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線中國 透視中國環境污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7日 00:11 《財經文摘》
本刊記者 馮淑娟 楊政文 張洪延博士是美國托雷多大學終身教授,現正在河北省廊坊市與當地的新奧集團合作一個項目——開發混合動力客車。 在美國居住20年后,這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卻感覺自己已經很難適應國內的空氣環境。用張教授略帶夸張的話說,就是“走在大街上都不敢深呼吸”。 大多數中國人似乎沒有張博士這么敏感。尤其是正陶醉在“綠色北京,綠色奧運”憧憬中的北京人,普遍感覺現在城市環境比以前要好得多,那種遮天蔽日的沙塵暴天氣已不多見,晴朗的日子也多了起來。 但是,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吃驚地發現,他們的生存環境正日益惡化。電視里、報紙上不時披露環境污染的新聞,有些標題連中國人自己都覺得聳人聽聞。比如“中國近海生態接近崩潰”、“中國水污染嚴重,3億多人飲水不合衛生標準”等。 “中國環境污染已接近底線。”在北京生活了4年的某跨國企業副總裁,用擔憂的語氣對《財經文摘》記者說。 中國的環境污染是否已到底線,目前還不好判斷。但其嚴重程度是毋庸置疑的。顯而易見的是,一個走在底線邊緣的中國,不可能獲得科學和諧的發展,也難以有足夠的實力立足于世界之林。 “奧運口罩”之憂 9月下旬,“好運北京”山地自行車邀請賽,在北京老山賽場舉行。《財經文摘》注意到,國內有媒體用“藍天白云,秋高氣爽”,來形容22日比賽當天的天氣狀況。 而與此同時,美國的一家媒體卻發出了相反的報道。標題是“北京的污染是運動員的大敵”,內容是說,由于當時北京的污染十分嚴重,美國的一位選手感到呼吸困難,在中途嘔吐,不得不放棄比賽。參加比賽的50名運動員只有8人完成了比賽。 據悉,2008年的奧運會山地自行車比賽,就設在這次比賽的賽場。因此,此次比賽被看作是奧運會的熱身賽。而山地自行車比賽的規則也很特殊,直到比賽前一天才由空氣狀況來決定比賽的圈數。 這引起了一些國際人士對北京奧運會的擔憂。奧委會的一位運動生理學家甚至表示,奧委會將會給每位美國奧運選手以及教練和支持人員提供外出時用的口罩,無論他們是去觀察場地、購物還是訓練。訓練用的口罩經過特別設計,容許更高的呼吸速率。 美國一位奧委會官員稱,不會要求運動員戴上這些用碳過濾器阻隔染污物的口罩。但如果空氣質量很糟糕,則會強制他們戴上。 《財經文摘》記者在一個關于環保的論壇上看到,國內不少網友對美國人的這種想法嗤之以鼻。有的人甚至提出疑問:外國人真的對空氣污染敏感到如此程度嗎? 國內一般人很難有機會看到西方媒體的報道。眾所不知的是,從今年8月開始,美國《紐約時報》就開辟專欄,討論中國的污染問題。西方一些人士和機構甚至政府,對中國環境問題的批評已變得越來越尖銳。 而另一事件的發生,似乎恰為西方的報道提供了不合時宜的佐證。2006年8月底,第11屆世界女子壘球錦標賽在北京舉行。開幕式的前幾天,美國運動員居然戴上口罩進行熱身訓練。 她們這樣做的依據,來自主辦方特別提供的每日氣象提示。為了便于運動員更好地安排好訓練和生活,北京奧運氣象服務中心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從 8 月 20 日開始,正式為27日開始的壘球錦標賽提供賽事氣象服務。 隨后,就發生了這令人驚異的一幕。出乎意料的是,官方似乎并不避諱此事,在中國氣象局北京區域氣象中心網站上可看到如實的報道。 北京政府也許從來沒有想過,眾所矚目的奧運,會與平時很少用的口罩聯系到一起。由于氣候變暖,近年來,人們惟一較多接觸口罩的場合,只有2003年的“非典”時期。 北京一名初中三年級學生在其網絡日記中,寫下了這樣的句子:“我真為北京的環境擔心:照這樣下去,2008年的奧運會就不會是綠色的了,連運動員恐怕都要戴口罩進行比賽了。這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啊!“另一位網友則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像力:”北京沙塵暴也有它的好處,可以在奧運會期間賣口罩了。” 據了解,奧運會戴口罩的事件不是沒有先例。1964年東京奧運會,因為空氣污染嚴重,不少人戴上了口罩。而現在,東京已成為世界上最干凈的大城市之一。 最近,關于污染對奧運的影響,坊間傳言不斷。先是有一名美國運動員表示,可能會因污染問題放棄2008年奧運會,后來又傳出“空氣污染可能導致北京奧運會的某些項目延期”的說法。 不少人擔心,對于需要戶外深度呼吸的項目,比如山地自行車和馬拉松來說,空氣污染有可能會給運動員帶來嚴重的影響。 對“項目延期”一說,國際奧委會第29屆奧運會協調委員會主席維爾•布魯根不得不于10月26日向媒體辟謠。他表示,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此前的“北京空氣質量可能導致某些項目延期”的說法是被媒體誤讀,北京奧運會比賽因空氣質量而延期舉行的風險幾乎沒有。 毋庸置疑,奧運會是中國很看重的臉面,對奧運“挑刺“就相當于打中國政府的臉。然而,面對眾多質疑的聲音,相關官員已經無法再置若罔聞。除了一次次出鏡表明中國政府堅定的決心外,還不斷向公眾宣布對污染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教練員和運動員都有上述擔心。馬拉松教練維格爾的看法是:“你越是擔心就越多禁忌。從起跑線就有了禁忌,你就干不好。因此,你要做的就是積極,即是說‘污染沒問題,通過訓練你會克服它。”他曾指導2004年雅典奧運會馬拉松銅牌獲得者卡斯托爾。 今年11月上旬,肯尼亞選手馬丁•勒伊(Martin Lel)在紐約馬拉松大賽上獲得冠軍,他對北京奧運會充滿了憧憬。看上去,北京夏季的酷熱和濃霧都阻擋不了這位勇士的斗志。 “這不是問題,我知道怎么訓練。”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馬丁•勒伊信心十足地說。 北京奧組委工程與環境部副部長余小萱接受《財經文摘》專訪時表示,中國政府和北京市為提高空氣質量,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也花了很多錢。人們關注北京的污染,并不是在放大這些問題,而是奧運會將全球的目光都吸引到這里。 據介紹,北京的環境一直在持續的改進中,且較以前有了很大進步。中國政府采取了許多措施,并計劃在奧運期間改善空氣質量,包括關閉北京鄰近的燃煤電廠,限制上路的汽車數量等。 如果不是因為申奧,或許北京乃至中國的污染問題不會引起這么高的關注度。也正是因為有了奧運會,人們才會對北京和中國的環境污染有了新的認識和期待。 正如艾思孟先生通過《財經文摘》提出的問題中所說的:“我特別想知道,如果奧運會時北京空氣萬一不好,馬拉松比賽怎么辦?26英里的路程,運動員都不喘氣嗎?如果中國能為馬拉松比賽創造一個清潔環境的話,那為什么不能把這種環境永遠保持下去呢?” 艾思孟是克萊斯勒(中國)汽車銷售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的確,奧運只是一個契機。或許,可持續性環保,才是中國政府真正需要關心的問題。 鄰居們的責難 奧運會成為外國關注中國污染的一個由頭。但在污染方面令中國政府頭疼的,絕不僅僅是奧運這么簡單。 中國現在遇到的另一個麻煩是:突然之間,中國對鄰國造成污染的問題,成為國際聚焦的熱點。一時,指責聲四起。 不久前,日本《呼聲》月刊發表一篇文章“是全世界在污染中國”。文中主要觀點認為,產生這些污染的原因之一,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獨自承擔了世界范圍內相當比例的制造業生產。 同時,文章還提到另一方面的問題,即中國在將遭到污染、含有有毒物質的食品銷售到世界各地的同時,其大氣中的污染物不僅對毗鄰的日本產生影響,甚至由于偏西氣流的推動,直接到達了美國。文章稱,日本近來不斷發出的光化學煙霧警報,與中國大氣污染物質的增加息息相關。 中國新華社摘要刊發了此文,但沒有摘錄涉及“中國污染鄰居”部分的觀點。 據悉,關于這個問題,海外媒體炒得最兇的是2006年。當年4月初,美國環保署(EPA)負責人斯蒂芬•約翰遜訪問中國后,對英國媒體表示,中國向美國等鄰國排放大量的空氣污 染物,其中包括燃煤電站所排放的含汞物質。 “這是中國污染對美國最直接的影響。”約翰遜如是說。 按照美國環保署的說法,他們對高含量的“汞沉積物”進行了長期追蹤,發現它們源自中國和印度。在美國東西海岸,均檢測到源自中國、通過空氣傳播的化學物質和微粒。 一石激起千重浪,此事立即引起眾多國際媒體的關注。隨后,美國環保署又一鳴驚人地透露:“某些時候,洛杉磯上空的空氣污染有25%可溯源到中國。” 中國的空氣污染物是如何到達美國的呢?美國研究人員解釋說,亞洲空氣污染物隨著氣流達到美國。亞洲任何地方的空氣污染,在氣流的影響下,5天到兩周之內都能穿越太平洋達到美國。 “污染,尤其是汞污染,是沒有國界的。”在北京,約翰遜向中國衛生部門官員這樣表示。 一時,美國點燃了國際上對中國污染的聲討之火。有專家指出,從中國到美國的洛杉磯萬里迢迢,所謂的亞洲空氣污染物如何測量辨別,尤其是不但斷定污染物來自中國,還能如此“精確地”測出25%的比例,其可信性令人懷疑。 但微弱的質疑聲,被鋪天蓋地的譴責所湮沒。 耐人尋味的是,此后,美國媒體的報道似乎忘了原本的出發點,不少報道將中國崛起、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對美出口包括了美國人所有的生活必需品”等聯系起來。這不僅使人開始懷疑,美國媒體炒作此事的真正目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與美國的行為相反,關于中國污染對鄰國的影響,日本和韓國兩個離中國最近的國家,基本上一直是緘默不語。美國有機構據此點名批評這兩國推卸責任,不但不愿意站出來指責中國,甚至還花很多時間鼓勵中國去研究和判定這些環境問題的來源。“整天想著如何與中國合作,一起來推脫這些問題。” 美國算不上是中國的近鄰,一道深深的太平洋海溝,將兩個大國分隔在天涯海角。然而,在對待中國污染問題上,美國是最活躍、最積極的國家。一位長期研究國際關系的人士告訴《財經文摘》記者,這與“中國制造”主導了美國生活不無關系。 他分析,美國對“中國制造”可謂又愛又恨:一方面日常生活離不開中國產品,另一方面又覺得“中國制造”剝奪了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在此背景下,美國人便將這種復雜的感情遷怒于中國的污染。 前一段時間發生的美泰玩具召回事件,本來大部分是因美泰公司設計缺陷所致。但美國輿論不分青紅皂白,一味指責中國玩具存在污染,并由此聯系到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所有產品,如玩具、食品、服裝等。 “中國不可能一夜之間就解決所有問題,但中國和中國人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美國商會主管環境、技術和事務管理的副會長威廉•科瓦克斯在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時,坦承中國在控制環境污染方面的進步。 在考察了中國的環保情況后,美國環保署官員也承認,中國在控制發電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 何以成“世界垃圾場” 兩年前,時任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的潘岳,說過一番令人難忘的話:“幾年前,我也曾在一個類似的場合得意地告訴國內外媒體:‘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全然沒有意識到,‘世界工廠’的代價,也許就是‘世界垃圾場’。” 中國何以變成了“世界垃圾場”? 一位從事咨詢的人士,向《財經文摘》記者講述了不久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美國某公司為了降低成本,讓某部門經理提出改進方案。這位經理提出建議:關閉4個工廠中的一個,將另外兩個轉移至中國。公司首席財務官卻否定了這個提案,而提出一個更為激進的方案:將所有工廠轉移至中國,或者全部業務打包給中國企業生產。 部門經理是這位咨詢顧問的朋友。他在講述此事時告訴這位人士,公司有個客戶已經放棄了在美國長期合作的一個供應商,而轉向了中國的一個供應商,由此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美國把許多工廠遷移到中國來了,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歐洲、南美的工廠。”咨詢顧問話頭一轉,“不要以為中國消耗的能源、排放的污染,都是為了中國人自己。其實中國做的很多犧牲,都是在為別的國家服務。” 據悉,隨著北美經濟的衰退,眾多的美國和歐洲企業,將其所屬工廠轉移至成本較低的中國,形成了“對華工廠搬遷熱”。而由于中國對污染的標準限制較寬,有些屬于污染嚴重或者在國外被淘汰的產業,也隨之轉移至中國。 同時,中國經濟處在高速發展的通道上,成本優勢導致“中國制造”產品行銷全球,出口量隨之大幅度上升。 對此,中國環保部門的一位官員預言:“這種奇跡不久就會結束,因為環境跟不上。” 大量出口廉價工業品的直接后果,是能源消耗大幅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這令當政者十分頭疼。“生產同樣價值的產品,我們消耗的資源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近6倍,印度的近3倍。但我擔憂的是,中國正淪為地球的垃圾場。”這位官員補充說。 英國一家研究機構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西方國家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實際上是變相地把廢氣排放量轉嫁到中國。因此,氣候變化的討論焦點,應從商品生產國轉移到商品消費國。 這家名為“新經濟基金會”的機構,重點探討了英國對進口商品的依賴程度,以及由此對發展中國家造成的影響。據悉,過去一年,英國從中國的進口商品上升了10%。 該機構政策總裁安德魯•西姆斯表示:“每當政府官員談及氣候變化的時候,他們似乎把中國當成了替罪羊……” 西姆斯還說,中國的快速發展,促使西方國家把工廠轉移到中國大陸,因此,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實際上反映出西方國家的高消費水平。 兩年前美國的一個研究顯示,14%的中國廢氣,是由生產出口到美國的產品所造成。 “污染被轉嫁到中國,發達國家是否擔當起了應有的責任?”采訪中,一位企業界人士通過《財經文摘》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他特別指出,由發達國家主導制定的“碳交易”,實際上就是一個騙局,是發達國家伺機轉嫁污染責任。 “碳交易”一詞,來自《京都議定書》2005年開始啟動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這一機制鼓勵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溫室氣體,減排的數量,可以用于抵扣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視為本國減排指標的一部分。 美國一直指責中國造成溫室效應,自己卻拒絕簽署旨在降低溫室效應的《京都議定書》。美國商會一位副會長在解釋理由時,避重就輕地回答:在這個金融交易體系中,如果美國接受了相關條件,降低能源使用,將會使本國經濟受到損害。要促進能源使用率,應該提高技術手段,而不是采取使一個國家受到懲罰的方式。 但據德國媒體披露,美國實際上不愿向中國輸出更多解決污染的先進技術。比如,美國一直在呼吁中國降低燃煤所帶來的污染,而且美國幾年前就已有了“清潔煤燃料”的專利技術,卻不愿拿出來與中國、印度等國低價共享。 于是,在網絡論壇和媒體上,人們便常常看到對于“中國制造”的疑問。一些民族精神強烈的中國人,甚至提出了如下疑問:消耗能源、污染環境——中國充當全世界的加工廠,卻變成了“地球垃圾場”,值嗎? 共同的責任 10月下旬,在北京舉辦的“清潔汽車技術創新發展論壇”上,張洪延教授一走下講臺,就被媒體和專業人士圍了個水泄不通。他所做的報告中關于國III、國Ⅳ排放標準與世界先進排放標準差距的部分,引起了與會者的極大關注。 人們感興趣的是,中國政府一直在宣傳國III、國Ⅳ排放標準的先進性,很少有人想過,實際上這個標準與國際水平還是相差很遠。 “這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現在能達到這個標準已經不容易了。 但如果中國政府不加強管理,污染問題還會相當嚴重,甚至會影響到奧運會。在汽車尾氣排放方面,大城市還好一些,小城市則更差。”張教授對《財經文摘》直言道。 《財經文摘》采訪獲悉,在部分外國人心目中,中國確實為改善環境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每天打開窗戶前,你都不知道今天的空氣環境如何,空氣是清新的還是污濁的。北京花很大力氣治理污染,可為何環境狀況仍不穩定呢?”長期住在北京的一位跨國公司人士感到困惑。 所以,來自美國的何川和他的老板都特別喜歡北京的1月份,因為這個時候,站在公司所在的亮馬河大廈,能遠遠地看到西山,這使他想起科羅拉多大峽谷。何川曾經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工作過,他認為中國政府為了北京奧運會,特意制定了保護環境的長遠目標,這是件非常好的事。 “如果中國政府想做什么,就一定能做好。我們天天路過的一些地方,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驚人的變化。空氣環境不夠穩定,我覺得還是政府觀念上的問題。”坐在何川旁邊的老板補充道。 “有些問題還是應該認真考慮的,比如人工降雨的問題。不能我們種莊稼需要雨水了,就用大炮一轟。應該研究一下,這對我們的孩子,對我們的子孫后代是否會有影響?”這位老板告訴記者,在中國居住的外國人,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差不多都有相同的憂慮。 中國一位資深領導人曾經說:“在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方面,我們正努力尋求平衡。但至少在目前,我們必須繼續選擇經濟增長。對生活條件較為舒適的城市居民來說,保護環境并不是一件十分迫切的事。但對農村居民及其子孫后代而言,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已經明顯。” 由于中央政府的提倡和財政上的資助,環保已經成為一個能帶來經濟效益的產業。但對一些喪失了社會責任感的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環保則意味著一個商機。政府利用行政罰款來增加收入,而企業則僅權衡經濟上的利弊。在一位來自浙江的私營企業家眼里,排放不達標被罰款所付出的錢,比購買環保設施所付出的錢要少得多。懷著一種僥幸心理,他寧肯選擇前者。 除了空氣污染、自然環境污染,及一些目前尚不被重視的污染如核污染外,中國最突出的是水污染。高污染和水資源短缺問題并存,成為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大挑戰。美國今年11月召集了一次涉及中國問題的研討會,專家和學者的共同看法是,中國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難度很大,需要環保部門付出較大的成本,如提高水價、節約農業用水等。但這些措施必須兼顧到農民利益,涉及農民的安置和就業的統籌安排。 回到幾十年前,美國的污染一度也很嚴重。美國政府數年來共投入300多億美元,使污染物的排放量減少了50%到60%。“是不是解決了溫飽才去治理污染?這當然行不通。可是,如果不夠富裕,你就沒法像美國這樣做。”美國商會一位副會長表示,中國現在開始關注污染問題,表明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 來自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的專家和匹茲堡大學的教授都認為,中國凈化環境需要花費的成本十分巨大,進程也可能相當緩慢。不過,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將使政府增加收入,從而有足夠的資金解決這個問題。 對于現時的中國來說,經濟增長仍處于優先地位。但對諸如環境污染和收入差距等問題,中國政府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一些有遠見的政府人士身先士卒,用行動表明對環保的重視。 江蘇省前省委書記、在這次“十七大”上被選為中共組織部部長的李源潮,曾拒絕將泰州發展成水泥制造中心。這種項目能在短期內取得經濟效益,提高經濟增長數字水平,但也會帶來大量污染。后來,李源潮建議,可以將泰州建設成醫藥中心,爭取讓泰州的專業醫院躋身全球前100強。 11月21日,東盟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六國領導人,在新加坡共同出席了第三屆東亞峰會。除了朝鮮半島核問題、緬甸局勢等地區問題外,領導人還就世界面臨的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環境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簽署了《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新加坡宣言》,承諾要負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參加會議的領導人誓言將合力把溫室氣體濃度穩定下來,并承諾針對全球減少排放的目標達成共識,以取代將于2012年期滿的《京都議定書》。中國總理溫家寶表示,中國已定下目標,要在未來五年內把二氧化碳排放量維持在2005年的水平。 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中國就必須把能耗度減少20%。不過,溫家寶也強調,經濟發展比環境保護更為重要。 中國對于環保的努力有目共睹,然而,未來仍面臨許多難以破解的難題。同時,中國也明智地看到,治理污染、保護環境,需要全球共同付出努力,需要每個國家共同承擔起這個重任。 “我多么希望2008年的天空是最美的:但愿每天仰望天空時,都是一幅畫。”這句話,來自北京一名中學生的作文。 顯然,這是人類共同的夢想。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