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2008開發商遭遇資金鏈緊張 > 正文
地產業遭遇外資投行大撤退
金融風暴的連鎖反應,導致外資開始回撤;“土儲型”模式淪陷,地產公司謀求降價圖存
★核心提示★
看準一家質地不錯的公司,給其投錢,獲得部分股權,再對其精心重組、包裝,推動上市,然后快速轉手套現,尋找下一個目標……曾經,這是外資投行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上得心應手的游戲。從大約2005年開始,他們成功地把包括富力、綠城中國、世茂、碧桂園等在內的地產公司通過香港送進了國際資本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土地儲備成為融資成功與否的重要砝碼,而內地的土地、房產升值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為外資投行帶來了巨大的獲利空間。
進入2008年,昌盛中國、恒大上市折戟,龍湖、卓越等壓后上市,國際投資者對內地房地產業開始看空,原本為博上市大量拿地從而負債率極高的擬上市房企,一下子陷入了尷尬甚至危險的境地。他們的幕后推手外資投行,也一樣騎虎難下。退地、降價、下調開工面積,成為他們給予地產公司最多的建議。與此同時,新一輪的兼并重組也在醞釀。
“等一等自然會有消息,現在說對(交易)雙方都不好,”12月20日,面對昌盛中國將被整體出售的傳聞,其內部人士對記者說。
11月中旬,昌盛中國旗下廣州中華廣場緊急召開新聞發布會,坦言母公司出現資金問題,不排除為解困而出售中華廣場;后又爆出因負債率過高,昌盛中國不排除整體沽售公司資產,作價8億元,接手的是廣州一家上市地產公司。
外資投行的“獵物們”
一長串今年上市未果的地產公司名單身后,閃現著美林、高盛、渣打、瑞銀等投行的身影
昌盛此番的大債主,正是美國五大投行之一的高盛。據接近昌盛的人士透露,昌盛資金鏈緊張的原因,除了與高盛簽訂上市前對賭協議外,還有擴張帶來的巨大資金缺口,為了順利在香港上市,昌盛于去年大舉拿地。然而今年年初,國際資本市場普遍開始看淡中資地產股,昌盛上市計劃被迫擱淺。
“昌盛極有可能成為這輪調整第一個倒下的地產公司,”廣州一資深業內人士表示。業內普遍預計,明年將有更多的地產公司面臨被收購的命運。
根據昌盛中國的招股文件,上市前該公司土地儲備約120萬平方米,賬面上約有4億多元現金,負債率高達60%。
昌盛并非個案,它的身后,還有一長串今年上市未果的地產公司名單:恒大、卓越、恒盛……他們同樣面臨擴張太快、負債過高的風險。而他們的身后,閃現著美林、高盛、渣打、瑞銀等投行的身影。
“三年前,是投行主動來找我們的,”浙江一家地產公司高層對記者說,那段時間外資投行紛紛來中國尋找合適的地產公司合作,幫其運作上市。投行最看中的,是公司的土地儲備。”
“SOHO中國在上市之前,所有的投行,無一例外地鼓動我們大舉拿地,有地就有錢成為香港資本市場審視中國概念房地產企業的重要因素。”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回憶,SOHO也曾為缺地而苦惱。
以機構投資者居多的萬科,也曾在去年拿了多塊高價地,“不拿地,投資者不樂意,而那時拿地肯定都是高價,”萬科總裁郁亮表示。
在安邦咨詢首席分析師賀軍看來,內地房地產市場上,本土開發商與歐美等外資投行的資本運作模式完全不同。前者主要是賺取房產開發中的增值利潤,而后者則長期在上海等城市進行物業收購,溢價后再賣出,“實際上是一種資產買賣”。
賀軍認為,近年來,國際資本對中國的“資產買賣”正從核心城市的整體物業,延伸至更基礎的資本載體———土地。“此時,國際投資者看中的,是中國經濟增長在全球范圍內的資產重估,所帶來的資產和匯率升值。”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