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舊時王謝堂前燕的汽車,如今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中國的消費者得到極大實惠;而中國的汽車工業,則還在市場與技術之間、在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之間,尋找著未來的發展方向
本刊記者/吳凡
十年前的中國汽車工業,滿是對因為面臨全球競爭而可能全面潰敗的擔憂和對“狼來了”的畏懼。
十年后,在開放環境下探索和發展的中國汽車工業,不僅沒有被沖垮,而且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國,從2000年的產銷207萬輛,到2010年已經實現產銷1826萬輛。
汽車的價格也因開放而逐步與世界接軌。曾經高不可攀的私家汽車,如今已經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的日常交通工具。
盡管成績斐然,但是中國的汽車工業,仍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問題和挑戰。
總結入世十年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不足,中國貿促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王俠,認為最重要的是兩點:技術自主開發能力的不足和自主品牌發育的不足。
“市場換技術”的對外發展模式曾經被寄予厚望,產銷量世界第一也足以證明中國市場這塊蛋糕的巨大。但是,大多數核心技術仍然被國際跨國公司壟斷。
“為什么市場沒有換到核心技術?不僅是因為外企不會輕易將自己的核心技術轉移出去,更是因為核心技術從本質講是核心能力,而核心能力是難以通過市場換來的,必須要加強技術的自主創新。”王俠說。
中國汽車這十年
20萬元能夠買到什么車?十年前,大概只能買一輛桑塔納;十年之后,20萬已經可以購得一輛mini cooper了。這兩個不同的答案,也許就是入世十年,中國汽車業的最大變化。
2001年11月,中國正式獲準加入WTO。在入世之初,中國汽車業彌漫著一股“狼終于來了”的悲觀情緒。彼時的業內,充斥著對于本土企業將在外資強大技術與資金的圍剿下“全軍覆沒”的擔憂。
根據中國加入WTO的相關條款,到2006年,整車進口關稅要從80%-100%逐年降到25%;汽車零部件平均關稅從35%逐步降到10%。另外,汽車進口配額也要全部取消。
“之前國際上有很多懷疑的聲音,都在觀望中國能否履行入世時的相關承諾,但是他們沒想到,2005年1月1日,中國真的一次性取消了全部的進口配額。”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中國的汽車產業按照入世承諾開放,大量外資進入中國,一批合資企業成立。從2006年開始,中國的大街上,不再是之前滿眼桑塔納和捷達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華晨寶馬、一汽大眾、廣州本田、東風雪鐵龍等眾多合資品牌。據統計,2002年在中國上市的轎車不到40種,到2010年,中國市場則有超過180種汽車銷售。
產品的豐富不僅帶給了中國消費者更多的選擇,國產化的深入也使得消費者得以購買到性能更加優越、價格更加便宜的汽車。汽車銷售的主力,也由十年前的公用車、商用車變成了私家車。
曾經在入世初到全面開放期間忍受了寒冬的汽車經銷商們,也終于盼來了春天。以寶馬為例,1994年到2003年間,寶馬在中國只有一個代表處和五家進口商,通過貿易的方式進口寶馬汽車,并在中國銷售。現在,全國的寶馬經銷商已經發展到超過200家,觸角也延伸到了三四線、甚至五線城市。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2000年中國汽車產銷量為207萬輛,到2010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到1826萬輛,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產銷國。十年的時間,中國的汽車產量增長了近8倍,年均增長率為24.3%。從世界范圍來看,連續十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在汽車先行國家也是絕無僅有的。
增長迅速的汽車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逐年加強,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2000年,中國汽車產業增加值僅有864.06億元,占GDP的比重為0.97%;2009年,中國汽車產業增加值達到5378.9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1.58%。
在有1984人參加的蓋世汽車網“入世對中國汽車工業影響的調查”中,60%的人士認為入世給中國汽車市場帶來了空前繁榮,加快了市場整體向前發展的步伐。相比入世前中國汽車工業基本在原地踏步的數年,入世后整個汽車工業才算是被真正激活,使得產業結構升級加速。
“當時普遍認為汽車業很有可能會垮臺,但是入世十年以來,中國的汽車工業非但沒有垮臺,反而成為世界最大市場和第一制造國,汽車也成為了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入世帶來的好處是毋庸置疑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助理秘書長杜芳慈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登科博士則用“共贏”這個詞,形容“中國汽車入世這十年”:“很多的企業,不管中資還是外資,在這期間都取得了成功,這是在開放的市場體系下按照國際通行規則運營的結果。我們是這一開放體系的受益者,也是堅定的擁護者”。
開放市場帶來共贏
“共贏”從何而來?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張漢林看來,正是入世十年來,市場的開發,合資企業的進入,對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意義和共贏效果。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中國汽車產業加入WTO的第一個十年的話,“合資時代”實至名歸。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近出版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報告(2011)》,“加入WTO之后,中國汽車產業對外合資合作的范圍變廣、層次變深。人們擔心的本土汽車企業被跨國汽車企業沖垮的局面沒有出現,而是形成了多個跨國公司進入,并與國內優秀企業自主發展并舉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跨國公司已將中國作為其全球戰略的組成部分,使中國融入了汽車產業全球分工體系”。
現在國內的轎車,80%以上是中外合資企業生產的。加入WTO以來,外資給中國汽車工業帶來資金的同時,在稅收和就業方面對企業當地的帶動同樣顯著。
年產12萬輛的華晨寶馬大東工廠,投資額將從原先計劃的五六億歐元提高到10歐元。到2012年建成投產后,將形成年產30萬輛,并配套有發動機工廠。新工廠的技術水平在寶馬的全球工廠中將是最領先的成員之一。
2010年,華晨寶馬納稅額27.6億元,名列沈陽市第一、遼寧省前十,同時為當地創造了近7000個就業機會。
除了整車制造外,合資企業對零部件采取本土采購的策略,同樣帶動了相關零部件產業的發展。
入世之后,中國的供應商得以進入跨國汽車企業的全球采購體系,只要這些供應商能夠提供符合資質標準要求的零部件,都可以被采購來供應給全球的工廠。
隨著生產的轉移,跨國汽車企業的研發力量也逐步進入中國。仍以寶馬為例,寶馬在中國已經擁有了2個培訓中心和4個培訓基地。2011年,寶馬還將在中國上海開設設計工作室,與其合作的正是在國內院校中處于領先地位的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另外,在即將建成的沈陽新廠也會有相關的設計部門。
資本的本質是逐利,跨國企業如此重視中國市場,自然不是無緣無故的愛。
在2008年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時候,中國市場的優秀表現挽救了不少汽車巨頭。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最重要的汽車消費市場,沒有哪一家企業敢忽視這個市場。
借由開放的機會進入中國市場,是跨國汽車企業的訴求;而中國的汽車行業,則從外資企業身上學到了先進的制造技術與管理經驗,最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市場換技術”策略獲得核心技術。
在外資企業看來,任何重要市場一定會建立自己獨特的規則。從商業的角度講,在中國發展,就要完全接受這樣的規則。
但即便如此,“市場換技術”策略仍并非一帆風順。
“現在的問題是,引進的速度遠遠超過國產化速度,”張漢林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真正達到100%的國產化,需要很長的時間,比如桑塔納。而到那時,它早就被新的合資車型取代了”。
這種速度差導致的結果就是,引進一條生產線后的很長一個時期內,零部件和中間產品都需要從國外進口。這就造成了制造一輛車,60%-70%的成本是外資的,這就大大壓縮了利潤空間,何況獲得的利潤,因外資股權占50%,中資也只能獲得一半。
“如果沒有WTO帶來的合資經驗,中國再花一個十年也無法取得今天的成績”,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助理秘書長杜芳慈表示,“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市場換技術’的道路上,中國主要換來了制造技術和管理經驗,在核心技術方面,本土企業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對內開放:活力和創新之源?
核心技術和自主創新,是中國汽車制造企業的短板。
自主技術研發能力有多重要?正如河南少林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聚民所說,“核心技術是汽車企業之本,只有擁有自己的技術和設備,才能掌控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命運。”
作為行業中的主力,國有企業、合資企業在研發和創新方面的不足令人詬病。
究其原因,張漢林認為,國有企業因其特殊體制,企業并不自負盈虧,賺來的錢也不能自主用來進行研發,而是需要審批,自然缺少創新的動力。
合資企業則因其只是跨國企業全球化的一部分,母公司不可能支持其進行自主研發,參與全球競爭。
與之相對的,那些缺少政策扶持的、“草根”的民營汽車企業,卻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特別是最初“不合法”的、苦于拿不到汽車生產執照的吉利汽車,在2010年收購了沃爾沃這樣一家世界知名的豪華車品牌,成為2010年中國汽車業的頭條新聞。
上世紀90年代末,為應對入世,中國曾經設立了嚴格的市場準入規則,把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擋在門外。
作為中國第一家生產轎車的民營企業,吉利當初為了拿到“準生證”,用了整整十年時間。直到2001年11月9日,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僅僅一天,國家經貿委突然增發了一批汽車新車公告,“吉利”才終于榜上有名,獲得“準生證”。
“中國入世”和“李書福入局”,幾乎出現在同一天的報紙上。自主品牌隨即用降價迎接中國的入世。一直和吉利較勁的天津夏利汽車,從十多萬的價格,一路下調,宣布新價格為三萬元;吉利隨即響應,豪情轎車最低價格兩萬九千八。
對國內僅有幾家自主品牌廠商來說,自主研發,也幾乎都是被逼出來的。“當豐田汽車要對吉利豪情車系配置的豐田發動機大幅提價時,吉利只得被迫自主研發發動機”,李書福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
借著入世的好光景,吉利從2007年起,開始了戰略性轉型,提出了從“成本領先向品牌創新”轉變、從“低價取勝向技術領先、品質領先、客戶滿意、全面領先”轉變。
中國入世十年來,自主品牌的汽車大都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隨著關稅的逐漸降低和全球化的深入,價格優勢顯然已經不足以支撐企業的發展。而通過海外并購來提升技術水準,在此時則成為了吉利的目標。最終吉利做到了。2010年,吉利汽車收購了瑞典沃爾沃轎車,成為一家跨國公司。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看來,“在中國車企中,與上汽、東風、一汽三大集團相比,吉利更需要兼并沃爾沃,因為吉利的品牌知名度和技術來源不如其他,所以吉利是最需要兼并沃爾沃的企業”。
在11月20日舉行的中國入世十年系列論壇之汽車論壇上,廣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理謝志洪指出,自主創新不能閉門造車,要站在世界的高度,通過整合國際資源推進自主創新。這也正暗合了李書福和吉利走過的路。
如何能讓國有汽車企業和合資企業,也能夠像沒有得到保護、沒有政策扶持的民營企業活力十足?中國的汽車產業,未來自主創新的出路在哪里?
在張漢林看來,這條出路恰是取消政策扶持和限制,讓國企、合資企業和民營企業能夠進行完全的公平競爭。
“只有這樣,才能把企業的全部活力激發出來,”張漢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恰逢入世十年,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模式也到了作出適當調整的時候了”。 ★
入世十年:開放帶來發展和安全
要更加堅守市場理念,信任市場,信任企業家,推動中國更加開放、進步和文明
文/馬光遠
今年是中國入世10周年,各種各樣的評述文章長篇累牘。的確,從數字化的角度解讀,入世的十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最快、社會變化最大的十年。十年以來,中國無論在經濟增長,還是對外貿易方面,都發生了奇跡般的變化:中國的GDP從全球的第六位躍升至第二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
在這10年中,世界改變著中國,中國也改變著世界。“中國制造”遍布全球,給全球人民提供了價廉物美的生活消費品,深刻地改變著全球人民的生活。但這并不是全部,入世的十年,最關鍵和最重要的是:世界擁有了一個融入國際大家庭的中國,而中國亦將自己的發展和世界前進的軌跡結合起來,成為國際大家庭最重要的一員。
記得在入世的前夜,中國國內討論更多的不是入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而是國門打開之后,中國可能面臨的各種難以回避的挑戰,對入世挑戰的擔憂遠大于對機遇的憧憬。然而,十年之后,當我們展望未來的時候,我們發現,10年前的擔憂盡管不能說杞人憂天,但入世給中國各行各業帶來的“開放紅利”將挑戰遠遠甩在了身后。任何一個行業的開放,任何一個領域的開放,帶來的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經濟實力大為增強,中國在國際領域的話語權隨著中國自覺遵守國際商業規則而逐步提升。在國際游戲規則和國際經濟秩序的塑造方面,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已經成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中國聲音”難以忽視,追溯這一切的變化,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打開了國門,并將自己看成國際社會的一員。但我們擔心開放會帶來很多挑戰,開放會影響產業安全,開放會讓民族產業舉步維艱的時候,開放卻讓他們更加安全。打開國門后中國經濟不僅沒有被沖垮,反而顯露出空前巨大的活力與潛力。
不僅僅如此,入世之后,中國改變了不參與國際游戲規則制定和推動者的“旁觀者”地位,而是積極參與國際游戲規則的制定,并通過國際游戲規則影響國內的法律法規和市場經濟規則的完善。在任何一個重要的國際組織,在任何一次重要的國際性論壇,在任何一次重大的國際救助活動,都無法想象沒有中國的參與,而這一切,在10年前,也同樣無法想象。特別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來的三年,中國更是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協調一致的行動,中國的經濟增長成全球衰退中的最亮色,中國的參與成為阻止全球經濟邁向深淵的重要力量。國際社會的游戲規則不斷在改變中國,中國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國際游戲規則本身。中國不僅成為了國際社會重要的一員,更成為了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
同時,入世也大大加快了中國市場化的步伐。回首十年之前,中國在很多領域尚未開始真正的市場化步伐,但10年之后,市場經濟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市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領域資源配置的最基礎的方式。任何違背市場經濟的做法和措施,都會引起民眾高度的警惕,任何在改革領域的倒退,都會引發民眾深度的憂慮。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人對改革走回頭路的擔心,對“國進民退”的憂慮,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中國堅定擁抱市場經濟的最重要的力量,入世讓中國的改革沒有退路,讓中國的開放沒有退路。
當然,中國入世只有短短的十年,中國的發展剛剛開始,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參與也剛剛開始,中國在國際多邊組織里面發揮建設性作用的角色也剛剛開始。對于當下的中國而言,中國是一個大國,但還不能稱之為一個強國,中國更重要的工作依然是學習并尊重國際游戲規則,并以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的身份參與國際游戲規則的推動和制定。中國更多的是學習者,而不是領導者。
回顧過去的十年,中國在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和在國際貿易領域的地位方面的收獲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但筆者認為,最大的收獲遠不止此。入世告訴中國,一個封閉的國家既不可能有發展,更不可能有安全,只有真正打開國門,將自己自覺納入國際游戲規則圈,才能真正帶來發展和安全。中國這十年的發展雄辯的說明,沒有入世帶來的開放機遇,沒有國際商業文明的引入,中國今天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基于此認識,面對未來,中國唯一可以選擇的道路是更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千萬不能走回頭路。
國家主席胡錦濤11月12日上午在美國夏威夷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中國將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優化公共服務和管理,不斷完善市場體系,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這事實上是對全球的承諾,也是對中國未來所走道路的承諾。就改革而言,中國的政治改革進展緩慢,經濟改革正式進入深水區,需要拿出魄力和勇氣推動。對于中國經濟、中國社會,乃至中國改革而言,在這個時刻,要更加堅守市場理念,信任市場,信任企業家,推動中國更加開放、進步和文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