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本報推出的“民主建言:每人發1000元,為什么不可以?”在各界引起激烈辯論,為了讓各界更廣泛地了解和參與這次討論,我們將把正方和反方的聲音如實表述,以饗讀者。
正方觀點:為何不可以用外匯儲備向全民人均注資1000元
□ 白寶玉
12月18日,本報讀者來信《給每人發1000元 為什么不可以?》一文,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關注,讀起來也令人深思。這也可以說在目前中國經濟不景氣之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單個1000元人民幣用于消費對經濟確實沒什么影響,但中國每人發1000元,全國13億多人口至少需要約1.3億元人民幣,如果這些錢全部用于消費將形成驚人效應。
1.3萬億元與給五大行注資額差不多
但1.3萬億元相比地方政府十幾萬億元對經濟的刺激計劃而言,又無疑是很小的。單從數字的絕對金額來講,都不及國家財政部獨資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1999年對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收購形成于1995年底前的約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
如果再從注資的角度來看,1.3萬億元人民幣遠不及中央政府自1998年開始向四大行及國開行注資額的2倍。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1998年2月,財政部以發行30年期特種國債、降低存款準備金的方式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注資2700億元(折合當時美元330億);2003年12月,為支持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匯金公司向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兩家共注資450億美元(折合當時人民幣3800億元);2005年4月匯金向工行注資150億美元(折合當時人民幣1240億元);2007年底,匯金向國家開發銀行注資200億美元(折合當時人民幣1460億元);2008年,根據媒體披露匯金將向農行注資1300億元人民幣等值美元。
以上國家對四大國有銀行和國開行的注資按當時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計價,折合人民幣高達10500億元。而按購買力計算,對這五大行十年間的10500億元注資遠高于現在的1.3萬億人民幣。
中央政府給上述五大行不良資產的剝離和注資收到了良好的回報:早期得到注資的中行、建行和工行輕裝上陣、先后上市,不僅改善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公司治理結構,而且也一改世人對國有銀行系統經營方面的“悲觀”看法。即使在如此低迷的資本市場上,它們的市值也都成功地體現了“國有資產增值保值”的經營理念,開創性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有銀行改造之路。
給每人發1000元不到外匯儲備1/10?
從以上中央政府通過匯金公司給5大行的注資金額來看,給全國每人發1000元也不是什么大事,簡單來講“就像給5大行再注資一次而已”。
但遺憾的是,中央政府國庫錢并不寬裕,2007年全國財政收入也只有5.13萬億元。
當前中央政府要花4萬億元來刺激經濟拉動內需,如果再要為這1.3萬億元發特別國債勢必背負上“還本付息”的沉重負擔。
那這1.3萬億元從何而來?
匯金注資的資金來源基本上是中國的外匯儲備。正是因為中央政府戰略性的判斷,使得匯金公司得以運用外匯儲備來向金融系統內的銀行、證券公司注資,才使得今天中國的金融體系煥然一新。
筆者因而認為,中國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一個較好的資金儲備池。1.3萬億元人民幣按當前的匯率來算還不到1900億美元,約等于中國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9.5%,還不到10%。
全民“注資”能迅速拉動內需
外匯儲備在經濟學教材中一般都講專款專用,它是有特定用途的。但它也是全中國人民辛辛苦苦出口創匯而來的,屬于全中國人民。
現在中國宏觀經濟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一時間降薪、裁員、下崗等詞時時見諸報端,眾多農民、城市低收入者、進城打工者不能享用它嗎?俗話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不能動用不到外匯儲備10%的資金為中國人民做點貢獻嗎?
也許有人會問,匯金對國有銀行的注資是通過上市來套現收回本息并謀利,如果國家動用外匯儲備進行全民“注資”,又將如何收回本息?在此,筆者認為,人手1000元用于消費就能在短時間拉動內需,帶動相關產業和流通業迅速復興,國家經濟的新量增長就是全國人民還給國家的本息。
當前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2萬億美元左右,現在再談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的地位如何,作用如何,以及與位居世界第二的日本的外匯儲備(約1萬億美元)相比,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中國難道真的能用上這2萬億美元嗎?
另外,我們從相關報道中也得知,中國政府增持了美國國債,以讓美國早日渡過金融危機。那么,我們完全可以拿出外匯儲備來向全民派紅,提高社會福利并拉動內需,讓中國經濟進入另外一個高增長階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