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高增長中的冷思考 解析20萬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9日 15:18 人民網
2006年中國經濟平穩快速增長,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20萬億元大關,達到20.94萬億元,比2005年增長10.7%。經濟增長連續四年達到或略高于10%。應當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GDP一直在高位上穩步攀升,20萬億是穩步攀升的新成果和新階段。 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20萬億。從國內環境看: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難度不減;部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仍然過熱;經濟增長的結構性矛盾依舊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有所加大。從國際環境看:貿易保護主義花樣翻新,貿易摩擦不斷,競爭進一步加劇;重要原材料如石油、鐵礦石等價格上漲迅猛等。在如此復雜多變的背景下,國內生產總值能達到20萬億,實屬不易。 如今,對我們來講,更值得關注的是:這20萬億,在當前這種新的形勢下,究竟能說明些什么? 第一,20萬億是對我國以市場經濟為取向的改革進一步的充分肯定。近30年來的市場取向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長期被計劃經濟禁錮的"經濟勢能"不斷釋放;資源配置以市場為導向成效顯著;宏觀經濟調節由直接轉為間接,由主觀調節轉為科學決策,由單一行政手段轉變為組合手段的綜合運用。正因如此,才使我國GDP總量多年來一直呈現出既穩定而又快速增長的勢頭。 值得指出的是,隨著市場化取向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的活力得以大大增強。混合所有的股份制工業企業提供的增加值,占整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50%,所有的股份制經濟,其中包括國有股、集體股、法人股、個人股,外資股,成為經濟增長最有活力,發展最快的部分。這一部分經濟成為拉動工業增長和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事實證明,在過去的近30年中,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經濟。經濟高速增長加強了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欣欣向榮,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由此看來,對當前中國經濟來說,保持一定數量的規模和較快的發展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和至關重要的。 第二,20萬億較好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較為健康的和較高質量的20萬億。在強調經濟運行速度與規模的同時,我們也充分注視了經濟結構、質量、效益的優化和提高,注重經濟增長方式的切實轉變,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這20萬億中,第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相對協調,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700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102004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82703億元,增長10.3%。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1.8%、48.7%和39.5%。 第二產業中高科技產業及相關產品的增幅較快,如微型電子計算機、移 動電話機、集成電路等分別增長15.5%、58.2%和24.4%,汽車產量727.9萬輛,增長27.6%,其中轎車386.9萬量,增長39.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9752億元,比上年增長16.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到98.1%,實現利潤18784億元,比上年增長31%。以上數據表明經濟結構得到優化,資源配置較為合理,重復建設和泡沫經濟的比重較小,科學技術的貢獻比例加大。 事實證明,我國國國民經濟正在實現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發展的方向根本性轉變。 第三,在20萬億的基礎上,中央政府的財力日益增強,為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6年,全國財政收入39343.62億元(不含債務收入,下同),比2005年增加7694.33億元,增長24.3%,比預算超收3920.24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收入超收2542.4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超收1377.77億元。按規定解決出口退稅歷史陳欠613億元后(賬務上以退庫處理),全國財政收入為38730.62億元,比2005年增加7081.33億元,增長22.4%,比預算超收3307.24億元,完成預算的109.3%。全國財政支出40213.16億元,比2005年增加6282.88億元,增長18.5%,完成預算的104.8%。 在綜合財力不斷增強的同時,更加注重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中央財政超收收入2573億元(未扣除解決出口退稅歷史陳欠),除按有關法律、法規和財政體制規定,增加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231億元、增加教育支出16億元外,主要用于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解決歷史欠賬和削減財政赤字,以增強財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第四,這20萬億成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身改善民生狀況的重要支柱。 首先,由于得益于貫徹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開、搞活的基本方針,得益于綜合財力的增強,得益于貫徹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科學發展觀的不斷深入,使得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改善。 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587元,扣除價格上漲因素,比上年實際增長7.4%,達到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3%。按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標準低于693元測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214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17萬人;按低收入人口標準694-958元測算,年末農村低收入人口為3550萬人,比上年末減少517萬人。 2006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各項支出共3397億元(不包括用石油特別收益金安排的對種糧農民綜合直補120億元),比2005年增加422億元,增長14.2%。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繼續增加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實施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政策。從2006年春季學期開始,西部地區率先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同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平均每學年每個小學生減負140元、初中生減負180元。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試點范圍,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大力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長遠發展,重點支持農村“六小”工程等項目建設,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支農投入機制。 其次,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實際增長10.4%,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5.8%。以汽車、住房、信息產品、文化教育、旅游休閑、健身、餐飲等為代表的投資型和服務型消費熱點繼續扮演推動消費增長和升級的重要角色。東部一些中心城市發展躍升到新階段。2006年上海GDP首次突破萬億元,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標志著上海已跨入世界中等收入地區行列,充分說明上海在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四個中心的建設道路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受奧運景氣效應的帶動,北京近年來經濟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按常住人口計算,2006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提前兩年完成十五規劃的遠景目標,達到發達國家中等以上水平,標志著北京經濟增長的動力將由過去的投資拉動型開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并且消費由過去的“吃、穿、用”為主向“住、行、娛”升級。 第五,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愈加緊密,為在更大范圍內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解決經濟發展中的一些資源短缺問題提供了可能。 一是中國經濟的外向度大幅提高。2006年進出口總額17607億美元,占整個GDP的70%,比上年增長23.8%。其中,出口9691億美元,增長27.2%;進口7916億美元,增長20.0%。出口大于進口1775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55億美元。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比重達85.74%,對外出口的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 二是外資利用結構得以優化,外資利用水平進入新階段。2006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694.7億美元,較上年下降4.1%。其中,制造業所占比重為57.7%;房地產業為11.8%;金融業為9.7%;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6.1%;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為2.9%。雖然利用外資總量有所下降,但外資項目的規模和技術含量均有所提高,結構得以優化,說明中國利用外資已由追求數量擴展向追求質量提升的轉變。 近年來,微軟、IBM、摩托羅拉、西門子、北電網絡等跨國企業都紛紛根據其全球經營戰略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商務部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現有外商投資研發中心超過750余家,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地,集中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如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與此同時,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能耗、高污染行業新增外商投資得到有效遏制。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已有超過470家在中國投資,建成2000多個項目。美國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有一半以上到中國投資。世界上最主要的行業如電腦、電子產品、電信設備、制藥廠、石油化工或發電設備制造廠,已將他們的生產網絡擴展到中國。目前,全球一些知名的汽車生產廠家,如通用、福特、豐田、大眾、奔馳、寶馬、現代等都到中國安家落戶。這一切都表明,中國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同時也說明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愈加緊密 三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開始加快,并且帶有明顯的后發優勢。 200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非金融部分)16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6%;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30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9%;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54億美元,增長12.3%。以青島海爾、深圳華為、聯想為代表的一批民族品牌企業開始走向世界,在美國、歐洲等地設立研發或生產基地,對外投資的規模和水平進一步提升。 第六、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 2006年,西部大開發扎實推進,一批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工程建設完成或開工建設,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金沙江向家壩水電站開工建設,這些對于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后勁將發揮重要作用。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進展順利,圍繞振興裝備制造業,關鍵領域的壯大技術裝備自主制造水平不斷提高。促進中部崛起的政策開始實施,中部洼地隆起的步伐開始加快。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取得新成績,以天津濱海新區開發為契機,加速環渤海、京津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進而帶動整個經濟重心北移的步伐。 總之,這20萬億表明了我國國民經濟各方面有了較大幅度的增強,成績喜人。但是,面對成績,我們不能忘乎所以,必須看到我們還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與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們還有較大的差距。美國2006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3.256萬億美元,比我們現今高6倍多,并且美國仍在以每年3%左右的增速在發展。最關鍵的問題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不僅要看總量,還要看人均占有量。2006年,我國的人均GDP達到2042美元,進入世界中等偏下的收入國家的行列,排在了100多位之后。這2000美元與人均4.2萬多美元的美國相比,甚至與人均近1.5美元的鄰國韓國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實際我們還是一個比較貧寒的國家。 在人均GDP的背后,一個突出的問題不容忽視;人均GDP與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以上海為例,2006年上海人均GDP已達到7000美元,但同期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20668人民幣,按現行匯率計算約2583美元,兩者之間差距達2.7倍。可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遠遠低于經濟增長,以致人們難以感受到經濟增長對提高生活質量的顯著影響。北京也是如此,2006年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19978人民幣,折合2497美元,兩者相差2.4倍。這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無疑存在一定的差距。 再看構成,2006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9.5%,而發達國家第三產業的比重已達60-70%,這說明我國經濟的現代化程度還不夠高。我們也要看到,經濟的盤子越大,今后增長的難度也越大。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0萬億,只能把它看作為實現第三步打下了的物質基礎,無疑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其次,20萬億內含經濟增長的代價很值得思考,加強自主創新,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任重道遠。 有很多學者指出,我國的經濟是"宏觀好,微觀差"。而我們始終認為,一個國家(地區)的經濟繁榮是以強勢企業為基礎的。企業的競爭力沒有提高,企業沒有實現超常規發展,國家就難以實現長遠發展。在國內,國有企業改革成為我國經濟進一步騰飛的瓶頸。耗用2/3最為稀缺的資金和資源的國有企業,只創造GDP的1/3。而耗用1/3資金、資源的民營企業,卻能創造GDP的2/3。這表明,在國企和民企之間資源的使用效率是很不平衡的。這表明國有企業仍需深化改革。 另外,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破壞越來越成為今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直接觸發因素。綠色GDP核算下,20萬億無疑還要進一步縮水,綜合世界銀行、中科院和環保總局的測算,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約占GDP的10%左右。2006年按現行匯率初步測算,中國GDP總量占世界的比重約5.5%,但能源消耗24.6億噸標準煤,占世界的15%;鋼鐵消費量為3.88億噸,占30%;水泥消耗12.4億噸,占54%。 為了最大程度降低經濟增長的代價,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唯一的出路在于增強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由經濟增長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第三,20萬億還無法徹底解決一些關系群眾切實利益的民生問題。 一是貧富差距拉大,經濟發展成果還沒有充分覆蓋到最廣大人民群眾。在國際上,大都運用基尼系數來衡量貧富差別。在正常情況下,基尼系數大多近于0.3。有人統計,目前中國系數達到0.46強。還有研究機構計算的結果已高達0.59。這些數據未必準確,但也說明我國目前貧富分化應該引起重視,特別是農村購買力不足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嚴重性制約因素。也是實現由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現實制約因素。 二是國內一些經濟中心城市房價居高不下,既導致大量城市中低收入者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又使得消費結構難有大跨越。國家發改委最新數據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全國79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漲幅在6%上下浮動,以北京、深圳為代表的中心城市房價繼續高位增長,漲幅在10%左右。與此同時,房地產業的投資依然勢頭不減,一季度,涉及房地產的銀行貸款到位1634.22億元,同比增長18.4%;銀行個人按揭貸款(期房預售款轉為開發使用)745.45億元,同比增長73.2%。 三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同時,社會領域也積累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目前,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等關系百姓民生的現實問題還沒有得到妥善解決,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還有許多保障工作要做, 第四,從這20萬億來源上看,還可充分反映地區之間貢獻之差異,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任重道遠。 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上,地區之間發展是不平衡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春風不度玉門關",反映了地區之間發展的差距。幾十年來,區域政策幾經變化,總的來說,各地區都有較大程度地發展,但不能否認,地區之間發展差距依然很大,并且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目前,東部發展,西部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崛起成為平衡區域差距的重要戰略正在實施,但要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最終目標依然任重道遠。要按照“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四大主體功能區劃分,合理確定開發的重點和強度,本著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生態環保、激勵與補償相結合的大政方針,重構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板快,實現各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更要加倍的努力。 總而言之,衡量經濟發展,不僅要看總量,還要看人均;不僅要看數量,更要重質量。我們對于20萬億不能盲目樂觀。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同時也有理由堅信:只有深化改革,只有堅持五個統籌,堅持以人為本,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我國經濟定能邁向更高的臺階。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