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資法三大難題待解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 17:26 上海國資
國資法3大難題待解 國有資產立法必須給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以明確的法律定位 李曙光/文 在同樣廣受關注的物權法于2007年3月通過之后,本屆人大即將完成其使命之際,國有資產法草案終于上會審議,其意義、時點及背景都頗具深意。 可以說,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大國,是世界上國有資產最多的國家。國有資產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政權基礎,也是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基本保障,同時還是廣大國民享有權益的公共財富。 基于自然的傳承、歷史的積累、文化的積淀、政權的更迭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經濟及國有資本的飛速發展,我國聚集了巨大的國有資產和國有財富。但是,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由于以前我們對國有資產和財富的管理更多依賴的是行政的方式和政策的治理,制度性缺漏較多,行政性決策的隨意性較強,管理體制不完善,加上處于社會與經濟的轉型期,各種侵吞、侵害國有資產及其權益的事件層出不窮,國有資產流失現象比較嚴重,這種狀況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與依法治國的需要極不相符。 如何維護國有資產權益,保障國有資產安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國有資產的立法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啟動與展開的。國資立法是本屆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議案、建議最多的立法項目之一。 本屆全國人大對于國有資產立法高度重視,于2003年重新成立了起草小組,經過5年的調研與起草工作,經過激烈的討論與爭議,在廣泛聽取政府各部門、地方人大、各類國有企業及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由起草小組、全國人大財經委及法工委共同提出了國有資產法(草案)一審稿。 國有資產法(草案)共9章76條,主要內容包括:法律的適用范圍、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機構、國家出資企業及其管理者、涉及國有資產出資人權益的重大事項及法律責任、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國有資產的監督。 國有資產法草案的一審表明國有資產法的起草與出臺已經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我們終于有了一個可以作為進一步討論與研究出發點的法律文本。一審草案對國資立法有重大突破,也留下了不少缺憾,需要下一步國資立法加緊工作,進一步完善。 關于國資委的定位問題 一審草案沒有就國資委的定位作專章或專節的規定,但其有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剝離了國資委的行政監管職能,而這一點在5年的國資委實踐中是不明晰的。不過,一審草案并沒有就國資委的“監督”與人大及政府部門的“監督”做一個清楚地區別界定,以至于有人提問:在一審草案中,國資委的權力是大了還是小了? 由于國資委不是一個政府部門,但其組成人員卻都是公務員;國資委也不是一個事業單位,而是一個“特設機構”,但特設機構在法律上缺少定位。國資委目前來看是被當做一個“政府機構”,但政府機構怎么能夠作為一個股東?法律定位十分模糊。我認為,國有資產立法必須給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以明確的法律定位。 國有資產法草案對國資委的定位的內在精神與立法政策取向是讓國資委成為一個“純粹的”、“干凈的”出資人,即剝離其本不應當承擔的監督管理的職能,只履行出資人的職責,而不承擔其他的義務。國資委的內部監督只是作為股東對其資產的監督,與政府行政機關的監管相區分。因此,我建議“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應該改名為“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委員會”。 關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設計 目前的國有資產法草案沒有涉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問題,這主要是因為該問題牽涉面太大,而且有些重大問題沒有經過全面、細致、透徹的討論,對于該問題的實質的認識還不明朗。 黨的“十六大”設定了這樣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國資委“管人、管事、管資產”的三統一與權、責、利三結合的體制,國資委行使出資人職責。這樣的體制在一段時間內對國企改革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的。在十六大之后,國有資產監管委員會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為下一步改革打好了基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和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問題需要在國有資產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做出明確的規定。 我認為,國有資產管理的體制結構應該是4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委托人層次,國有資產的終極委托人應該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應該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里面設立國有資產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是終極的委托人,它來決定國有資產的占有、使用、分配、處分、轉換等等這樣一些重大的決策。地方人大在全國人大的授權內承擔終極委托人的角色; 第二個層次是出資人層次,由全國人大作為委托人,把權力委托給地方各級人大及中央與地方政府,而中央與地方政府成立的一個或數個專門的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委員會來擔當出資人的角色,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委員會要經營現有的國有資產并同時負責出售轉讓、轉換這些國有資產,下面可以設立若干經營公司。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委員會每年定期向人大國有資產委員會匯報工作,人大國有資產委員會必須向全體會議匯報,匯報內容包括國有資產的經營情況、轉換情況等等; 第三個層次是經營人層次,即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委員將其經營資產授權給經營公司、大型企業集團及控股公司具體經營國有資產的機構,將國資委的監督職能剝離,單一履行出資人職能; 第四個層次是監管層次,政府部門必須有一個專門的部門負責國有資產的所有制轉讓、交易、經營層面的監管部門。這個部門的職能可以由現在的監察部承擔。我建議在監察部下設立專門的國有資產監察局,監察的內容包括欺詐性交易、MBO當中的不公平定價、黑洞的資金來源、董事、監事等高管人員的責任等等。 上述4個層次的制度設計構筑了一個國有資產管理的新體制,從而解決資產的所有人、管理人、經營人以及資產的監管人四者之間權力的邊界及角色的分離問題。 國有資產法的草案可以在上述制度設計的框架下進一步予以完善。 關于一審草案中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的問題 一審草案把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定位于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和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的規定設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以及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授權的其他有關部門、機構,按照本級人民政府的授權,代表本級人民政府對國家出資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 這一制度設計某種程度上是十六大以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情況下的一種保守的表述,也是一個承認現時國有資產特別是國有企業由多部門、多機構管理的現狀的表述。 我個人不太贊成這一表述,因為我們有些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還沒有做到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如鐵道部門、煙草部門、郵政部門,如果確立其履行出資人職責機構的角色,那么很有可能這是一種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倒退,因為這種出資人,與國資委這種已經經過5年改革、社會關注度及其機構透明度較高的出資人角色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國有資產法的立法目的是要讓這些法律定位及其權、責、利關系不清晰的出資人其法律定位及關系清晰起來。 關于一審草案當中的國有企業的定位、國有資產的權益的重大事項、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國有資本的監督以及法律責任等方面,草案還有許多缺陷與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我相信國有資產法有了一審的基礎,下一步立法將會加速,其制度設計也會更加完善。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