是債臺高筑,再借錢,帶給企業的將是:財務費用的增加、利潤的減少、股東回報的下降。
據年報顯示,1999年,青啤資產負債率高達51%,而同期,燕啤的資產負債率僅為4.17%。
如此說來,青啤應該好好算一下賬,收購一家企業容易,但消化它,使它真正的開始盈利、不再需要供血,到底需要多少資金。不然,一個不好,出現資金周轉不靈,勢必會連累青啤公司的母體。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