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開發區需要新思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4日 20:01 《法人》
開發區需要新思維 在新的經濟形式下,如何審視開發區的地位顯得尤為重要。而在國家新近提出的“主體功能區”思維中,將以人的需要為首位,第二是生態,生產則排在第三 文 本刊記者 呂斌 2007年8月1日,中國國家建設部公布了《國務院關于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在全國劃分四類主體功能區,今后,這將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原則之一。按照工作進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將于2007年9月形成初稿并開始征求意見,于12月報國務院審議。 曾經,作為各地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窗口、新的經濟增長點,遍布城鄉的開發區功不可沒。然而,在歷經多年的“開發區熱”后,各類開發區過多過濫的弊端開始顯現,不僅產業結構趨同,而且引發招商引資的惡性競爭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甚至影響了一些地方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 現在,隨著國家“建設主體功能區”政策的推廣,開發區的審批、建設將會納入更加良性的范疇中去。 開發區的尷尬 自1984年大連開發區被國家批準為首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后,各類開發區快速發展,全國逐漸興起了一股“開發區熱”。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到2003年,全國共有各類開發區達6800多個。 在眾多的開發區建設中,“招商引資”無疑是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在普遍提出“筑巢引鳳”的口號下,各地開發區為吸引外資,相互攀比,競相壓價,在地價、廠房租售價格、稅收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地方性優惠政策,很多地方突破了國家土地、稅收法規及中央政府相關政策。 某些開發區土地價格越降越低,超出國家準許的范圍,有的地方甚至干脆提出免收土地出讓費。在電力等配套方面,許多地區不但超過國家規定的擴(增)容優惠,甚至還對外承諾:水電增容費免收,全部由地方政府財政補貼。 盲目追求招商引資的數量,用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是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各地的常規武器。有的地區為爭引項目,大搞優惠大戰,拿國家和地方的利益做籌碼,招商的門檻越降越低。 究其原因,政企不分是重要根源。一些地方不是以企業為主體引進外資,而是層層下達招商引資硬指標,作為考核政績的重要標準。政府在招商引資中許以優惠政策,本身就有定位不準和職能不符的缺陷。 這種隨意許諾的政策違背了現行的市場競爭法則,也帶來了重復建設、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負面問題,使得很多以“發展地方經濟”為目的的區域經濟規劃無法達到預期目標。 另外,開發區審批的任意性,也導致了許多地區土地批下來,開發區卻因資金等種種原因無法建設下去,往往一拖好幾年,“開發區荒地”現象嚴重,這些破壞了耕地、湖泊、森林后形成的大片荒地嚴重閑置。 從2003年中旬開始,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對開發區進行了清理,雖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涉及地方政府政績及相關經濟利益,“開發區盲目頑癥”一直無法根除。 “主體功能區”的新思維 “建設主體功能區,實際上是在目前這個大的區域發展戰略之下,進一步把我們的國土細分,劃分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然后對每一個都做出規劃!2007年7月,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撰文指出。 “主體功能區規劃”以2020年為規劃年,屆時,我國將有15億左右的人口,60多萬億的GDP,2.8萬立方米的水資源,18億畝耕地。通過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我們的國土,實現在每一個區域里,人口和經濟、資源環境大體上都均衡,并且通過財政支付,使每個地方人的公共福利水平和生活條件差不多,這是本規劃的最終目標。 在這次新的區域發展規劃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是以“人為本謀發展”的新思維。在說到區域協調發展的時候,以前一直有個誤區,就是認為GDP在全國平衡的分布才是協調發展,這個理論在開始推進西部大開發時尤其明顯。 實際上,我們的問題在于經濟增長快、經濟聚集多的地方沒有相應的人口,區域不協調,實質不在于GDP總量之間。 美國GDP最高的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GDP最低的一個州的70多倍,這個差距和我們國家廣東和西藏的差距差不多。日本最高的東京與最低城市的差距也接近40倍。但是沒人說美國、日本區域不協調,為什么人家說中國區域不協調呢? 因為他們各個地區之間人均GDP最大不超過2倍,而我國人均GDP經過調整以后最大是10倍。所以說,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實質內容,不是讓所有地區之間的GDP總量實現均等化,而是要實現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生活條件的同質化。 從歷史情況來看,特別是大國,GDP往往都是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區,同時經濟也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區。美國是比較典型的,經濟和人口主要集中在三大城市群,美國大平原地區、兩大山脈之間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只有45%,可美國早已是公認的現代化了。 這里涉及到的問題就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實現現代化、到底是以地域繁榮為基礎還是以人力繁榮為基礎?如果把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統統開發到和上海長三角的水平一樣,代價得要多大!所以我們最終的目標實際上就是實現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在一個空間內協調,我們現在失衡就在于人口與經濟資源環境不匹配。 在此次規劃中,重點開發區域要重點發展什么樣的產業雖然還在討論過程中,但已經明確的是對每一個大的區域都要指明產業發展方向。京津唐地區很顯然不適合發展高耗能產業、用水量大的產業,長三角和珠三角不適宜發展占地特別多的產業。 每一個區域要把產業的方向大體劃出來,今后市場、企業、政府的投資管理都有一個基本的依據,對于限制開發區域,只能發展什么,不能發展什么,一定要明確規定,只要有妨礙生態功能區生態穩定性的產業統統不能發展。 建設主體功能區,實際上是在目前這個大的區域發展戰略之下,進一步把我們的國土細分,劃分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然后對每一個都做出規劃。 首先是把人的需要排在第一位,第二位是生態,第三位才是生產。 生態為重 在國務院規劃的四類主體功能區中,第四類為禁止開發區域,這類區域主要是指依法設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域。這種“地方經濟發展為生態讓位”的策略,在我國之前的經濟發展政策中極少出現。 我國雖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適宜居住的空間不多,如果過分注重地方GDP,大規模的工業化開發,結果必然是破壞自然環境。 以河北鋼鐵業為例,煉1噸鋼要消耗16噸新水,河北省是一個嚴重缺水的地方,但是河北卻已經發展到1億噸鋼鐵的生產能力。很多企業是通過采地下水的方式來煉鋼,而地下水是有限的,水被采空了地面就會下沉,國內很多采煤城市目前已經出現了地面下沉的跡象。當前來開發投資的各類企業卷著利潤走了之后,最終造成的危害卻是地方要負擔的。 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首先考慮的就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即在自然生態環境不受危害并維系良好生態系統的前提下,特定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所能承載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 然后再基于一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提出分類管理的環境保護政策:優化開發區域要實行更嚴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環保標準,大幅度減少污染排放;重點開發區域要保持環境承載能力,做到增產減污;限制開發區域要堅持保護優先,確保生態功能的恢復和保育;禁止開發區域要依法嚴格保護。 由此看來,“尊重自然”將成為今后開發區域經濟的首要考量內容之一。今后,規劃開發區將必須要以當地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前提,必須要以當地的環境容量和水土資源為前提,要有限的開發,要給水、生態、自然、其他動物留出一定空間,否則經濟發展也將無從談起。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