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成儲蓄大量回流的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增速。但從2007年下半年至今,居民儲蓄回流趨勢明顯。形成居民儲蓄大量回流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首先,不確定性因素增強提高了居民的儲蓄動機:一是對未來支出增加的不確定性的預期。近年來,在收入分配體制、消費體制、社會保障體制、價格體制、教育體制以及金融體制等方面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居民更多地面臨未來收入與支出的不確定性,面臨一些過去由單位和國家承擔的改革成本,轉為由個人自己承擔,迫使居民的儲蓄傾向增加。體制新舊交替使居民消費變得更為謹慎,儲蓄動機更為強化。二是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是城鄉居民進行預防性儲蓄的根本原因。受就業難度加大、企業效益不理想及通脹壓力加大等因素的影響,多數居民普遍降低了對未來的收入預期,緊縮開支又有抬頭之勢,預防性儲蓄目的不斷增強,以備不時之需。
其次,資產價格走低造成儲蓄大量回流。一般而言,儲蓄存款大增與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減弱、通脹預期增強等因素密切相關,資本市場價格走低的直接后果必然是存款上升,預計這一趨勢將至少延續到2009年上半年。此外,2007年以來6次上調存款利率的累積效應,使得居民儲蓄意愿有所增強,儲蓄存款回流銀行體系。同時,在物價持續上漲的環境下,社會公眾的通脹預期增強,選擇定期存款增收抵御通脹的人明顯增多。
事實上,盡管現在是負利率,近幾個月居民儲蓄存款卻增長迅速,表明負利率并非存款搬家的主要原因,負利率并沒有起到刺激消費的作用。另外,如果經濟增長放緩,股市、樓市都比較弱,加上收入效應和財富效應,消費的增長也可能會變弱,而不是加強。財政政策可以增強居民的消費意愿,但它的作用也可能會被經濟下行、財富效應等造成的負面影響所抵消。預測明年消費增長率可能會比今年弱,當然只是增長率變緩,不會出現負增長。
第三,城鄉居民個人投資渠道狹窄導致儲蓄大增。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市場上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匹配較好的金融產品仍顯不足。從居民踴躍認購國債的情況可知,大多數居民對利率高于銀行存款利率,風險相對低的投資品種有著極大的需求。因此,我國多數居民之所以把結余存入銀行,與其說是理財觀念上的保守,不如說是出于無奈。股市風云莫測,投機大于投資,保險服務不盡如人意,使得老百姓更愿意把得之不易的錢存到銀行里,盡管獲利甚微甚至于負利率。
第四,非收入因素仍制約居民即期消費。現階段,由于非收入的環境條件制約,諸如商業欺詐、行業壟斷、貨不對路、服務滯后、信息障礙、流通不暢等,導致消費者信心下降,抑制了個人即期消費,使得已經擁有的居民收入和消費需求支付能力得不到充分實現和化解,而大量轉化為儲蓄存款。
需要指出的是,“假性”存款仍然存在。城鎮居民儲蓄高增長,首先應剔除的是不能對消費市場形成現實需求的那部分儲蓄,如個體、私營企業經營性資金流入銀行,成為“假性”存款,這在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中,也占有相當的比重。今年年初以來,受國內外眾多因素的影響,一些行業經濟景氣度不高,導致部分投資者的投資意愿較低,民間投資者便將閑置的資金大量存入銀行,以期等待最佳投資時機。目前居民儲蓄存款中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資金所占的比重只升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