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麗萍 北京報道
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已有“開閘”之勢。
8月25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舉行,會上,保險法修訂草案擬拓寬保險資金運用范圍,其中就增加了不動產投資。
而此時,正值房地產全行業深陷資金困局之際,保險資金能否打開救贖樓市的頭陣?
根據現行《保險法》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于在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
“千億資金”蓄勢待發?
“大概兩周前,有好幾撥保險機構的人都紛紛向我咨詢全國各大城市的寫字樓狀況,并且都顯得迫不及待,大有一種要立即出手的架勢。”8月27日,我愛我家房地產經紀公司控股公司副總經理胡景暉向記者透露,“對這種行為,我當時也沒搞明白。”
時至今日,胡景暉的疑惑或可打開。保險法擬對險資投資不動產“開閘”的消息,可能正是這些早已對房地產虎視眈眈的保險機構如此急迫的真正原因。
險資流入不動產的規模,業界也已開始議論。
很多國家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的比例大概在5%-10%之間。而中國保監會有統計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全國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為2.7萬億元,如以這個比例計算,就意味著可投入不動產的險資至少超1000億,甚至達到2000億元。
“我聽到的這個比例最多的可以達到三成。”如果按照胡景暉的說法,“千億”可能還遠遠打不住。
曾有媒體報道說,僅中國平安(601318。SH)未來三年的投資計劃中,就有近千億的資金將為另類投資。而另類投資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不動產投資。
“1%或許對兩個行業都無足輕重,但是如果5%-10%,可能影響就會大了一點。”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專家尹中立認為。
保監會摸底房地產家底
保險法擬對險資投資不動產“放行”的最大意義在于政策突破。
“此前雖有保險資金進入不動產的案例,但多以‘自用名義’借道而入。”上海五合智庫投資顧問公司總經理鄒毅透露。
以最近的交易為例。今年4月,中國太保(601601。SH)以近22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位于北京金融街的豐盛大廈,就在此前不久,中國平安剛以約24億元的代價接手了北京原“美邦國際中心”的商業和寫字樓部分。
中國平安的有關負責人曾向本報記者坦承,平安信托投資和管理下的物業,包括平安信托作為信托的受托人與投資管理人的角色投資和管理的物業,其綜合存量接近100億元。更有數據顯示,僅去年一年,保險機構投資購買的物業就達20萬平方米,交易總額達到100億元左右。
與此前“打擦邊球”的游戲相比,“放行”政策無疑讓這些投資都變得名正言順了。
然而,和所有新政策的出臺一樣,這項“放行”政策或也不會一蹴而就。
“保險法修訂還有一個立法過程,像這種直接投資房地產市場的情況短期內不會出現。保險法中只有原則性規定,還沒有配套的具體規定,后續還要有關監管部門出臺規定和細則。”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法治研究中心主任胡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對此,鄒毅表示認同。他認為,目前這項政策還只是處于制度化應用階段,后期管理機制和市場運行機制的建立還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短期之內,落實起來還有難度。”
尹中立甚至認為,保險資金通過什么方式進入不動產值得深思。他旗幟鮮明地指出,“保險資金直接投資不動產有很多不妥之處。”
尹中立認為,保險公司屬于金融機構,直接投資不動產,信息不對稱,容易造成投資失誤。
當然,最為謹慎的可能還要數監管部門。據了解,本月下旬,數家保險公司幾乎在同一時間接到保監會電話通知,要求“火速”上報公司所有房地產資產狀況,“特別是投資性資產”。業內人士認為,保監會選擇此時緊急摸底,意在“風險防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