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高糧價時代來臨 中國低糧價時代可否繼續(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4日 11:02 南方周末
2000年,美國乙醇生產使用1500萬噸玉米,到2007年則暴增到8500萬噸玉米。美國(世界上玉米最大生產國)所產玉米中有三分之一被用在生物能源上。 在全球范圍內,2007年,全球用于生產燃料的糧食超過1億噸。恰恰是這1億噸,打破了世界糧食市場維持多年的供需平衡關系。2007年,全球糧食儲備總量已經下跌到3.09億噸,僅僅相當于54天的全球消費量,而1999年全球糧食儲備水平相當于115天的全球消費量。 能源漲,糧食也跟著漲,更糟糕的是,玉米漲價帶動了農民將其他農地轉種玉米。“和從前的糧食價格上漲不一樣,人們選擇種玉米,因為玉米可以生產乙醇帶來更好的效益。”世界銀行主計官兼戰略與資源管理副行長法耶澤爾·喬杜里向記者解釋。其他作物供應減少,價格自然上升。 另一方面,較高的石油價格自然抬高了用于農業生產的柴油和化肥的價格。有些農業經濟學家指出,這一輪食品價格上漲中,起碼有30%是由石油價格引起的。 問題是:這樣上漲的空間還有多少?能源價格會一直漲上去嗎? 答案恐怕并不讓人樂觀,這一波的能源上漲和前次的石油危機原理如出一轍,背后是一個經濟體的崛起。 1960年代,世界經濟在日美歐發達國家重化工業經濟牽引下,維持了年率5%左右的經濟增長,造成了世界資源需求緊張,其累積效果導致1970年代石油、有色金屬及谷物的市場行情急劇上漲。 以石油危機為契機,這些國家的經濟產業結構向尖端化、節能、省資源化發展,世界經濟的增長率開始降到了3%左右。1980年代至1990年代,因發達國家經濟成熟化,即便經濟發展也不會直接導致資源需求增加,資源品和石油價格開始回落。 2000年之后,“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等擁有30億人口的地區工業化進程加速,世界經濟再次以5%左右的速度增長,經濟發展直接導致資源需求增加的時代再度到來。 原來地球上的能源足夠美國、日本、歐洲大約8億人以美國式生活方式生活,世界銀行一份報告稱,一個人一年食用的玉米,僅夠SUV(運動型多用途車)加油一次。如果新興經濟體的30億人都期待開上SUV,而糧食產量又沒有大幅度提升的情況下,除了漲價還有別的選擇嗎? 當糧食也成為一種資產 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王慶將這個過程描述為“全球化紅利的終結”。他說:“如果沒有油價大幅上漲,很難想象‘軟’大宗商品價格會如此快速攀升。”但他同時認為,石油并不是惟一的因素,包括指數基金、一些小投資者等在內的投機客,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和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說,資金開始大規模向農產品市場聚集,這無疑與農產品市場前景看好息息相關,但最近的暴漲是資金推動的,他形容為“農產品走勢金融化”。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