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力
2008年,以新醫改方案為標志,我們的國家正在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不斷完善我們的公共品建設,提出到2049年把我國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福利社會作為我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 。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起點,更是一個倡導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發展的新起點。就像國內很多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我們迎來了一場“偉大社會”的建設。對正處于轉軌期的中國來說,我們的“偉大社會”建設,不僅僅是操作層面上政府工作重心的轉移, 同時更加是在意識層面上的制度再造。
我們知道,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為了控制人口過度增長,計劃生育政策長期以來是我國的國策。但是,30年過去了,我們在有效地降低人口出生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家庭和生產模式,即今天數以千萬計的“421”家庭。在傳統家庭格局發生變化的同時,改革30年帶來的“鄉─城”人口遷徙也成為不爭的事實。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我國原有的養老體系將不再適應如今已經改變了的家庭和生產模式,必須進行改革才能順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本文歸納總結出當前養老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三大問題,在此基礎上提煉出問題背后兩個最主要的經濟倫理癥結:國家職責的多寡與社會公平的解析,并對此提出改革建議。
現行養老保障制度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一、快速步入老齡化的現狀與大量未受到保障的老年人口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這無疑加大了社會保障基金的支付壓力。按國際標準統計數據,我國已于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2005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近1.44億,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1% 。
對人口年齡構成的分析可以揭示人口再生產的變化特征,反映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我們通過常用的三大年齡組的比重,來觀察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現狀和未來變化趨勢。
表1 我國歷年人口年齡結構 單位:萬人
年份 年底總人口數 各年齡組人口
0-14歲 15-64歲 65歲及以上
人口數 比重% 人口數 比重% 人口數 比重%
1990 114333 31670 27.70 76260 66.70 6403 5.60
1995 121121 32218 26.60 81393 67.20 7510 6.02
2000 126743 29024 22.90 88847 70.10 8872 7.00
2005 130756 26504 20.27 94197 72.04 10055 7.69
2006 131448 25935 19.73 95102 72.35 10411 7.92
圖表中數字顯示:(1)總體上,從90年代至2007年,我國人口總人數是不斷增加的,但是增長幅度已呈現下降趨勢;(2)其中新生兒與14歲前兒童人口的遞減幅度是其中重要決定因素,這與我國多年來堅持計劃生育為國策是分不開的;(3)在15歲年齡人口之后的兩個年齡組的人口近年來依然呈現較大幅度的增長,這充分體現了我國人口老年化程度的加劇。雖然在2005年到2006年間,這兩部分年齡組人口的增長幅度有所放緩,但是由于人口基數過大,老年人口的數量仍舊持續增長;(4)從長遠看,屬于第二個年齡組中的中老年人在未來幾年中也將逐漸老齡化超過65歲,將顯著加大第三年齡組內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數量。
以上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眾所周知,我們的現有體制下存在著大量未被當前養老制度惠及的老年人群,并且人數也呈擴大趨勢。這才是問題更嚴重的方面。
矛盾突出體現在我國農村。在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更加嚴重,但是卻并不被現有的養老保障制度所覆蓋,更多的停留在傳統的家庭養老與集體養老的形式──例如“五保戶”。普查資料顯示,2000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鄉村是城鎮的近兩倍: 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城鎮有4441萬,鄉村是8557萬; 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城鎮是2947萬,而鄉村是5881萬。鄉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也相應較城鎮更高:城鎮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同地區人口比重的9.68%,鄉村占10.92%;城鎮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同地區人口比重的6.42%,鄉村占7.50% 。然而,如此龐大的農村老年人口,長期以來仍舊主要依賴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五保戶”等集體經濟的養老模式、以及少量的社會救助。經濟發展水平的相對落后,農民的整體素質不高,收入水平低下,傳統文化觀念的桎梏,再加上在改革的浪潮中分化出的多重身份、收入層次的農村人口等等這些難題迫切需要制度上的關注與實施。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老年人口數量的激增與現階段較為狹窄的養老保障體制覆蓋面之間的沖突已經突顯,在被過去忽視的農村留守農民、農村流動人口、被征地農民的養老問題上尤其突出。包括養老保障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的應當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最基本的公民權利得以實現。
二、家庭結構的轉變對現行養老保障制度的沖擊。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首先是家庭供養能力的下降造成的老年人贍養水平的下降。家庭養老的核心來源是子女為老年人提供的養老資源。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與大規模“鄉─城”人口遷徙的浪潮,“八四二一”家庭與“空巢”家庭出現的比例正在逐步上升。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生活工作節奏加快的社會環境里,老年人口的大量增長以及人口的較強流動性均對現有的養老保障制度帶來巨大沖擊。家庭中的青壯年人口擔負著家庭中主要經濟來源的重擔與培養教育下一代的責任,已經感覺到越來越難以照料家庭中的老年人生活,對于有重病老人的家庭來說更是不堪重負。老年人口的數量在日益增長,但是為老年人提供養老資源的家庭成員卻在相對減少,這無疑直接造成整個社會對老年人供養能力的下降。
其次,我國在養老服務產業上的發展滯后使得現有的養老保障制度在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方面難以實現其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的目的。對老年人來說,養老涵蓋著三方面內容:經濟供養、生活照顧、以及精神慰藉。我國現有的養老保障制度經過建國以來60年的發展,在醫療健康服務領域已經做出了很大改善和完善,但是對于老年人群的生活照顧以及精神慰藉領域仍然存在很多制度空窗,甚至重視不夠。如果家庭結構的改變是無法避免的現實,那么勢必增加了民眾對于養老服務產品社會化的需求。然而,當下的現實卻是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全國人口中僅2億左右(占全部勞動力人口15.22%);參保人在退休后領取的退休金也僅僅是社會平均工資的30%~40%左右;普遍缺乏專門為老年人服務的專業醫護與服務人員;沒有老年護理的專業培訓機構;社會養老機構的床位僅能容納約占老年人總數0.8%左右的老年人 ;以及住房、老年金融產品、老年護理保險等眾多老年服務行業的數量與質量均遠遠落后于社會養老需求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