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
房企破產揪出“假合同”騙貸案
◆本報記者 吳程濤廣東報道
2008年8月11日,深圳漾日灣畔業主曉微(化名)經過長達3年提心吊膽的抗爭,終于拿到了房產證。
隨著清算小組的進入,深圳漾日灣畔“集體斷供”事件背后的開發商制造“假合同”騙貸案,也開始由幕后逐步走向臺前。
2006年3月31日,《深圳特區報》D5版刊登出了漾日灣畔開發商國基地產的破產公告,此時國基地產董事長李會斌已經神秘失蹤。隨后,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指定的破產清算組在開發商的賬目中發現,該小區有200多名業主沒有向銀行支付首付款。也就是說,這些業主是“零首付”供房。
這一發現直接揭開了國基地產利用“假合同”操作“假按揭”的騙貸黑幕。
漾日灣畔位于濱河大道和后海路交接處,站在樓盤內的高層陽臺,可以看見遠處深圳灣的海景。據曉微回憶:漾日灣畔于2004年開盤,均價約為7000元/平方米。當時賣得很混亂,首付款有5%、10%、20%,有些則是零首付。真正倒霉的是那些交了首付款的業主,一直拿不到房產證,而“零首付”的業主又全部失蹤了。
“我在2004年交了兩成首付款,但后來和很多業主一樣,房產證一直都辦不下來。由于房子無法在國土局備案,我們也無法正常在銀行做按揭。”曉微說。
清算組負責人趙健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國基地產有可能與實際上并不存在的“消費者”或者國基地產內部人士簽訂所謂“購房合同”向銀行貸款,之后國基地產拿著這些合同去銀行貸款,并支付短期的銀行按揭款以套取銀行貸款。
“國基地產很有可能是虛構了購房合同和消費者,然后向銀行騙取貸款,最后再把我們騙進來,私扣我們的首付款。這樣一來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們的房子無法辦理房產證,因為這些房子在賣給我們之前,就已經給國基賣過一遍了。與此同時,由于我們的首付款已經給開發商私扣了,所以在開發商的賬目中,也不會有我們的交費記錄。”曉微說。
“如果國基地產可以持續為假合同制造的假業主集體還月供,那么銀行就不會發生集體斷供案件,我們也會一直被瞞下去。”曉微告訴記者:待資金回流充裕后,只要國基地產再把私扣的首付款替消費者補回,將房產重新轉回到真正的消費者的名下,那么一切就可以全身而退,誰都不會發現最初的假合同、假按揭事件。
但是事態的發展,最后卻逐漸脫離了國基地產的控制。由于資金周轉乏力,國基地產開始無法為之前的假按揭繼續供款,進而在貸款銀行內部形成“集體斷供”。2006年9月14日,背負9.06億元巨額債務的國基地產,正式宣布破產,成為當時全國房地產最大的破產案。
“國基地產破產后,之前假按揭貸款的樓房,就要被查封、拍賣,但事實上,我們已經給了首付款并且入住了好幾年。漾日灣畔的產權矛盾也正是在這時候才被激化并逐步公開。”曉微說。
“目前案件還在調查之中,但我們已經通過一次性補齊所有購房款拿到了房產證。”曉微告訴記者:按照清算小組的解決方案,所有業主必須一次性補齊所欠房款的尾數,才能拿到房產證,然后再拿房產證重新去銀行辦理按揭。現在很多業主都在到處借錢,目前,仍然有90多戶沒有拿到房產證。
曉微(曉微本人即從事按揭工作)告訴記者:漾日灣畔“集體斷供”案或許只是極個別事件。但是,開發商利用假合同騙貸,開發商或者中介機構同購房者一起制造假合同,抬高交易價格,然后向銀行騙取更高額度的貸款,進而實現“零首付”、“一成首付”促銷或炒房,此類案例在深圳絕對不止一家。
曙光閑話
中國人能像美國人那樣生活嗎?
張曙光
要像美國人那樣生活!一個美國老太太與一個中國老太太的故事曾廣為傳播:一個美國老太太住了一輩子大房子,臨終時說,總算還完了住房貸款。一個中國老太太勤儉持家一輩子,臨終時遺憾地說,總算攢夠了買大房子的錢。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比較。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消費方式會產生什么樣的經濟結果呢?
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師史蒂芬·羅奇曾撰文寫道:“節約的中國人儲蓄過多,而揮霍的美國人已消費至負債程度”。“數據顯示,中國(2002年)的儲蓄額約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半,與此同時,美國的儲蓄額僅相當于其國民收入的13%。如果只看個人儲蓄,兩國之間的落差更為明顯,2002年中國的個人儲蓄率約占家庭收入的30%,而美國的儲蓄率則降至負值水平。”
從信貸市場規模來看,中國與發達國家和地區信貸結構上也有著明顯的差距。在發達國家,消費信貸余額一般占銀行全部貸款余額的30%,美國商業銀行所發放的消費信貸甚至占到全部貸款和租賃額的45%,而中國2000年之前僅占1%左右。2000年之后,這種狀況才發生明顯變化。
當然,中國人在向美國人生活方式學習方面是不遺余力的。2000年之后,中國的信貸消費市場高歌猛進,到2005年底,中國個人住房信貸規模已達2270億美元,居亞洲之首,占當年GDP10%左右。但改變了消費方式是否就過上了美國式的“幸福生活”?似乎也不盡然。中國社科院的一項調查顯示,98.09%負有房貸的人心理上會有焦慮、困惑、不安、悲觀的情緒,“房奴”之累何談快樂生活?而另一方面,房地產開發商與個別消費者的合謀,銀行的不規范行為又使住房消費信貸蒙上欺騙的色彩。
因此,中國人要過上美國式的信貸消費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大的方面說,中國目前還是一個缺乏保障的社會。教育、醫療、住房被人們稱為“新三座大山”,一般工薪階層要想過上信貸消費的生活方式無疑是在“戴著鐐銬跳舞”。而從具體實行的角度看,中國的信貸消費與美國相比還有諸多缺陷:一是中國的信用征信體系還極不完善。在美國,一次信用查詢時間不超過幾秒鐘。Trans Union、Equifax、Experian三大個人信用報告公司的數據庫搜集了上億消費者的信用檔案。而中國在這方面還只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剛剛試點起步。為了使信貸消費有更可靠的法律保證,在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美國國會開始制定相關的信用管理法律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框架體系,解決了消費信貸發展中出現的諸如保護消費者隱私權、正確報告消費者信 用狀況、公平授信等問題。對于個人失信問題,美國更是有完整的法律對應辦法。據介紹:美國對失信者懲戒機制主要圍繞三方面發揮作用:一是法律支持失信記錄方便地在社會傳播,把失信者對交易對方的失信轉化為對全社會的失信,使失信者付出慘痛代價。二是明確規定對失信者進行經濟處罰和勞動處罰。三是對嚴重失信行為根據相應的法律進行制裁。而中國在這方面則還是空白,用民事處罰,可能輕了些,用刑事處罰,似乎又重了些。所以目前一些消費者也不怕斷供試法,不管吃的是螃蟹還是蜘蛛!
所以,中國人要像美國人那樣生活還有許多事情要做。首先是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要建立,在沒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下去鼓勵人們沒有節制地實踐信貸消費式生活是極不負責任的,是在用普通人的未來做賭注。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體系,不能用沒有法律保障的信貸消費引誘消費者作奸犯科。再次,要有多品種、多層次、更為豐富的信貸消費產品供人們選擇,還要有可靠的科學技術手段做保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全社會都能認可的信用消費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就像電影《世界末日》美國總統最后關頭所說的:欠錢還是要還的。如果能把這些事情做了,過美國人那樣的信貸消費式生活,也許離我們并不遙遠。
作者為《中國經營報》副總編輯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