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瀟瀅
在經濟學上,“社會分紅”的概念是由197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英國經濟學家詹姆斯·米德(James Meade)提出的。早在1936年,米德在《經濟分析與政策導論》一書中提出:“國家將從投入社會化企業的資本和土地獲得利潤。它可以將利潤的一部分作為社會分紅分給消費者,將另一部分作為對社會化企業的再投資。”
在華人文化圈中,農歷新年分發“紅包”的傳統由來已久。去年的正月初九,新加坡政府給自己的國民發了一個相當43億元人民幣的大“紅包”,這在華人社會引起熱烈反響。隨后,我國香港政府在今年2月27日通過的“財政預算案”中,香港市政府也仿效新加坡的做法,計劃把40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70億元)以多種形式回饋市民,尤其要向老人傾斜,希望他們也能分享到香港經濟增長的成果。
美國歷史上也曾多次全民退稅,今年年初還有一次。2月7日,美國參眾兩院通過1680億刺激經濟法案,2月13日,布什簽字使退稅法案正式生效。這一法案意味著:單身納稅人將享受一次性退稅600美元,兒童每人補助300美元,不需要納稅的低收入者可獲得退稅300美元。
實際上,26年來,凡在美國阿拉斯加州連續居住6個月以上的人,每年都可以收到政府給的一張支票,數額從300到1900美元不等。
隨著時間的遷移,對人均一千元的討論從年初的“紅包”到了年底的“刺激消費”。 1938年,米德在《消費者信貸和失業》一書中明確將直接分給每個公民的“社會分紅”作為“反周期”的政策工具,稱其還能起到在經濟蕭條時期擴大消費的作用。
近日來,從世界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看來,不少推行了向國民發放現金刺激消費的舉措。
比如人口密度高于我國的鄰邦日本,2008年10月30日麻生當天宣布的2730億美元經濟刺激方案,政府將新增支出5萬億日元(510億美元)。其中2萬億日元(204億美元)用于向全國家庭發放補貼,相當于4口人組成的標準家庭可以領取6萬日元(612美元)補貼。還有部分款項將用于促進就業、削減稅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