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種管理模式下,按升學成績高低對學校和教師進行獎懲,按升學績效對局長、校長、教師工作崗位進行調整,使教育缺失了最重要的人文精神,教育離育人越來越遠,中小學成了制造大學生的‘工廠’,教師失去了對學校教育的幸福感。”張志勇說。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心理學系教授李輝的一項調查似乎也印證了這種觀點,李輝教授2007年對昆明市13所小學、701名教師的職業倦怠現狀進行的調查表明,約六成的小學教師表現出職業倦怠傾向,城區小學教師的職業倦怠比城郊接合部和農村地區小學教師更嚴重。而全社會對升學率的狂熱追求,無疑是導致教師太“累”的直接原因。
“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學生。”李輝說,嚴重的職業倦怠會導致教師以消極否定、麻木不仁的態度和冷漠的情緒去對待學生,冷嘲熱諷,肆意貶損學生。更極端的倦怠狀態還會引起教師自傷或自殺,以及攻擊、打罵學生等行為。
師德回歸不能僅憑教師個人修為
“為師的第一要義是什么?”一個網名為“習慣孤獨”的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在天涯論壇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個帖子。一名網友給他的回復是: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我當時感到這句話太可怕了,對老師的要求好高。”從這以后,他每天都在問自己:我所掌握的知識達到為人師的水平了嗎?我的行為可以作為學生的示范嗎?在西部支教的一年中,“習慣孤獨”不斷地否定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他發現了愛,也收獲了幸福與滿足。
在教育領域,有眾多這樣實踐“愛的教育”的老師。他們面對三尺講臺,兢兢業業,無私奉獻。“怎樣才能做一名好教師呢?我認為,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愛崗敬業,是教師最基本的道德素養。”深圳龍城高級中學教師成娟說。
本次調查顯示,公眾將“關愛學生”(22.7%)、“為人師表”(21.4%)和“愛崗敬業”(20.3%)列為一個教師最重要的基本道德素養。此外,愛國守法(18.8%)和終身學習(16.4%)也受到較多公眾的重視。
“在當前的情況下,僅憑教師的個人修為來達到改善師德的目的是非常難的。”杜時忠曾做過一項關于如何改善師德狀況的調查,八成以上受訪者認為改善教師待遇、各級教育行政領導的關心和社會尊師重教的氛圍至關重要。
本次調查也印證了杜時忠的觀點,逾七成的公眾都將師德出現問題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因素:分別有28.7%和25.6%的人認為造成師德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不良的社會環境影響”和“教師考核管理體制存在缺陷”,有18.6%的人認為原因是“教師待遇較低”的緣故。只有不到三成(26.5%)的人認為“與教師個人素質和修養有關”。
“如果我們整個社會對教育的認識,不回歸到全面育人的根本宗旨上來,我們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不樹立科學的教育政績觀,不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不讓教師真正找回應有的職業幸福感,那么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期待師德的真正回歸,還不太現實。”張志勇說。(實習生 王競 本報記者 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