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中國行動應對經濟下滑風險 > 正文
基建不是惟一的重點
不過在具體執行層面應該要防止產生一些偏差。1998年的財政政策鼓勵之下,國內產能過剩、投資效益低下的狀況已經相當嚴重,繼續大舉進行基礎設施投資以及交通投資似乎并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實際上從國務院提出的4萬億財政支出看,除了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地震災后重建各項工作,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支持力度三項以外,10項政策中有7項涉及促進消費需求,終結城鄉二元結構,提升社會保障體系等結構調整,無疑說明國家已經意識到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核心問題。
雖然“國十條”重點明確,但地方政府列出的投資目錄卻是延續了1998年走來的道路。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說,這次積極財政政策與上次不一樣的,但被宣傳得一樣了,都是搞大型項目建設。十條措施里,第一條就是保障性住房,第二條就是農村的設施,第三條才是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但目前焦點都在關注鐵路,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財政部副部長王軍說,新一輪積極的財政政策注重將預算、稅收、貼息、減費、增支、投資、國債、轉移支付等財政政策工具組合使用。在政策導向上,除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之外,更加重視民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直接表現形式是通過發行國債、擴大赤字來增加政府投入,同時積極調動各種社會資金增加投入。
經濟學家沈明高一針見血地指出,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鐵路以及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將對鋼材、水泥等建筑材料行業的需求有較強的拉動,也能支持對能源行業的需求。但是,這些行業仍然以國有企業壟斷為主,對私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出口企業很難產生有效需求。
幸好公布的數據可能并不會是未來投資項目的全部內容。在國家審計署11月13日表態中明確,要求加大對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后恢復重建等方面的重大投資項目、重點專項資金的審計力度在審計過程中,各級審計機關將注意揭示和反映中央關于宏觀調控各項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情況,以及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制止和糾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揭示和反映是否存在重大違背國家產業、土地和投資政策、重大鋪張浪費和損失浪費,防止“兩高”企業。
中央財經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劉恒說,這么短時間內這些項目如果馬上上馬,可能會存在問題。如果項目負面影響不能克服的話,還不如稍緩先作科學評估。“否則,4萬億投資下去所造成的損失,可能和我們預期到的增長效益一樣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