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口企業要善于在“危”中尋“機”
即使危機迫使中國轉向國內來尋求增長的動力,但很大程度上它仍然要依靠出口。
商務部已經在2008年末召開的2009年全國商務工作會議的一場會議上明確表示,2009年要力爭外貿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同步。按照目前GDP2009年增速力保8%的說法,進出口總額增速目標也就是8%。商務部公開表示將千方百計穩定出口。
海關總署1月4日發布的分析報告同樣對2009年貿易形勢做了預判——“進出口下滑的趨勢還將持續一段時間,按目前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估計,全年進出口增速可能放緩至5%以下。”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市市長許宗衡毫不諱言金融危機對深圳的沖擊:“深圳的外貿依存度是300%,其中外貿出口182%,外貿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量的1/8,這決定了我們受這次國際金融海嘯沖擊,包括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形勢是嚴峻的。”
為應對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深圳市政府將企業堤圍防護費最高征收標準由原來的0.5‰減為0.1‰,低于廣東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預計每年為企業減負5億元以上,切實解決企業負擔過重,并出臺《進一步鼓勵外貿出口的若干措施》,由財政出資2億多元緩解外貿出口企業的經營壓力。“挑戰與機遇是并存的,只要我們迎接了挑戰,就會贏得發展的機遇,只要我們抓住了機遇,就可能在這一輪沖擊下獲得新一輪更快的發展,”許宗衡更強調與挑戰并存的機遇。他建議有前瞻性眼光的企業家要把握好時機成為并購潮的主角。“往往就在這種時候,可以尋找到最合適的合作,可以實行最佳的資產重組和最友好的并購,這就是機遇。”
上海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徐麟也指出,浦東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浪潮中也看到了機遇,由于跨國公司要進行成本比較,一些原本在歐美國家進行生產的產品,開始通過外包形式發放到浦東,“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國搞芯片封裝測試的企業,他們把原來在美國本地生產的機會轉到了浦東,使得浦東的訂單不降反升。”
越來越多企業開始迎難而上
蕭瑟的經濟寒冬降臨大地,企業紛紛遭遇比平時更大的升級瓶頸和轉型壓力。值得慶幸的是,面對金融海嘯,決策者們不曾退縮,上千億元的投資計劃和“六個10億元”的補貼政策鋪陳而出;積極轉向內銷的決策和力保產能及就業的目標始終未曾動搖,而且正在化為具體而有效的現實政策……厄運向來就是希望的產床。寒冬的背后,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正在孕育。
此前,部分企業在面對國內外不利經濟形勢帶來的挑戰時,心理恐慌大于眼前困境,信用危機大于經濟危機,期盼外力大于主動自救。時間僅過去兩個月,在國務院和各級政府連續出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引領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迎難而上,“信心”正在重新成為整個社會最看重的“精神支柱”。
中國私營經濟研究會會長保育鈞指出,中小企業要密切關注國家宏觀調控的方向,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跟進市場,既面對國內市場消費水平和需求,又面向國際市場,轉型轉產。“什么地方有需求,就到什么地方去。”保育鈞建議,現階段國家投入4萬億用于基礎設施等建設,中小企業不要認為這些都是政府投資與己無關,而是要找好位置,完全可以通過生產原材料、設備等方式承接這些建設項目。
“無窮無盡的市場,企業有各自的辦法”。保育鈞舉例說,第一產業中的農產品深加工,第三產業的服務、培訓等都是中小企業可涉足的領域。中小企業應在危機中尋覓機遇,找到自身發展的空間。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