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門制”式重組 效率與公權力如何平衡(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11:07 財時網
[接上頁] “大部門制”與改革開放以來的五次政府機構改革有什么重大區別和明顯特點?對集中和綜合決策,提高決策科學有效性有何重大意義?是否使得行政管理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管理模式? 毛壽龍:已到轉型的必要時刻 在確定政府職能轉向市場經濟管理時候,受到了巨大的阻力,部門當中的特殊利益導致這樣的行政體系改革不能有效執行。政府機構改革需要政府的組織系統改變,政府職能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趨勢毋庸置疑。當前政府有些市場經濟職能無法有效體現,主要的原因是組織體系沒有很好構建,因此到了把組織體系轉型的必要時刻。倡導“大部門制”的政府機構改革,是個全新的提法,與過去的五次改革完全不同,過去政府機構改革的重點在政府職能轉變。比如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市分開,以及從管理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而“大部門制”則是側重改變政府職能機構繁多、職能交叉的現象,通過減少機構數量,降低各部門協調困難,可使政府運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角色定位。 翟校義:限制了機構再膨脹的可能 “大部門制”實際上是一次新的行政管理體制,是新一次政府機構的改革。實行“大部門制”,必然要帶來精簡機構和重組,政府機構也勢必面臨重新組合和人員配置,但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僅僅精簡機構是不夠的。明確提出“大部門制”的概念來統籌機構改革,實際上限制了政府職能機構再膨脹的可能。過去政府機構改革有不徹底性,因為要考慮到平穩過渡。而如果“大部門制”也過分考慮平穩過渡,則也有可能存在不徹底性。 改革面臨兩方面阻力,一是部門利益;另一個是關鍵崗位的關鍵人員調整。這實際上是權力關系的重組,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和平衡部門利益,“大部門制”的改革仍會受阻或者停滯不前。■ 汪玉凱:更符合市場管理角色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現行行政管理體制明顯存在機構設置過細、政府對經濟運行管理太過微觀和具體的問題。原來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服務于計劃經濟模式,即使經歷了5次政府機構改革,計劃經濟職能仍有很大遺留,至今仍未徹底完成由計劃經濟時代的管制型、全能型政府,向市場經濟時代的規制型、服務型政府轉變。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自身及行政管理體制亦必須進一步改革,否則很可能影響其他方面改革的深入。而適應市場經濟管理需求是“大部門制”的明顯特點,提出建立“大部門制”為政府機構管理和設置向市場經濟管理模式轉型有重大意義,也勢必推動政府進入深層次的改革。 范亞峰:政府改革需要法制化 (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政府機構改革最核心地方是制度轉型思路的轉換。“大部門制”基本上還是屬于行政改革,而政府職能的真正轉型才是深層的轉型。我們過去的政府職能轉型和機構改革更缺乏的是制度的創新,缺乏規范制約和監督。政府的改革需要法治化,政府各職能部門的職權擴張,以及財權稅權等職權的分配等等,都需要深層制度的變革和法治化的途徑來解決。■(本版內容由本報記者楊純、實習記者左維采寫) 是否會因“大部門制”使得政府公權力過大?政府的公權力通過什么來界定?把過多職能集中于一個大的部門,會不會為職權尋租腐敗帶來新的空間?怎么監督和保證這種集中的權力不被亂用? 翟校義: 界定公權力不依賴于機構改革 政府公權力的限制和界定從來不是靠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行政機構的重組來落實和解決的。政府行政管理體系的“大部門制”改革,與如何防止政府權力機構亂用公權力導致腐敗是兩個問題。“大部門制”改革能否使腐敗行為減少,體現了民眾期望,但“大部門制”僅僅是政府機構的轉型,而不是公權力和社會關系的調整。僅僅靠“大部門制”中內部的自我制約,靠行政系統機構的職能調整來實現公權力的制約和界定是不能夠實現的。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