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北京12月24日電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今天上午在此間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中期情況的報告。報告通報了《綱要》實施兩年多來的情況,據顯示,兩年半時間內,我國宏觀經濟處于緊運行狀態,呈現比較平穩和適度回調態勢。
報告通報顯示《綱要》實施總體進展情況是好的。
從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實現情況看,《綱要》確定的22個主要指標大多數達到了預期進度要求。14個預期性指標中,反映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的10個指標完成情況達到或超過預期,反映經濟結構的4個指標中,除城鎮化率達到預期外,其余3個指標完成情況低于預期。8個約束性指標中,除森林覆蓋率指標因缺乏年度數據難以準確評估、節能減排2個指標進展相對滯后外,其余5個指標均好于規劃要求。
——宏觀經濟運行方面。前兩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8%,高于規劃預期,經濟處于緊運行狀態,資源環境壓力過大。國務院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宏觀調控,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9%,呈現比較平穩和適度回調態勢。兩年半來,城鎮累計新增就業3028萬人,完成規劃目標的67%;轉移農業勞動力2166萬人,完成規劃目標的4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的規劃目標以內。前兩年,居民消費價格平均上漲3.1%,總體保持穩定。但今年前4個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較快,隨后連續7個月漲幅回落,物價總水平出現波動性變化。前兩年貨物貿易順差分別達到1775億美元和2618億美元,國際收支仍不平衡。
——經濟結構調整方面。前兩年服務業就業比重提高了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與2005年持平,與五年累計分別提高4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的規劃預期相比,進展較慢。2007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1.49%,兩年提高了0.15個百分點,與五年提高0.66個百分點的規劃預期有一定差距。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取得積極進展,東中西部開始出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局面。城鎮化快速推進,2007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44.9%,兩年累計提高1.9個百分點,快于年均提高0.8個百分點的規劃預期。
——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兩年來,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完成目標的53%;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0.02,達到規劃預期要求;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前實現目標;節能降耗目標進展滯后,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累計下降5.38%,完成規劃目標的26.9%。
——可持續發展方面。2007年末全國總人口132129萬人,年均增長5.2‰,控制在年均增長小于8‰的目標以內;全國耕地面積1.217億公頃(18.26億畝),年均減少0.1%,控制在年均減少不超過0.3%的目標之內。但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目標進展相對滯后,2006年全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比2005年增長1.57%和0.99%,2007年兩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首次出現雙下降,分別比2006年下降4.7%和3.2%,兩年完成規劃目標的32%和22%。
——基本公共服務方面。2007年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8.7年,比2005年提高0.2年,實現規劃目標的40%。截至今年6月底,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1億人,實現規劃目標的7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已經覆蓋全國全部有農業人口的縣(市、區),提前完成規劃目標。——城鄉居民收入方面。兩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4%,均高于年均增長5%的規劃預期。
從重點領域任務完成情況看,《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各項改革發展任務穩步推進,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社會事業不斷進步。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三農”工作得到加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糧食連年豐收,2007年總產量達到10032億斤,今年又有望創歷史最好水平。糧食優質化率進一步提高,2007年四大糧食作物品種綜合優質率達到61.3%,比2005年提高9.7個百分點。強農惠農力度進一步加大,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等涉農稅費,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直補大幅增加,“十一五”前三年預計中央財政用于“三農”支出年均增長26%以上,總額已超過“十五”期間的總和。農村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醫療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大幅增長。培養新型農民取得較大進展。農村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城鄉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2007年產業規模和出口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振興裝備制造業成效顯著,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進展加快,大型成套設備國際競爭力增強,2007年產業規模居世界第四位。能源工業結構有所優化,石油天然氣工業穩步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原材料工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信息化水平穩步提高。交通運輸、物流配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發展加快,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蓬勃發展。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初步形成了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三是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2007年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超過東部地區,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有所縮小。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能源、重要礦產資源、農副產品加工和旅游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和聯合重組進程加快,外向型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比重上升,就業狀況改善,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成效顯著,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積極推進。中部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和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及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地位得到強化。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已基本編制完成,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也在積極有序推進。研究制定了一批促進重點地區發展的政策文件和區域規劃。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