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發改委振興東北辦發布東北地區振興規劃(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 10:59 振興東北網
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和安全水平,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鞏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地位,促進農業穩定發展,不斷增加農民收入。 (一)加強農業生產基地建設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推進農業向基地化、專業化、特色化和綠色化方向發展。 1.加強商品糧基地建設。重點建設松嫩、松遼平原專用玉米生產優勢區、高產高油高蛋白大豆優勢區和三江平原水稻優勢區。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良種繁育和農機裝備的投入力度,促進農牧業向專業化、區域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建成現代化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確保其具備穩定的糧食生產能力和商品糧供給能力。 2.推進精品畜牧業發展及基地建設。建設以中部平原為重點的肉蛋奶生產與加工精品畜牧帶,以西部農牧交錯帶為依托的牛羊育肥基地,以濱洲沿線松嫩草原和蒙東草甸草原、優質人工草地和優質飼料基地為依托的大型現代化奶牛飼養和牛羊繁育區。 3.建設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大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力度,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立一批高標準的國家和省級綠色農業基地與農產品出口基地。積極培育和開發食用菌、人參等林特名牌產品,建設遼東半島和遼西丘陵地區綠色水果生產基地及沿海優勢水產品養殖、精深加工出口示范基地。 (二)提升農業發展基礎 提高耕地質量,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水平,構筑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體系。 1.加強以中低產田改造為重點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推進改土治水、節水灌溉和中低產田改造,改進傳統耕作方式,發展精準型農業、標準化農業、節約型農業、設施農業和循環型農業,建設專業化、規模化大型優質農產品基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大中低產田綜合治理改造、品種改良與技術投入,提高耕地等級,建設糧食單產在500公斤/畝左右、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多渠道籌集資金,"十一五"期間改造中低產田400萬公頃。 2.完善農業支撐體系。加快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推進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和示范區,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研發和應用新品種,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加快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和完善新型農工商聯合體模式。建立穩定的支農資金增長機制,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力度。 專欄4:農業發展重點 農田水利建設——加大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力度,在“兩江一湖”等水源條件較好的地區,規劃和適時開工建設部分新灌區。 中低產田改造——松嫩平原黑土區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壤培肥、三江平原瘠薄型和漬澇型中低產田改造治理、松嫩平原西部鹽堿地改良與風沙地修復、遼河平原東北部棕壤區漬澇和鹽堿土地改造治理。 大型優質農畜產品基地建設——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優質水產品養殖生產基地,特色資源產業化開發。 農業機械化——推進糧食主產區玉米、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強農機服務網絡建設,農機管理和操作人員培訓。 保障體系建設——動植物保護、農牧業良種培育,科研與技術推廣、信息服務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公路、飲水安全、農村能源、牧區草場圍欄建設,完善農村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等公共設施。 五、積極發展服務業 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依托中心城市構建現代服務體系,積極承接國際服務貿易轉移,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深度挖掘服務業安置就業的巨大潛力,發揮服務業吸納就業的重要作用。 (一)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 優先發展現代物流業。統籌規劃省際間物流節點設施和物流通道,改造和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公共物流配送設施,推進企業物流管理信息化。加快建設大連國際性物流中心,沈陽、長春、哈爾濱和通遼區域物流中心,打造東北地區綜合物流體系。 加快發展金融業。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大力推進城市商業銀行改革、改組、改造,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積極培育和規范發展投資信托、融資租賃、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鼓勵發展投資咨詢、資產評估、信用評級、會計、法律等方面的社會服務機構。擴大中小企業貸款試點,探索建立有利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金融服務體系。完善東北地區信用擔保體系。加快保險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研究設立農業保險等專業性保險公司,推動保險品種和服務方式的創新。 鼓勵發展商務服務業。加快發展項目策劃、財務顧問、并購重組、上市等投資與資產管理服務。積極發展會計、審計、稅務、資產評估、校準、檢測、驗貨等經濟鑒證類服務。支持發展市場調查、工程咨詢、管理咨詢、資信服務等咨詢服務。規范發展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鑒定、經濟仲裁等法律服務。優化調整會展業結構與布局。 支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大力發展專業化工業設計,鼓勵建立東北地區工業研發設計聯合體。積極發展娛樂、影視制作、演藝、體育、出版、廣告等產業。建設以長春、大連為核心的國家數字電影制作和國產動漫產品生產基地,促進中心城市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發展和文化產品出口。 (二)規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務業 提升商貿服務業。鼓勵發展所有制形式和經營業態多樣化、誠信便民的零售、餐飲等商貿服務。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和組織形式。 積極發展旅游業。發揮冰雪、森林、草原、濕地、邊境及工農業旅游方面的優勢,開發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冰雪旅游產品,發展森林旅游、草原旅游、工業旅游和農業旅游精品。 六、協調區域和城鄉發展 引導區域分工與合作,加強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形成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優化區域空間格局 深入挖掘哈大和沿海經濟帶一級軸線的發展優勢,促進二級軸線集聚發展,形成"三縱五橫"的空間發展格局。 優先發展哈大經濟帶。建設以大連經濟區、遼中經濟區、長吉經濟區和哈大齊工業走廊為核心區域的哈大經濟帶。優化產業布局,促進集群發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產業帶。 努力打造沿海經濟帶。以大連為龍頭,以長興島、營口沿海、錦州灣、丹東和花園口"五點一線"為重點,優化港口布局,大力發展臨港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逐步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特色突出、競爭力強的產業集聚帶。 促進二級軸線健康發展。重點發展東部通道沿線、齊齊哈爾-赤峰,綏芬河-滿洲里、琿春-阿爾山、丹東-霍林河、錦州-錫林浩特二級軸線,推進城市經濟區(帶)建設和邊境口岸城鎮發展,支持有條件地區規劃設立邊境貿易區。 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合理劃定四類主體功能區邊界和區內具體的功能定位。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實施與主體功能區相配套的財政、投資、產業、土地、環境和人口等政策。 專欄6:東北地區部分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 1.限制開發區域 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禁止非保護性采伐;繼續實施天保工程;點狀開發,集聚發展;發展生態特色產業。 東北三江平原濕地生態功能區——擴大保護范圍,控制農業開發和城市建設強度,改善濕地環境;發展農業和特色產業。 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區——禁止過度開墾、不適當樵采和超載放牧;實施必要的防治措施;加強城鎮建設,集聚發展;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2.禁止開發區域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0個,世界文化自然遺產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6處,國家森林公園108處,國家地質公園12處。 (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發展縣域經濟。立足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支持糧食、肉、蛋、奶等農副產品加工業龍頭企業發展,鞏固縣城和重點城鎮的支柱產業。面向城市市場需求,建設蔬菜、花卉、食用菌、乳品、肉類等農產品加工基地。 推進農村城鎮化。加快農墾、林區和礦區城鎮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農村城鎮化模式和機制,繼續推進農村小城鎮戶籍、土地、投融資等管理制度改革。 (三)協調跨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運輸通道和主要樞紐為建設重點,加強鐵路網絡、公路網絡、港口體系、機場體系和對外通道建設。重點建設同江至大連、東北東部通道、黑河至北京、綏芬河至滿洲里、琿春至阿爾山、丹東至錫林浩特六條通道。逐步形成七大綜合運輸系統:新建與改造連接蒙東地區煤炭基地與東北三省主要能源消費區的鐵路、公路,形成保障能力強大的煤炭運輸系統;加強中俄鐵路原油運輸系統建設并適時建設油氣管線,強化大連等港口的原油接卸和中轉功能,形成完備的石油運輸系統;積極引導大連、營口礦石碼頭建設,形成高效礦石運輸系統;突出"鐵水聯運"系統建設,形成高效的糧食運輸系統;以大連港為干線港,其它港口為支線或喂給港,強化內陸通關系統建設,建成高效便捷的集裝箱運輸系統;積極發展重型裝備運輸系統;建設快速便捷的客運系統。 加快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和優化鐵路路網;推進省際高速公路建設;完善城鎮密集區快速交通網絡;引導東北沿海港口間合理分工;加快發展小型機場。 專欄7:東北地區交通工程規劃項目 鐵路建設——建設哈爾濱至大連客運專線,長春至吉林城際軌道交通,伊敏至伊爾施、赤峰至大板至白音華、烏蘭浩特至霍林河至錫林浩特、阜新至西烏珠穆沁旗鐵路,東北東部鐵路通道。建設哈爾濱、沈陽、大連集裝箱樞紐。改造海拉爾至滿洲里,白城至阿爾山,霍林河至通遼,錦州至齊齊哈爾,錦州至承德,沈陽至吉林,沈陽至丹東,葉柏壽至赤峰,長春至圖們等線路。 高速公路建設——綏芬河至滿洲里、鶴崗至大連、琿春至烏蘭浩特、大慶至廣州高速公路大慶至通遼至赤峰至承德段、長春至深圳高速長春至雙遼至阜新至朝陽至承德段、丹東至錫林浩特、通遼至沈陽、吉林至沈陽、吉林至黑河等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中重要路段。 港口建設——大連港大窯灣集裝箱三期和四期碼頭、老港區改造、東港區改造,營口港、丹東港、錦州港擴建。 機場建設——擴建和完善大連、沈陽、長春、哈爾濱機場,新建長白山、吉西北、漠河、大慶、雞西、伊春、阿爾山和二連浩特等機場。 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東北地區信息一體化建設。積極推進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和遠程醫療等信息綜合應用系統建設,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共建東北科技教育信息網,加強與發達地區的信息交流共享。 (四)推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 以增加就業、消除貧困、改善人居條件、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維護社會穩定為基本目標,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自主創新為根本動力,制定強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資源型城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抓緊建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在資源開采過程中,遵循市場規律,采取法律的、經濟的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導和規范各類市場主體合理開發資源,承擔資源補償、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二是建立衰退產業援助機制。要統籌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積極轉移剩余生產能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各種職業培訓,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解決資源型企業歷史遺留問題,保障企業平穩退出和社會安定。 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大力培育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對于資源開采處于增產穩產期的城市,要制訂合理的開采計劃,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資源采收率,發展上、下游產業,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要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對于資源開采開始衰減的城市,要加強資源綜合評價,開發利用好各種共伴生資源,充分挖掘本地資源潛力,拓寬資源開發領域,重視開發利用區外、境外資源,為本地資源型企業尋找后備基地,同時抓緊培育發展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接續替代產業。對于資源已經或瀕臨枯竭的城市,要選擇好產業轉型方向,重點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因地制宜,盡快形成新的主導產業。 專欄8:6個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主要任務 阜新市——推動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科學規劃發展替代產業,實現多種產業并舉;加強周邊礦區勘探力度;參與開發內蒙古東部煤田,適度轉移富余生產能力;推進礦區生態建設。 大慶市——加大新探區勘探力度,增強儲量接替能力;依靠工藝技術創新,努力提高三次采油水平,大力提高采收率,減緩老油田產量遞減;做精做強石化產業,加快發展新型建材、石油裝備、農產品加工等替代產業。 伊春市——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工程,做好國有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推進政企分開,理順政府職能;鼓勵發展木材精深加工、森林生態旅游、醫藥、綠色食品等優勢產業。 遼源市——大力引進高新技術企業和人才,發展特種合成纖維材料、高性能特種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以生物技術為核心,發展生物制藥、保健品和有機食品加工業;提升裝備制造、紡織服裝、建材等傳統產業競爭力。 白山市——充分發掘和利用長白山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打造東北旅游名城;培育森林資源,發展木材精深加工業;做大礦泉水產業,做精做強以人參、刺五加等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產業。 盤錦市——努力延長油氣相對穩產期;壯大石化產業,拉長石化產業鏈條,大力發展精細化工、塑料加工和新型建材業;做大做強中小型船舶修造、石油鉆采設備制造等裝備制造業;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綠色食品加工業、生態旅游業。 七、提高支撐保障能力 加強教育與人才培養,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區域發展的支撐和保障能力。 (一)加強教育和人才培養 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加快培養技能型實用人才。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民實用技能培訓。建立東北地區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整合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建立繼續教育研修基地。 完善人才開發機制。深化以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和任期制為主要內容的選人用人制度改革。制定更加靈活的引進人才政策,吸引各類人才到東北地區創業。探索建立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有效激勵機制,健全人才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管理的政策法規。 加強人才培訓和交流。推進實施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和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工程。完善中央國家機關、東南沿海地區與東北地區干部交流機制。繼續在東北地區中央企業中實施企業家對口交流。打破地區、行業、所有制等限制,完善人才合理流動機制,健全人才市場體系。 專欄9:東北地區人才開發主要專項 企業家對口交流計劃——每年選派一批沿海發達地區中央企業中的優秀企業家到東北地區中央企業工作,并從東北地區中央企業中選派一批優秀年輕干部,到發達地區和優勢企業中掛職鍛煉。 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劃——以“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高等學校創新團隊計劃”等現有人才培養項目為載體,幫助東北地區大力培養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 “東北之春”人才培養計劃——以中國科學院為依托,采取支持項目研究、培養在職博士以及為地方組織培訓等形式,為東北地區培養一批學術帶頭人、技術骨干和新型產業人才。 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程——以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為依托,以“985工程”、“211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等為載體,加快培養東北老工業基地主導產業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重點培養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每年培養3萬名新技師,選派200名高技能人才到境外進行短、中、長期培訓。 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訓計劃——依托“綠色證書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等,加強對東北地區農民工和農戶的培訓。 (二)擴大就業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大力開發就業崗位。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所有制的中小企業,鼓勵勞動者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責,健全公共就業服務制度。改善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環境,積極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完善對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積極開發公益性工作崗位,努力使"零就業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鎮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逐步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增強統籌調劑能力。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和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三)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搞好資源型城市礦區生態環境建設。深入開展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加強資源開采活動監督管理,有效防范地質災害發生,促進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繼續做好采煤沉陷區搬遷,組織治理露天礦礦坑、舍場、矸石山等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大石油開采造成的水位沉降、土地鹽堿化等治理力度。做好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規劃,加大礦山廢棄土地整理復墾力度。 扎實推進重點區域生態建設。加大沙化和退化土地治理力度,大力開展植樹種草與天然林、天然草場保護,強化水土流失治理。實施一批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具有重大影響的重點建設工程,扭轉生態環境惡化勢頭。 專欄10:東北地區生態建設重點 科爾沁沙地治理——建設環科爾沁沙地阻沙生態帶,建設沙地復合生態屏障和林草畜一體化的生態經濟系統,治理樟子松衰退林,沙地小型水土保持蓄水工程建設。 京津風沙源治理——封禁保護沙化土地,建設防風固沙林草,治理“三化”草原,實施生態移民。 黑土區生態綜合治理——加強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恢復草原植被,改良和培肥黑土地,防治面源污染。 天然林資源保護與建設——保護好現有森林資源,加強森林資源培育,發展林區經濟,加強后續產業建設,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和木材加工水平。 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在內蒙古東部等重點草原退化區繼續推進退牧還草工程,加強“三化”草場綜合治理,轉變傳統放牧方式,建設高產人工草地和飼草飼料基地,推行舍飼圈養。 礦區生態恢復與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廢棄物綜合利用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繼續實施采礦沉陷區地質災害修復工程和礦山環境保護工程。 濕地保護與恢復——加強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等濕地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進行濕地恢復試點,實施濕地移民工程。 海洋生態保護——加強海洋資源、生物多樣性和環境的保護,開展海洋功能恢復試點示范。 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污染治理。加大力度推進松花江和遼河兩大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強大中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保護與治理;城市污水處理率提高到7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高于60%;加強工業污染防治,推進電廠脫硫工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0%以上;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 專欄11:東北地區環境污染治理重點 飲用水源地保護與治理——嚴格劃定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健全飲用水水環境監控制度,定期發布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信息,開展重點水源地污染治理,建立飲用水源地污染應急預案。 遼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推行清潔生產,進一步削減工業污染排放總量;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建設,大力提倡再生水回用;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污染控制,大力削減農業面源污染。 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強化工業污染防治,防范重大污染事故;加快城鎮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 區域大氣污染防治——以燃煤電廠脫硫和汽車尾氣達標排放為重點,以遼中城市群為重點地區,分解落實各城市污染總量,加強工業污染防治,開展城市人口密集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 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以能源、原材料、裝備制造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為重點,在企業、園區、行政區域等層面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在農業領域,積極推行生態農業模式和技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四)促進資源合理利用 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實施嚴格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控制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加強老城區和廢棄工業用地開發整理,注重建設用地的多功能綜合開發。支持礦山廢棄地、重度鹽堿地、沿海灘涂的土地整理和再利用。建立和完善土地收購儲備制度,規范經營性土地出讓制度,加強土地產權登記和土地資產管理。做好失地農民的安置補償工作。 優化水資源配置。加強水源地保護和區域性調水工程建設,提高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高城市、主要城鎮及重要礦區的防洪能力。合理制定水資源開采方向和重點,實現地表水、地下水和區外引水的聯合調度。推行節水灌溉技術,采取綜合節水措施,建設節水灌溉農田和草牧場。推進火電、冶金等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提高工業用水回用率,推廣城鄉生活節水設備和器具,擴大再生水利用,到"十一五"末,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建立和完善水權分配和轉讓制度,加強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建設。 專欄12:東北地區水利工程規劃項目 大型水利樞紐及引水工程——繼續搞好大伙房水庫輸水、西山水庫、老龍口水利樞紐等工程建設;開工建設三灣水利樞紐及輸水工程、桃山水庫二期、青龍山水庫等工程;繼續做好哈達山水利樞紐、錦凌水庫、畢拉河口水利樞紐、青山水庫、吉林中部城市群引松供水、引嫩入白、大連供水等工程前期工作。 灌區工程——進一步做好尼爾基水利樞紐配套引嫩擴建、三江平原大型灌區、松嫩平原大型灌區、遼河平原灌區等工程前期工作,適時開工建設。 有序開發礦產資源。加強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統一規劃,強化資格認證和許可管理。加強松嫩平原石油、天然氣以及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及周邊地區的能源、有色金屬、貴金屬、地下水和重要非金屬等礦產資源勘探,開展遼寧鳳城翁泉溝鐵硼礦綜合開發利用示范。提高礦產資源回采率和綜合利用率,推進廢渣及尾礦等工業廢棄物利用。完善礦產資源開發管理體制,依法設置探礦權、采礦權,建立礦業權交易制度,健全礦產資源有償開采制度和礦山環境恢復補償機制。 合理利用森林與草原資源。強化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天然林保護,科學推進"三北防護林"的更新改造,保持森林資源增長量大于采伐量,建設我國用材林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合理利用與保護呼倫貝爾和錫林郭勒等天然草牧場。遏止過度放牧,恢復草原生產力和生態功能。 保護和開發海洋資源。積極有效地開發海洋油氣資源、熱能資源和海水化學資源。禁止近海過度捕撈,維護生物資源的動態平衡,灘涂和淺海水域的養殖業規模不能超過海洋環境的可承載能力。控制填海造地規模,開展海岸帶治理。限制開采海砂,加強海濱濕地、海島和海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維持海岸帶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